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儀環保手冊 四、日常禮儀範例

  禮儀環保手冊

  

  

  四、日常禮儀範例

  

  (一)佛法禮儀

  

  1.合掌

  

  (1)意義:不只是動作,更是由虔誠、謙虛,而一心一意以使身心合一。

  

  (2)方法:

  

  肅立,兩腳掌成外八字,腳後跟相距二寸,腳尖則八寸(前八後二)。

  

  兩手掌相合,十指並攏,不可參差分離,或中空彎曲,這是表示統一圓滿。手臂靠著身體,手肘成四十五度傾斜,手掌不需要靠著胸部,兩掌心間略虛,以輕松、自然爲原則。

  

  目光垂視,不吃力的注視著中指指尖,身心合一,一心無二用。

  

  身體稍微向前傾,表示謙虛、恭敬,臉部肌肉、眼睑放松,心中只存著一念:我在合掌。

  

  (3)作用:

  

  合掌是煉心、修行的方法,也是威儀、禮儀的表現。對人謙虛有禮,能讓別人體會到你的誠懇、謙虛、慈悲。

  

  放松身體,氣向下降,情緒也會因此而平穩,慈悲心、謙虛心因此而提升,驕慢心、懷疑心、憎恨心因此而消失。

  

  3.兩手合在一起,表示統一圓滿、全心全意。身體上的氣通脈順,心也容易平衡。

  

  4.「合十」,象征心的形狀,代表一片心香。表達誠懇、尊敬、友善。在誦經、喝水、吃飯、工作之前先合掌,在修行上來說:合掌能夠使心平靜、安定、統一、甯靜、穩定,注意力會集中,緊張的感覺會緩和,是能達成身心合一的好方法。隨時隨地合掌,可以收斂散亂心,平定浮躁氣。

  

  2.問訊

  

  (1)意義:表示謙虛、誠懇、恭敬。

  

  (2)方法:

  

  虔誠的合掌,集中注意力,目光注視中指指尖,放松身心。

  

  ‚彎腰約九十度、頸宜直、頭不可垂下。表示謙虛的、誠懇的問候、請示。

  

  ƒ起來時,手結定印,即是以左手叁指包右手叁指(右內左外),兩大拇指尖相觸,兩食指指尖相合、豎直。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伸直腰,舉手到眉心,再放掌。

  

  (3)作用:表示把佛菩薩、師長及受尊敬的人供到頂門。

  

  3.拜佛

  

  (1)意義:以恭敬心表示對佛、法、僧叁寶的尊敬和感恩;以忏悔心忏悔業障,承認自己往昔所造的種種罪業,而諸障消滅。

  

  (2)方法:

  

  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則注視兩手中指尖。

  

  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墊的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

  

  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

  

  „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許。

  

  額頭于雙方間著地,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爲「頭面接足禮」。

  

  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

  

  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4.操手

  

  (1)意義:站立而心氣下沈,就不會生氣,身心放輕松,頭腦清靈,就不會有煩惱。

  

  (2)動作:

  

  兩腳成外八字。

  

  不可彎腰駝背或彎頭斜腦。

  

  雙手結彌陀印(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臍上約叁公分處。

  

  手臂舉肘不宜擡得太高,亦不宜垂落,注意手掌心,氣往下沈。雙手有如捧著一尊佛,這尊佛是你自己,你要愛護自己,小心照顧他,心才不會胡思亂想,這才可以建立信心。眼觀鼻,鼻觀心,後頸貼靠衣領,不可東張西望,儀態端莊,內心默念佛號,或注意動作。

  

  (二)個人禮儀

  

  1.行走

  

  (1)獨行:

  

  在集衆之場合采操手之姿勢。

  

  平時走路,兩手自然垂落,自然擺動,不宜背手走路。

  

  (2)與師長同行:

  

  走在師長的後方,約一個肩的距離,當師長向自己說話時才趨身向前。

  

  進出門時,替師長開門後,讓身左側,待師長進出門後,要關上門。

  

  若與師長去寺院、機關,當到達時,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對方通報,讓對方准備。

  

  不宜粘著或抓著師長走路。

  

  坐下來時,師長坐左邊,晚輩坐右邊。

  

  (3)走過師長面前:

  

  盡量避免從師長面前經過,若必須時,走到師長面前要躬身,彎腰而過。

  

  (4)請示師長:

  

  先不急不緩地敲門,聲音大小要適中,進門之後先問訊,再把門關上。

  

  站在師長右側,先問訊再側身彎腰請示,或低著身體請示;如需久談可兩膝跪于師側。

  

  ƒ拿東西給師長看,應先問訊、彎腰,以雙手捧交給師長。

  

  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後方,若師長未示意離開,不可擅自離去。如師長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與父母同行走在父母身後差一個肩,在後面保護父母,如父母年老則需加以攙扶。

  

  (6)走過客人面前(如典禮、法會中)宜彎腰而過,以免擋住對方的視線。

  

  2.立姿

  

  垂手或操手,不宜叉手或將手背在身後。

  

  3.坐椅

  

  (1)手放在膝蓋上,手心向下,兩腳相距約一個拳頭的距離。亦可用操手或平放在腿上,大拇指不結印,只是平放。

  

  (2)不可盤著腿向身分高的人講話,也不可以靠著沙發坐著與長輩說話,應坐直。

  

  4.睡姿

  

  采吉祥臥,臉側向右方,枕頭與肩同高,右手置于枕側,右腳伸直,左手置腰間或平放;左腳自然彎曲,雙腳的膝蓋、腳踝不可接觸。宜輕

  

  松、自然的側臥,對健康有益,也可以減少做夢,能安詳的入睡,又容易清醒。

  

  5.手中持物

  

  (1)單手:拿在右手上,左手自然垂下。

  

  (2)雙手:宜捧著。

  

  (3)如持物給師長,需先彎腰鞠躬,從右側遞上,再問訊離開。

  

  (叁)應對進退

  

  1.居家生活

  

  (1)家人在看電視,即使他是晚輩,走過他的面前,都要彎腰低身而過。說話時,不輕易用命令指揮的口吻,也不宜用手揮來揮去的命令。要彬彬有禮,使用商量、勸請的態度。

  

  (2)子女對父母的照顧和理家貢獻,要有感恩心,不要視爲理所當然,更不能偶有不順心或所求不遂,即與父母吵架或賭氣不講話;父母對子女同樣應適度的尊重。要輔導子女的功課、交遊和爲人處事,但不應過分幹涉,尤其對成年子女更應予較大的自主空間。

  

  (3)家人間也要重視溝通協調,意見不同時要相互討論,彼此讓步,不要固執己見;有困難時則要互相支持、彼此安慰。

  

  (4)對不一致的生活步調要彼此配合,外出時要告知家人,如果延遲回家要打電話回家說明,以免家人擔心。

  

  (5)對于家事,應大家分擔或輪流做,無論是夫妻間或親子間都應付出心力。

  

  (6)叁代同堂家庭,對長者應尊重,日常應噓寒問暖,表示關心。

  

  2.工作場所

  

  (1)上下之間:

  

  老板與員工,或上司與下屬之間都應互相尊重,老板與上司不應存有「我賞你一碗飯吃,你就應該聽我的」心理;而部屬對上司或老板則應不亢不卑、誠懇對待,並對所任工作負責盡職。對于涉及勞雇雙方利益問題,要以同舟共濟的態度解決,以維護企業內部的和諧團結。

  

  (2)同事之間:

  

  要互助合作,對別人的成就要歡喜贊歎,競爭要保持君子風度,不要掠人之美,彼此要互相關心。

  

  (3)男女之間:

  

  同事間熟了,有時不免忽略談話和肢體語言間的禮貌,可是男女畢竟有別,故要互相尊重,避免造成彼此的困擾。

  

  (4)工作時:

  

  自己代表的不只是個人,還代表所屬的機構,從妝扮穿著到言談舉止,都要注意符合所屬機構的性質和企業文化,不要太隨便,也不要太刻意造作。

  

  直接與客戶或民衆接觸的工作者,更應該注意與他人的接應態度,抱著服務他人的「奉獻」精神,真誠協助他人解決問題,以廣結善緣。

  

  3.用餐

  

  (1)在餐廳:

  

  宜安靜,不宜交頭接耳,應端身正坐。雙手舉碗及筷,雙腳不宜跷起。當用餐完畢,不宜走中間之走道,宜從兩側離開。

  

  (2)宴會時:

  

  面向門口是大位,主人與客人對面坐。(圓桌)

  

  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決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擇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習慣上左邊的位置比較大。

  

  師長請吃飯時,若生客是尊客,則師長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則師長坐主位,客人坐于師長之側。

  

  請師長吃飯,要安排師長的侍者坐在師長的右邊。

  

  4.乘車

  

  (1)上車時,替師長開車門,並用手擋住車門上的頂框,以免不小心撞到頭。

  

  (2)下車時,自己先下車,看停車的地方是否幹淨、安全,才迎請師長下車。

  

  (3)如主人開車,應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計程車,駕駛座之右後方是大位。

  

  5.乘電梯

  

  (1)先進去控製電梯之開關,再請師長進去。

  

  (2)到達時,師長先出去。

  

  (3)在電梯內宜面向門口,站立…

《禮儀環保手冊 四、日常禮儀範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