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环保手册
四、日常礼仪范例
(一)佛法礼仪
1.合掌
(1)意义:不只是动作,更是由虔诚、谦虚,而一心一意以使身心合一。
(2)方法:
肃立,两脚掌成外八字,脚后跟相距二寸,脚尖则八寸(前八后二)。
两手掌相合,十指并拢,不可参差分离,或中空弯曲,这是表示统一圆满。手臂靠着身体,手肘成四十五度倾斜,手掌不需要靠着胸部,两掌心间略虚,以轻松、自然为原则。
目光垂视,不吃力的注视着中指指尖,身心合一,一心无二用。
身体稍微向前倾,表示谦虚、恭敬,脸部肌肉、眼睑放松,心中只存着一念:我在合掌。
(3)作用:
合掌是炼心、修行的方法,也是威仪、礼仪的表现。对人谦虚有礼,能让别人体会到你的诚恳、谦虚、慈悲。
放松身体,气向下降,情绪也会因此而平稳,慈悲心、谦虚心因此而提升,骄慢心、怀疑心、憎恨心因此而消失。
3.两手合在一起,表示统一圆满、全心全意。身体上的气通脉顺,心也容易平衡。
4.「合十」,象征心的形状,代表一片心香。表达诚恳、尊敬、友善。在诵经、喝水、吃饭、工作之前先合掌,在修行上来说:合掌能够使心平静、安定、统一、宁静、稳定,注意力会集中,紧张的感觉会缓和,是能达成身心合一的好方法。随时随地合掌,可以收敛散乱心,平定浮躁气。
2.问讯
(1)意义:表示谦虚、诚恳、恭敬。
(2)方法:
虔诚的合掌,集中注意力,目光注视中指指尖,放松身心。
‚弯腰约九十度、颈宜直、头不可垂下。表示谦虚的、诚恳的问候、请示。
ƒ起来时,手结定印,即是以左手三指包右手三指(右内左外),两大拇指尖相触,两食指指尖相合、竖直。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伸直腰,举手到眉心,再放掌。
(3)作用:表示把佛菩萨、师长及受尊敬的人供到顶门。
3.拜佛
(1)意义:以恭敬心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感恩;以忏悔心忏悔业障,承认自己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而诸障消灭。
(2)方法:
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则注视两手中指尖。
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
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
„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许。
额头于双方间着地,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
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
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4.操手
(1)意义:站立而心气下沉,就不会生气,身心放轻松,头脑清灵,就不会有烦恼。
(2)动作:
两脚成外八字。
不可弯腰驼背或弯头斜脑。
双手结弥陀印(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脐上约三公分处。
手臂举肘不宜抬得太高,亦不宜垂落,注意手掌心,气往下沉。双手有如捧着一尊佛,这尊佛是你自己,你要爱护自己,小心照顾他,心才不会胡思乱想,这才可以建立信心。眼观鼻,鼻观心,后颈贴靠衣领,不可东张西望,仪态端庄,内心默念佛号,或注意动作。
(二)个人礼仪
1.行走
(1)独行:
在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
平时走路,两手自然垂落,自然摆动,不宜背手走路。
(2)与师长同行:
走在师长的后方,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长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进出门时,替师长开门后,让身左侧,待师长进出门后,要关上门。
若与师长去寺院、机关,当到达时,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
不宜粘着或抓着师长走路。
坐下来时,师长坐左边,晚辈坐右边。
(3)走过师长面前:
尽量避免从师长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长面前要躬身,弯腰而过。
(4)请示师长:
先不急不缓地敲门,声音大小要适中,进门之后先问讯,再把门关上。
站在师长右侧,先问讯再侧身弯腰请示,或低着身体请示;如需久谈可两膝跪于师侧。
ƒ拿东西给师长看,应先问讯、弯腰,以双手捧交给师长。
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后方,若师长未示意离开,不可擅自离去。如师长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与父母同行走在父母身后差一个肩,在后面保护父母,如父母年老则需加以搀扶。
(6)走过客人面前(如典礼、法会中)宜弯腰而过,以免挡住对方的视线。
2.立姿
垂手或操手,不宜叉手或将手背在身后。
3.坐椅
(1)手放在膝盖上,手心向下,两脚相距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亦可用操手或平放在腿上,大拇指不结印,只是平放。
(2)不可盘着腿向身分高的人讲话,也不可以靠着沙发坐着与长辈说话,应坐直。
4.睡姿
采吉祥卧,脸侧向右方,枕头与肩同高,右手置于枕侧,右脚伸直,左手置腰间或平放;左脚自然弯曲,双脚的膝盖、脚踝不可接触。宜轻
松、自然的侧卧,对健康有益,也可以减少做梦,能安详的入睡,又容易清醒。
5.手中持物
(1)单手:拿在右手上,左手自然垂下。
(2)双手:宜捧着。
(3)如持物给师长,需先弯腰鞠躬,从右侧递上,再问讯离开。
(三)应对进退
1.居家生活
(1)家人在看电视,即使他是晚辈,走过他的面前,都要弯腰低身而过。说话时,不轻易用命令指挥的口吻,也不宜用手挥来挥去的命令。要彬彬有礼,使用商量、劝请的态度。
(2)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和理家贡献,要有感恩心,不要视为理所当然,更不能偶有不顺心或所求不遂,即与父母吵架或赌气不讲话;父母对子女同样应适度的尊重。要辅导子女的功课、交游和为人处事,但不应过分干涉,尤其对成年子女更应予较大的自主空间。
(3)家人间也要重视沟通协调,意见不同时要相互讨论,彼此让步,不要固执己见;有困难时则要互相支持、彼此安慰。
(4)对不一致的生活步调要彼此配合,外出时要告知家人,如果延迟回家要打电话回家说明,以免家人担心。
(5)对于家事,应大家分担或轮流做,无论是夫妻间或亲子间都应付出心力。
(6)三代同堂家庭,对长者应尊重,日常应嘘寒问暖,表示关心。
2.工作场所
(1)上下之间:
老板与员工,或上司与下属之间都应互相尊重,老板与上司不应存有「我赏你一碗饭吃,你就应该听我的」心理;而部属对上司或老板则应不亢不卑、诚恳对待,并对所任工作负责尽职。对于涉及劳雇双方利益问题,要以同舟共济的态度解决,以维护企业内部的和谐团结。
(2)同事之间:
要互助合作,对别人的成就要欢喜赞叹,竞争要保持君子风度,不要掠人之美,彼此要互相关心。
(3)男女之间:
同事间熟了,有时不免忽略谈话和肢体语言间的礼貌,可是男女毕竟有别,故要互相尊重,避免造成彼此的困扰。
(4)工作时:
自己代表的不只是个人,还代表所属的机构,从妆扮穿著到言谈举止,都要注意符合所属机构的性质和企业文化,不要太随便,也不要太刻意造作。
直接与客户或民众接触的工作者,更应该注意与他人的接应态度,抱着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真诚协助他人解决问题,以广结善缘。
3.用餐
(1)在餐厅:
宜安静,不宜交头接耳,应端身正坐。双手举碗及筷,双脚不宜跷起。当用餐完毕,不宜走中间之走道,宜从两侧离开。
(2)宴会时:
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圆桌)
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决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择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惯上左边的位置比较大。
师长请吃饭时,若生客是尊客,则师长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则师长坐主位,客人坐于师长之侧。
请师长吃饭,要安排师长的侍者坐在师长的右边。
4.乘车
(1)上车时,替师长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框,以免不小心撞到头。
(2)下车时,自己先下车,看停车的地方是否干净、安全,才迎请师长下车。
(3)如主人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驶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5.乘电梯
(1)先进去控制电梯之开关,再请师长进去。
(2)到达时,师长先出去。
(3)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
《礼仪环保手册 四、日常礼仪范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