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立全球倫理 叁、和平的願景▪P2

  ..續本文上一頁省察,啓發智慧心及慈悲心。心靈富裕之後,便有充分的安定感及安全感,對內心、對外境,便不會矛盾沖突;與人相處之際,便會尊重對方,時時以禮相待;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不會因爲奢求物質享受的滿足而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因此,對于宗教領袖而言,心靈環保,特別重要。

  

  (四)如何消弭暴力及恐怖事件?站在宗教領袖的立場,慈悲和博愛,乃是絕對的真理;正義及和平,不可能分離。如果爲了主持正義、崇拜真理,而訴之于暴力及恐怖的行爲,那是必須接受勸阻的,也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動用武力,也許會有暫時的震懾作用,但永久和平的基礎,卻必然要建築在對等的尊重及相互的寬容之上。甚而不僅是互惠互利,還要做不求回饋的布施,要做沒有條件的奉獻。而在這全心的布施及全力的奉獻之中,自己必然獲益最多,成長最快,也最強大,所以也是徹底消弭暴力及恐怖事件的最好辦法。

  

  綜合實踐以上所說的求同存異、奉獻布施、心靈環保、尊重寬容,便可望讓人類在本世紀中,漸漸獲得普遍的和平。而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願景:祈禱天國降臨到地球,把人間建設成爲淨土。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講于曼谷聯合國大會堂「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理事會」)

  

  從「心」溝通的世界大趨勢

  

  諸位大德法師及大德居士,非常失禮,由于本人的健康狀況,不允許親自前來聆聽大會的諸家高見,謹以書面向諸方專家請教,並由法鼓山的僧團代表,代我宣讀。

  

  近數年來,我個人及我們的團體,出席過多次世界性的會議,例如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WCRL)、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GPIW)、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WYPS)等會議,焦點都在討論如何將族群的沖突轉變爲和諧,以謀求世界的永久和平;或是如何協助落後地區的國家,從貧窮之中轉爲共享世界資源的合作夥伴,以謀求世界資源的永續發展;以及如何面對多元文化的互相仇視,轉爲各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學習、兼容並蓄,以俾培育出世界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及道德觀。

  

  這對佛教而言,特別是對于大乘佛教而言,在理論上並不困難。而對西方的叁大一神教而言,因爲他們都希望彼此和平相處,也相信最高的神便是愛和正義;各族群之間,應該都是兄弟姊妹的關系,是可以和平相處的。所以談到「愛」時,並不會有異議,但是一涉及「正義」,就會各有各的立場了!不過,堅持不同立場的人士,如果常常有機會聚在一起討論共同的切身問題,至少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所以二十世紀後期,羅馬天主教會定期召開宗教對談會,我也應邀參加過一次。會議中雖允許各宗教抒發己見,但羅馬教廷的立場並未因此改變,以致許多其他教派,並不願出席這種會議。而應邀出席西方的跨宗教對談會議,仍以西方叁大一神教人士爲主流,東方宗教的人士爲數甚少,漢傳佛教的人士就更少了。未能有足夠的機會將佛教的智慧,奉獻給今日全世界的人類,實在是一樁大憾事。

  

  出席類似的會議,我不會強調漢傳佛教的立場,甚至也避免碰觸彼此核心價值判斷的問題,只就當前的人心向往和大家關注的共同點來切入。所以自從我提倡以「心靈環保」建設「人間淨土」的運動以來,不論在任何場合,也不論遇到何種立場的人士,都能談得很愉快。例如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乃至伊斯蘭教的人士,都視我爲他們的知己。其實,我並沒有多大的學問,只是以佛法爲心法,以無我的心法來因應一切的問題,便無往而不通了。

  

  記得二○○五年四月二十叁日,我出席了中國國家宗教局及中國佛教協會在海南島叁亞市召開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會中決議召開「世界佛教論壇」,我感到非常欣慰。佛教徒在全世界的宗教人口中只占極少數,主要集中在東亞及南亞地區,因此一進入世界場域,佛教徒的能見度不高,代表佛教向全世界發言的機率也很低。即便在佛教內部,雖有各系互動的事實,但像「世界佛教論壇」這樣一個全面性和永設性的體製,應該有其重要性和急迫性——首先可讓佛教各教派之間,找到共同價值觀點及共同任務,然後再與世界各宗教的共同價值觀點和共同任務相接合,共同來爲明日的地球世界,創造共存共榮、和平幸福的大未來。

  

  現在,再就本次大會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略抒淺見如下:

  

  大家都知道,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教,佛教既非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唯神論,而是因緣論。這次會議的主題:「從心開始」,看起來好象把佛教歸爲唯心論,甚至于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也看似是唯心論的主張了。其實不然。

  

  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原始佛教所說的四聖谛、十二因緣,尤其是《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論,乃是以心爲主體。而四聖谛所謂的苦、集、滅、道,「苦」是煩惱心的現象;「集」是煩惱心所造成的種種後果的因;「滅」是煩惱心的止息,即是從煩惱心得到解脫;「道」則是用種種修行的方法,使得煩惱心變成解脫心。因此,四聖谛也是圍繞著「心」的主體而講。

  

  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因爲無明,所以才有叁世十二因緣的生命過程。無明是煩惱心的主體,若從世間現象的分析來說,稱爲「五蘊」。五蘊之中的色蘊,屬于物質,其他的受、想、行、識四蘊,則屬于心的部分。從生命的觀點來講,若離開心的部分,物質是不存在的。因此十二因緣的內容,也是重視「心」爲主體。

  

  從原始佛教進入大乘佛教以後,初期的中觀派,便是根據四聖谛十二因緣的緣起法而立論。雖然中觀講空,意思是空去所有的執著心,不論人空與法空,乃至畢竟空,指的都是執著心。因此從五蘊世間展開的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仍舊無法脫離五蘊。由此可見,中觀學派也與「心」這個主體相關。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大乘的唯識學,把心區分爲「心王」與「心所」二者,而講唯識所現、唯識所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其實能熏、所熏,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相分與見分,雖然名爲唯識,卻依舊不離虛妄心。成佛即是轉虛妄心識爲真如心。

  

  另一個如來藏系統的大乘佛教,則特別重視心爲法界的源頭,心也是法界的全體大用。如《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法華經》則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誰在稱念佛名?誰能成佛道?都是衆生心。此外,《華嚴經》也提到:「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則指煩惱的凡夫心,和清淨而福智圓滿的諸佛心,其本體是相同的。《大乘起信論》說:「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又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都是說,心可以通凡聖,可以通世間出世間,可以通有爲無爲,而無所不通。

  

  如果從佛法所說心的角度,來看待世間的一切,討論人間的每一個族群、文化與觀念的時候,也就不會堅持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立場。因爲每一個立場所持的見解,對當事人而言並沒有錯,但是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尤其是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衡量,則可能有再討論與修正的空間;所以不應該動辄否定對方的立場,也不必堅持自己的立場。

  

  我出席各種國際會議的時候,經常是用一種無我的角度,也就是沒有主觀的預設立場,來與人互動討論。我會先肯定對方,結果同樣的也會受到對方的尊重,這便是《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不論學的是大乘、小乘,或者中觀、唯識、如來藏,只要能夠善于體會心外無物、物外無心,也就能夠明了一切的問題,全都是心中事。如果還有什麼特定的人事物想要克服、對立,那就很糟糕了。因爲你所對付的,並不是心外之人、心外之物,而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有這層認識,立即將觀念調整過來,則外在的一切,沒有一樣是不能包容,也沒有一樣是不能消融的。

  

  以上我所表達的淺見,若能獲得諸方專家的認同,那便意味著世界佛教論壇乃是提供一個講壇,讓全世界的佛教徒,包括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的系統在此抒發己見。盡管南傳、漢傳與藏傳佛教之中,尚有不同的派系,也各有不同的思想依據、實踐特色和生活型態,這是由于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因而産生了不同派系的佛法;也有因爲根據經論的不同,所以表達的方式各有差別,而各自所重視的教理行果,也各有诠釋的出入。

  

  這也無妨。相信大家所樂見的,便是各家都能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同時開放心胸,接納自己所知領域以外的種種高見。中國俗諺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藉由論壇的機會,我們彼此互相觀摩,諸家可能都有收獲,那就成了文化、思想的腦力激蕩,而激發出新鮮、活潑而有力的智慧火花。然後,再將世界佛教論壇所得到的收獲、學習和成長,與世界其他的文化、宗教相接軌,而朝共同的價值與相同的任務一起努力。因此,我們雖然認爲自己的派別很好,也當尊重其他教派的優點,不過每個派別還是應該要有自己的立場。最可貴的是,學習他人所長,增進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進而奉獻給全世界的人類,這才是世界佛教論壇的精神。否則觀念、想法向某一個單方面傾斜,恐怕人類的文化也就無法進步了。

  

  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大陸發起,也在中國大陸首先召開,我認爲其中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爲雖然這叁個系統的文字不同,民族也不同,但在中國境內,便具備了漢傳、藏傳和南傳叁大系統的佛教傳承。我們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大陸曆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蕩,導致佛教出現了二、叁十年的斷層,現在正是急起直追的時刻,也漸漸會集了世界佛教的菁英在此開會,使得大陸佛教産生一個複興的大運動,進而帶動了世界佛教的大趨勢。

  

  祝福大會圓滿成功,謝謝諸位善知識,以上我的一點淺見,敬請批評指教。

  

  (二○○六年四月十叁日講于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發言)

  

  一條共同的道路

  

  黎巴嫩東正教大主教His Holiness Aram I以及諸位宗教領袖們:

  

  敝人無法親自出席這次會議,深感遺憾;然而我又覺得光榮,承蒙大會容許我以事先錄影的方式,代表法鼓山在開幕典禮上表達祝福。

  

  法鼓山這個團體,目前在美國、臺灣,以及全世界都有分支道場。我們推動的工作,看起來屬于宗教性質,實際上我們努力的方向,乃是希望超越宗教的範疇,而關心我們整體的人類社會。當然,我的宗教背景是佛教,屬于佛教之中漢傳佛教的禅宗。站在佛教的立場,當我們面對不同的宗教,並與之互動的時候,我們不會強調佛教的信仰,也不會突顯佛教的教義,而是融合、接受、包容與了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宗教並存的事實,並且關注今日整體人類的共同需求。

  

  因此,我對大會的第一個建議是:設法找出不同宗教之間的溝通交集點。如果僅僅是討論個己的宗教背景或者信仰的宗教教義,彼此之間很不容易達成交集;而最有可能構築各個宗教交集與溝通的橋梁,乃是大家共同來思索,如何爲整體人類謀求福祉,如何爲世界和平付出奉獻。

  

  每個宗教,各有其文化背景,也互有不同的信仰立場,這是曆史形成的事實。至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未來是否可能合而爲一,成爲單一的宗教信仰?我想大概不可能。因爲每個宗教,都有其獨特性,也各有信仰的特色與優點,因此要把所有的宗教整合爲一,那是不可能的;而要把不同的信仰融合統一,也是不切實際的。尤其在今日的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只有愈來愈趨向包容性與多元性的宗教文化,而在多元性、包容性的宗教文化裏,尚需要一種共同性的普遍價值:即爲當代的人類社會共同努力與奉獻。

  

  因此,我的第二個建議便是:請諸位宗教領袖思考並建立全球性倫理。我們這個世界,從現在直到未來,全人類一定要走出一條共同的道路來。這條大同之道,依我所見,就是超越宗教、種族與文化的全球性倫理。不同的宗教之間,需要有一個共通性的全球倫理,而全球倫理的産生,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宗教來取代,而是經由不同宗教領袖的相互討論,由此産生一種適用于全人類的倫理價值。這樣,我們就能夠在各宗教的倫理觀念之外,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共同倫理價值,使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乃至不同的族群,彼此在互動時有共同的軌道可依循,從而減少甚至避免許多沖突的産生。

  

  請容我說明,建立全球性倫理的目的,並不是要新創一個宗教,也不是要否定所有的宗教,而是在尊重、保持所有宗教的現況之余,另外找出一條共同的道路來。我相信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因爲每個宗教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對于倫理的解釋,但是尋求適用于全人類共同前行的一條路仍是必須的。盡管可見其路程艱難,這條路還是要走的。否則,各宗教與宗教之間不能和平交往,甚至單一宗教裏的不同派系也不能和平相處,那是非常可惜的事。

  

  以上是我的兩點建議,敬請諸位指教。並再一次的祝福,祝福大會圓滿成功。

  

  (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黎巴嫩貝魯特「重塑心靈之約—增進相互了解與和平/中東暨亞洲宗教領袖高峰會」開幕致詞)

  

《建立全球倫理 叁、和平的願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