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省察,启发智慧心及慈悲心。心灵富裕之后,便有充分的安定感及安全感,对内心、对外境,便不会矛盾冲突;与人相处之际,便会尊重对方,时时以礼相待;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不会因为奢求物质享受的满足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因此,对于宗教领袖而言,心灵环保,特别重要。
(四)如何消弭暴力及恐怖事件?站在宗教领袖的立场,慈悲和博爱,乃是绝对的真理;正义及和平,不可能分离。如果为了主持正义、崇拜真理,而诉之于暴力及恐怖的行为,那是必须接受劝阻的,也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动用武力,也许会有暂时的震慑作用,但永久和平的基础,却必然要建筑在对等的尊重及相互的宽容之上。甚而不仅是互惠互利,还要做不求回馈的布施,要做没有条件的奉献。而在这全心的布施及全力的奉献之中,自己必然获益最多,成长最快,也最强大,所以也是彻底消弭暴力及恐怖事件的最好办法。
综合实践以上所说的求同存异、奉献布施、心灵环保、尊重宽容,便可望让人类在本世纪中,渐渐获得普遍的和平。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愿景:祈祷天国降临到地球,把人间建设成为净土。
(二○○二年六月十二日讲于曼谷联合国大会堂「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理事会」)
从「心」沟通的世界大趋势
诸位大德法师及大德居士,非常失礼,由于本人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亲自前来聆听大会的诸家高见,谨以书面向诸方专家请教,并由法鼓山的僧团代表,代我宣读。
近数年来,我个人及我们的团体,出席过多次世界性的会议,例如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WCRL)、全球女性和平促进会(GPIW)、地球宪章(Earth Charter)、世界青年和平高峰会(WYPS)等会议,焦点都在讨论如何将族群的冲突转变为和谐,以谋求世界的永久和平;或是如何协助落后地区的国家,从贫穷之中转为共享世界资源的合作伙伴,以谋求世界资源的永续发展;以及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互相仇视,转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兼容并蓄,以俾培育出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及道德观。
这对佛教而言,特别是对于大乘佛教而言,在理论上并不困难。而对西方的三大一神教而言,因为他们都希望彼此和平相处,也相信最高的神便是爱和正义;各族群之间,应该都是兄弟姊妹的关系,是可以和平相处的。所以谈到「爱」时,并不会有异议,但是一涉及「正义」,就会各有各的立场了!不过,坚持不同立场的人士,如果常常有机会聚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切身问题,至少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所以二十世纪后期,罗马天主教会定期召开宗教对谈会,我也应邀参加过一次。会议中虽允许各宗教抒发己见,但罗马教廷的立场并未因此改变,以致许多其他教派,并不愿出席这种会议。而应邀出席西方的跨宗教对谈会议,仍以西方三大一神教人士为主流,东方宗教的人士为数甚少,汉传佛教的人士就更少了。未能有足够的机会将佛教的智慧,奉献给今日全世界的人类,实在是一桩大憾事。
出席类似的会议,我不会强调汉传佛教的立场,甚至也避免碰触彼此核心价值判断的问题,只就当前的人心向往和大家关注的共同点来切入。所以自从我提倡以「心灵环保」建设「人间净土」的运动以来,不论在任何场合,也不论遇到何种立场的人士,都能谈得很愉快。例如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乃至伊斯兰教的人士,都视我为他们的知己。其实,我并没有多大的学问,只是以佛法为心法,以无我的心法来因应一切的问题,便无往而不通了。
记得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出席了中国国家宗教局及中国佛教协会在海南岛三亚市召开的「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议」,会中决议召开「世界佛教论坛」,我感到非常欣慰。佛教徒在全世界的宗教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主要集中在东亚及南亚地区,因此一进入世界场域,佛教徒的能见度不高,代表佛教向全世界发言的机率也很低。即便在佛教内部,虽有各系互动的事实,但像「世界佛教论坛」这样一个全面性和永设性的体制,应该有其重要性和急迫性——首先可让佛教各教派之间,找到共同价值观点及共同任务,然后再与世界各宗教的共同价值观点和共同任务相接合,共同来为明日的地球世界,创造共存共荣、和平幸福的大未来。
现在,再就本次大会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略抒浅见如下:
大家都知道,如果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佛教,佛教既非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唯神论,而是因缘论。这次会议的主题:「从心开始」,看起来好象把佛教归为唯心论,甚至于我们法鼓山提倡的「心灵环保」,也看似是唯心论的主张了。其实不然。
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原始佛教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尤其是《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缘起论,乃是以心为主体。而四圣谛所谓的苦、集、灭、道,「苦」是烦恼心的现象;「集」是烦恼心所造成的种种后果的因;「灭」是烦恼心的止息,即是从烦恼心得到解脱;「道」则是用种种修行的方法,使得烦恼心变成解脱心。因此,四圣谛也是围绕着「心」的主体而讲。
十二因缘,是从无明开始,因为无明,所以才有三世十二因缘的生命过程。无明是烦恼心的主体,若从世间现象的分析来说,称为「五蕴」。五蕴之中的色蕴,属于物质,其他的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心的部分。从生命的观点来讲,若离开心的部分,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十二因缘的内容,也是重视「心」为主体。
从原始佛教进入大乘佛教以后,初期的中观派,便是根据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缘起法而立论。虽然中观讲空,意思是空去所有的执着心,不论人空与法空,乃至毕竟空,指的都是执着心。因此从五蕴世间展开的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仍旧无法脱离五蕴。由此可见,中观学派也与「心」这个主体相关。所以《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大乘的唯识学,把心区分为「心王」与「心所」二者,而讲唯识所现、唯识所变;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其实能熏、所熏,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相分与见分,虽然名为唯识,却依旧不离虚妄心。成佛即是转虚妄心识为真如心。
另一个如来藏系统的大乘佛教,则特别重视心为法界的源头,心也是法界的全体大用。如《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法华经》则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是谁在称念佛名?谁能成佛道?都是众生心。此外,《华严经》也提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则指烦恼的凡夫心,和清净而福智圆满的诸佛心,其本体是相同的。《大乘起信论》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又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都是说,心可以通凡圣,可以通世间出世间,可以通有为无为,而无所不通。
如果从佛法所说心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的一切,讨论人间的每一个族群、文化与观念的时候,也就不会坚持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立场。因为每一个立场所持的见解,对当事人而言并没有错,但是从他人的立场来看,尤其是从整体人类的角度来衡量,则可能有再讨论与修正的空间;所以不应该动辄否定对方的立场,也不必坚持自己的立场。
我出席各种国际会议的时候,经常是用一种无我的角度,也就是没有主观的预设立场,来与人互动讨论。我会先肯定对方,结果同样的也会受到对方的尊重,这便是《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论学的是大乘、小乘,或者中观、唯识、如来藏,只要能够善于体会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也就能够明了一切的问题,全都是心中事。如果还有什么特定的人事物想要克服、对立,那就很糟糕了。因为你所对付的,并不是心外之人、心外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烦恼。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有这层认识,立即将观念调整过来,则外在的一切,没有一样是不能包容,也没有一样是不能消融的。
以上我所表达的浅见,若能获得诸方专家的认同,那便意味着世界佛教论坛乃是提供一个讲坛,让全世界的佛教徒,包括汉传、南传和藏传佛教的系统在此抒发己见。尽管南传、汉传与藏传佛教之中,尚有不同的派系,也各有不同的思想依据、实践特色和生活型态,这是由于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因而产生了不同派系的佛法;也有因为根据经论的不同,所以表达的方式各有差别,而各自所重视的教理行果,也各有诠释的出入。
这也无妨。相信大家所乐见的,便是各家都能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同时开放心胸,接纳自己所知领域以外的种种高见。中国俗谚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藉由论坛的机会,我们彼此互相观摩,诸家可能都有收获,那就成了文化、思想的脑力激荡,而激发出新鲜、活泼而有力的智慧火花。然后,再将世界佛教论坛所得到的收获、学习和成长,与世界其他的文化、宗教相接轨,而朝共同的价值与相同的任务一起努力。因此,我们虽然认为自己的派别很好,也当尊重其他教派的优点,不过每个派别还是应该要有自己的立场。最可贵的是,学习他人所长,增进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优点,进而奉献给全世界的人类,这才是世界佛教论坛的精神。否则观念、想法向某一个单方面倾斜,恐怕人类的文化也就无法进步了。
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大陆发起,也在中国大陆首先召开,我认为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虽然这三个系统的文字不同,民族也不同,但在中国境内,便具备了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系统的佛教传承。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大陆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导致佛教出现了二、三十年的断层,现在正是急起直追的时刻,也渐渐会集了世界佛教的菁英在此开会,使得大陆佛教产生一个复兴的大运动,进而带动了世界佛教的大趋势。
祝福大会圆满成功,谢谢诸位善知识,以上我的一点浅见,敬请批评指教。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讲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发言)
一条共同的道路
黎巴嫩东正教大主教His Holiness Aram I以及诸位宗教领袖们:
敝人无法亲自出席这次会议,深感遗憾;然而我又觉得光荣,承蒙大会容许我以事先录影的方式,代表法鼓山在开幕典礼上表达祝福。
法鼓山这个团体,目前在美国、台湾,以及全世界都有分支道场。我们推动的工作,看起来属于宗教性质,实际上我们努力的方向,乃是希望超越宗教的范畴,而关心我们整体的人类社会。当然,我的宗教背景是佛教,属于佛教之中汉传佛教的禅宗。站在佛教的立场,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宗教,并与之互动的时候,我们不会强调佛教的信仰,也不会突显佛教的教义,而是融合、接受、包容与了解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宗教并存的事实,并且关注今日整体人类的共同需求。
因此,我对大会的第一个建议是:设法找出不同宗教之间的沟通交集点。如果仅仅是讨论个己的宗教背景或者信仰的宗教教义,彼此之间很不容易达成交集;而最有可能构筑各个宗教交集与沟通的桥梁,乃是大家共同来思索,如何为整体人类谋求福祉,如何为世界和平付出奉献。
每个宗教,各有其文化背景,也互有不同的信仰立场,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至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未来是否可能合而为一,成为单一的宗教信仰?我想大概不可能。因为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性,也各有信仰的特色与优点,因此要把所有的宗教整合为一,那是不可能的;而要把不同的信仰融合统一,也是不切实际的。尤其在今日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只有愈来愈趋向包容性与多元性的宗教文化,而在多元性、包容性的宗教文化里,尚需要一种共同性的普遍价值:即为当代的人类社会共同努力与奉献。
因此,我的第二个建议便是:请诸位宗教领袖思考并建立全球性伦理。我们这个世界,从现在直到未来,全人类一定要走出一条共同的道路来。这条大同之道,依我所见,就是超越宗教、种族与文化的全球性伦理。不同的宗教之间,需要有一个共通性的全球伦理,而全球伦理的产生,并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宗教来取代,而是经由不同宗教领袖的相互讨论,由此产生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伦理价值。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各宗教的伦理观念之外,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共同伦理价值,使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乃至不同的族群,彼此在互动时有共同的轨道可依循,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许多冲突的产生。
请容我说明,建立全球性伦理的目的,并不是要新创一个宗教,也不是要否定所有的宗教,而是在尊重、保持所有宗教的现况之余,另外找出一条共同的道路来。我相信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每个宗教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对于伦理的解释,但是寻求适用于全人类共同前行的一条路仍是必须的。尽管可见其路程艰难,这条路还是要走的。否则,各宗教与宗教之间不能和平交往,甚至单一宗教里的不同派系也不能和平相处,那是非常可惜的事。
以上是我的两点建议,敬请诸位指教。并再一次的祝福,祝福大会圆满成功。
(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黎巴嫩贝鲁特「重塑心灵之约—增进相互了解与和平/中东暨亚洲宗教领袖高峰会」开幕致词)
《建立全球伦理 三、和平的愿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