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P9

  ..續本文上一頁侶如果不在大海叢林裏磨練深造,而投入到經忏佛事之中,身價立刻就會被人貶低,甚至遭受人家的輕視了。

  

  因此,滿清民國時期的經忏香火佛教,幾使佛教趨于沒落;若要嚴格說來,其實這也是中國佛教史上一次無形的教難。當時如果經忏佛事和朝山香火能夠加以規劃,讓它和弘法布教相輔相成。也就是說,當做經忏的時候,一定要說法;當朝山的時候,一定要講經說教,則佛法配合經忏和香火,佛教就更加能發揚廣大了。

  

  --------------------------------------------------------------------------------

  

  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總計前面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時期,計有:

  秦漢魏晉的東傳譯經時期;

  隋陳李唐的八宗成立時期;

  五代趙宋的禅淨爭主時期;

  元明皇朝的宮廷密教時期;

  滿清民國的經忏香火時期。

  

  到了二十世紀,由于佛教徒的覺醒,佛教回歸到傳統的根本教理,而作現代化的適應,所以廿一世紀的「人間佛教」時期,就此順時應運而生了。

  

  所謂「人間佛教」,需要具有人間性、利他性、喜樂性、生活性、普濟性、淨化性;所謂「人間佛教」,應該是以菩提心爲主,以菩薩道爲行,向上、向前、向真、向善、向究竟圓滿的佛道邁進。

  

  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以人爲本。在《雜阿含經》卷廿五中,佛陀一再強調:我是衆中(人)的一個。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所有的教言,無一不是以人爲對象;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有的教化。

  

  星雲五十年來的弘法雲水生活中,無不以人間佛教爲弘揚的主題,因爲「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四攝六度、四弘誓願、八正聖道、禅淨共修、因果報應、業力緣起」,乃至「四種聖谛、十二因緣、無常無我、世出世法」等大小乘的教理,都是人間佛教。甚至可以說,整個契理契機的佛教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即是佛教的全部,因爲「人成即佛成」,佛陀都是以人爲對象說教,並未以畜生、鬼道爲所緣對象,所以人間佛教就是提示我們,不能走錯了方向。

  

  我們所信奉的人間佛教,如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于沒有惡人的迫害、沒有環境的汙染、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經濟的占有、沒有人我的紛爭、沒有憂悲苦惱等;極樂淨土的社會、人群、環保等現實生活,都是人間佛教的寫照。

  

  如果以西方淨土的景況,比之我們人間的社會:政治民主,人權至上;經濟繁榮,物用富饒;醫療進步,壽命延長;社福健全,生活安樂,真是凡有所求,隨心所欲。尤其科技發達,電腦網路,資訊遙控;世界旅遊,朝發夕至等等。這不就如西方極樂淨土,一天一天的在淨化、在進步嗎?

  

  甚至,我們也可以把諸大菩薩「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的唯心淨土落實在人間。我們認爲,人間佛教所重視的是:人際之間關系的和諧、人和世俗塵勞的淨化、人與自然萬物的調和、人和日用生活的滿足;只要能夠增加人間幸福和樂的佛法,都無一不是人間佛教。

  

  我們要把人間佛教落實在生活之中,必須依循佛教的聖典,宣揚佛陀環保護生的理念,用般若智慧來規化現實人間的生活。大家要重視家庭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生活日用的適當和周全;更要重視人間的情理、義理、心理、物理、事理。因爲,有理才合乎人心;有人、有心、有道、有理,才合乎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不是那一個個人的佛教,甚至不是因爲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解」的理論,就把「人間佛教」歸于六祖大師;也不是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就把「人間佛教」推給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道、每一個人的理;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淨化、升華,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間佛教。所以──

  人間佛教,從個人到家庭:都要皈依叁寶,奉行五戒;

  人間佛教,從社會到國家:都要實踐四攝,廣行六度;

  人間佛教,從政治到經濟:都要做到平等,生活富足;

  人間佛教,從世界到種族:都要相處和平,同體共生;

  人間佛教,從自由到民主:叁皈就是民主,持戒就是自由;

  人間佛教,從喜樂到解脫:結緣就是喜樂,自在就是解脫。

  以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間佛教的大圓滿法門。

  

  說到家庭,在《長阿含經》中,佛陀說:

  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

  

  父母複以五事敬視其子。雲何爲五?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除了父母、子女的關系之外,其它師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在《佛說無量壽經》卷二又說: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此外,《善生經》、《大寶積經》、《優婆塞戒經》等諸經典中,也都有佛陀教導信衆如何實踐家庭倫理的教示。

  

  如上所說,有美滿的家庭,才有美滿的人生。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社會是由很多人結合而成,個人的生活離開不了社會大衆,因此不能不關懷世間,甚至不能不關懷政治。

  

  提到政治,總讓人聯想到官僚權位、富貴榮華。事實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與政治相關的問題,例如,民權、民治、民有、民享;凡是民間衆生的事情,佛教應該給予教示,給予服務,雖然不參與政治,但也應該要盡佛子的責任。

  

  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經》中,提出許多國王應如何爲仁君聖王的治國之道;在《中阿含雨勢經》中,也教示了許多富國安邦的方法。佛陀住世時,周旋在優填王、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等各國之間,也經常和王公大臣如雨舍、耆婆等來往,甚至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曾開示爲政之道,佛陀把護法的責任曾交付給國王大臣,佛教又怎能與政治脫離關系呢?

  

  東晉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意思就是說,佛教不能離開國家和政治,但佛教也不應該涉入政治,和政治攪和在一起;應該「亦即亦離」,如太虛大師的「問政而不幹治」,亦如星雲主張的「佛教徒應該關懷政治、影響政治,但不必參予政治」,對政治采取適當的中庸之道。

  

  佛教對于社會的關懷、人權的維護、民衆的福祉、社區的服務等工作,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在曆史上,曆代的佛教徒推動了不少社會福利事業,如《雜阿含經》說:

  

  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

  

  《佛說諸德福田經》也說:

  複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爲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救衆病;四者、作堅牢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爲七事得梵天福。

  

  過去佛教所作的一切事業,其實都是爲了關心國家的經濟、民衆的生活,如油坊、當鋪、旅店、碾硙、灌溉等,乃至現在所作的養老育幼,甚至興辦學校、醫院、協談中心、心理輔導所等;只要能對國家民生、社會大衆、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的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都參與不懈。

  

  現代社會講究企業經營、投資理財;過去釋迦牟尼佛也重視經商之道,重視儲蓄布施,例如《雜阿含經》說:

  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

  

  有了金錢,如何理財投資?《阿含經》也有四句偈說明:

  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叁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

  

  現代人講究家居生活;過去佛陀時代即重視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例如維摩居士「示有妻子,而修梵行」、勝鬘夫人「雖處宮廷,常說佛法」等。

  

  現代人重視人際關系,佛陀則教示我們,從人與人、人與國家社會,乃至人與宇宙萬物之間,都離不開因緣果報。如《大智度論》說:「生從前世因緣有」,故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中論》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此在《增一阿含經》等諸多經論中,佛陀都一再告誡弟子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可以說,佛陀對人生開示的教言,都是爲了淨化世道人心,都是爲了和諧社會人間,都是爲了開創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吾人都能如法奉行,則人間佛教就是一個美滿的人間和社會。

  

  關于人間佛教的教示,佛陀處處指陳。茲從各經中,約略提出數條,以觀全部。

  

  《法句經》: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爲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

  

  《大集會正法經》:

  大悲心爲父,菩提心爲母,善法爲知識,能救護衆生。

  

  《梵網經》: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長阿含經》:

  常具慚愧,悲愍有情,下至蝼蟻,起護念想。

  

  《雜阿含經》:

  善求自護者,自護如護命;以平等自護,而等護于命。

  

  《法句譬喻經》:

  夫爲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爲五?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禀與;叁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谏,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