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P9

  ..续本文上一页侣如果不在大海丛林里磨练深造,而投入到经忏佛事之中,身价立刻就会被人贬低,甚至遭受人家的轻视了。

  

  因此,满清民国时期的经忏香火佛教,几使佛教趋于没落;若要严格说来,其实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无形的教难。当时如果经忏佛事和朝山香火能够加以规划,让它和弘法布教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当做经忏的时候,一定要说法;当朝山的时候,一定要讲经说教,则佛法配合经忏和香火,佛教就更加能发扬广大了。

  

  --------------------------------------------------------------------------------

  

  六、人间佛教时期(二十世纪以后)

  总计前面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时期,计有:

  秦汉魏晋的东传译经时期;

  隋陈李唐的八宗成立时期;

  五代赵宋的禅净争主时期;

  元明皇朝的宫廷密教时期;

  满清民国的经忏香火时期。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佛教徒的觉醒,佛教回归到传统的根本教理,而作现代化的适应,所以廿一世纪的「人间佛教」时期,就此顺时应运而生了。

  

  所谓「人间佛教」,需要具有人间性、利他性、喜乐性、生活性、普济性、净化性;所谓「人间佛教」,应该是以菩提心为主,以菩萨道为行,向上、向前、向真、向善、向究竟圆满的佛道迈进。

  

  所以,「人间佛教」就是以人为本。在《杂阿含经》卷廿五中,佛陀一再强调:我是众中(人)的一个。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在人间,佛陀所有的教言,无一不是以人为对象;可以说,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本有的教化。

  

  星云五十年来的弘法云水生活中,无不以人间佛教为弘扬的主题,因为「五乘共法」是人间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四摄六度、四弘誓愿、八正圣道、禅净共修、因果报应、业力缘起」,乃至「四种圣谛、十二因缘、无常无我、世出世法」等大小乘的教理,都是人间佛教。甚至可以说,整个契理契机的佛教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也即是佛教的全部,因为「人成即佛成」,佛陀都是以人为对象说教,并未以畜生、鬼道为所缘对象,所以人间佛教就是提示我们,不能走错了方向。

  

  我们所信奉的人间佛教,如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在于没有恶人的迫害、没有环境的污染、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经济的占有、没有人我的纷争、没有忧悲苦恼等;极乐净土的社会、人群、环保等现实生活,都是人间佛教的写照。

  

  如果以西方净土的景况,比之我们人间的社会:政治民主,人权至上;经济繁荣,物用富饶;医疗进步,寿命延长;社福健全,生活安乐,真是凡有所求,随心所欲。尤其科技发达,电脑网路,资讯遥控;世界旅游,朝发夕至等等。这不就如西方极乐净土,一天一天的在净化、在进步吗?

  

  甚至,我们也可以把诸大菩萨「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的唯心净土落实在人间。我们认为,人间佛教所重视的是:人际之间关系的和谐、人和世俗尘劳的净化、人与自然万物的调和、人和日用生活的满足;只要能够增加人间幸福和乐的佛法,都无一不是人间佛教。

  

  我们要把人间佛教落实在生活之中,必须依循佛教的圣典,宣扬佛陀环保护生的理念,用般若智慧来规化现实人间的生活。大家要重视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促进生活日用的适当和周全;更要重视人间的情理、义理、心理、物理、事理。因为,有理才合乎人心;有人、有心、有道、有理,才合乎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不是那一个个人的佛教,甚至不是因为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的理论,就把「人间佛教」归于六祖大师;也不是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就把「人间佛教」推给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是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的道、每一个人的理;人间佛教是佛陀的本怀,是每一个人生命的净化、升华,凡能圆满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间佛教。所以──

  人间佛教,从个人到家庭:都要皈依三宝,奉行五戒;

  人间佛教,从社会到国家:都要实践四摄,广行六度;

  人间佛教,从政治到经济:都要做到平等,生活富足;

  人间佛教,从世界到种族:都要相处和平,同体共生;

  人间佛教,从自由到民主:三皈就是民主,持戒就是自由;

  人间佛教,从喜乐到解脱:结缘就是喜乐,自在就是解脱。

  以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间佛教的大圆满法门。

  

  说到家庭,在《长阿含经》中,佛陀说:

  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除了父母、子女的关系之外,其它师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在《佛说无量寿经》卷二又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此外,《善生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也都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教示。

  

  如上所说,有美满的家庭,才有美满的人生。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由很多人结合而成,个人的生活离开不了社会大众,因此不能不关怀世间,甚至不能不关怀政治。

  

  提到政治,总让人联想到官僚权位、富贵荣华。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政治相关的问题,例如,民权、民治、民有、民享;凡是民间众生的事情,佛教应该给予教示,给予服务,虽然不参与政治,但也应该要尽佛子的责任。

  

  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中,提出许多国王应如何为仁君圣王的治国之道;在《中阿含雨势经》中,也教示了许多富国安邦的方法。佛陀住世时,周旋在优填王、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等各国之间,也经常和王公大臣如雨舍、耆婆等来往,甚至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曾开示为政之道,佛陀把护法的责任曾交付给国王大臣,佛教又怎能与政治脱离关系呢?

  

  东晋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意思就是说,佛教不能离开国家和政治,但佛教也不应该涉入政治,和政治搅和在一起;应该「亦即亦离」,如太虚大师的「问政而不干治」,亦如星云主张的「佛教徒应该关怀政治、影响政治,但不必参予政治」,对政治采取适当的中庸之道。

  

  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社区的服务等工作,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在历史上,历代的佛教徒推动了不少社会福利事业,如《杂阿含经》说: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

  

  《佛说诸德福田经》也说:

  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过去佛教所作的一切事业,其实都是为了关心国家的经济、民众的生活,如油坊、当铺、旅店、碾硙、灌溉等,乃至现在所作的养老育幼,甚至兴办学校、医院、协谈中心、心理辅导所等;只要能对国家民生、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的生活有所助益的事业,都参与不懈。

  

  现代社会讲究企业经营、投资理财;过去释迦牟尼佛也重视经商之道,重视储蓄布施,例如《杂阿含经》说:

  种田行商贾,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有了金钱,如何理财投资?《阿含经》也有四句偈说明:

  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

  

  现代人讲究家居生活;过去佛陀时代即重视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例如维摩居士「示有妻子,而修梵行」、胜鬘夫人「虽处宫廷,常说佛法」等。

  

  现代人重视人际关系,佛陀则教示我们,从人与人、人与国家社会,乃至人与宇宙万物之间,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如《大智度论》说:「生从前世因缘有」,故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中论》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此在《增一阿含经》等诸多经论中,佛陀都一再告诫弟子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以说,佛陀对人生开示的教言,都是为了净化世道人心,都是为了和谐社会人间,都是为了开创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吾人都能如法奉行,则人间佛教就是一个美满的人间和社会。

  

  关于人间佛教的教示,佛陀处处指陈。兹从各经中,约略提出数条,以观全部。

  

  《法句经》: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

  

  《大集会正法经》:

  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

  

  《梵网经》: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长阿含经》:

  常具惭愧,悲愍有情,下至蝼蚁,起护念想。

  

  《杂阿含经》:

  善求自护者,自护如护命;以平等自护,而等护于命。

  

  《法句譬喻经》:

  夫为国王,当行五事。何谓为五?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