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一、心靈環保
以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照顧自己、照顧社會、照顧大自然,使得你、我、他人,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便是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環境保護」這個名詞,雖然在二十世紀之末,就已經傳遍全世界,特別是科技文明發達的先進國家,凡是有識之士都已發現,由于經濟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快速惡化,包括自然資源的快速消耗及汙染,生態資源的快速減少及消失,例如由于熱帶雨林遭到大面積的開墾,以及各種機械排出的廢氣,加上各種生産事業造成的許多汙染源,以致形成了全球性的空氣汙染、水資源汙染、土壤汙染,也使得南北極的冰帽在急速溶化,海平面的水位快速升高,綠地沙漠化的面積愈來愈大,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愈來愈接近毀滅性的危機。所以要提倡環境保護運動。
但是,由于人類的自私自利之心,根深柢固,明明知道破壞環境、製造汙染是自害害人的事,一旦遇到跟自己的現實利益沖突之際,或者有機會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之時,便會容易忘掉公益,便會不顧後果的遠憂,只管得到手就好,充其量只問有沒有犯法,會不會被罰,卻未考慮到破壞了生態、汙染了環境,對其他的人有什麼不好,對自己生存的大環境有什麼壞影響,對後代的子孫有什麼危機。因此,我常提醒世人:今天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全人類,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個錦魚缸中的許多條錦魚,只要有一條魚拉了屎,汙染了缸中的水,受汙染的是每一條魚,包括拉屎的那一條魚在內。
人類的自私心,原本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是人類以科技文明破壞自然環境的速度太快,惡化的幅度太大,也爲這個地球環境帶來空前的大隱憂,雖然那種隱憂的結果,也是自然規律的製衡,卻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生存空間的大災難。
因此,我們要提倡心靈環保,呼籲全人類都能以心靈環保的原則,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也就是自利利人的價值觀,要讓自己、讓他人,都能得到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好象一同乘坐在地球環境的一條大船上,所謂同舟共濟,各自以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場域、不同的角度,來照顧自己、照顧他人、照顧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
二、儒道二家與心靈環保
古往今來的東西方各家思想,都在探索、申論人的問題,是以人爲中心來探索各種問題,重要是內在心性的問題、心靈與肉體關聯的問題、個人與配偶家族間的問題、個人與群體社會互動的問題,個人與自然環境及時空宇宙間的存亡生死、一元多元等問題。各家思想,對于這些問題的探索,雖有偏重偏輕之別,都是爲了個人生命及全體環境尋求出路、尋求答案、尋求平衡,乃至尋求永,目標卻是相當一致的。
在東亞思想之中的儒家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定、靜、安、慮、得,便是以人的身心及其所處大環境爲主題的。又由于孔子說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話,引起了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及荀子的「人性本惡論」的討論。雖然孔子曾說人是「未知生,焉知死」,對于人的生前死後等諸問題,是不加討論的,但對于人之如何成爲一個健康而有健全人格的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和樂的人際關系等問題,卻是申論得非常得多。例如孔子所說「仁」字的定義有多端:
1.從語言的態度而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讷,近仁」。言語不在花巧,宜于堅定誠實。
2.從內心的態度而言:以同情、同理之心「愛人」是仁。
3.從對己、對人的態度而言:「克己複禮爲仁」,對自己要自製,對他人要尊重。因此又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也就是每天出門見到任何人,都要像是見到了貴賓那樣地以禮相待;遣使大衆之時,就要像是在祭天祭地那樣恭敬他們。
4.從自利必利人的立場而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忠心耿耿的「忠」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寬恕的「恕」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一以貫之」的仁道。由于《論語》中有「臣事君以忠」之句,後人便將忠字狹義化了,好象只有臣對君忠、下對上忠,其實《論語》中尚有「爲人謀,而不忠乎」,以及「與人忠」等句子,都是將己心比他心,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置于一條平行線上平等看待,才是把良心擺在中間的「忠」字意涵。
這種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仁道,是很難實踐的嗎?對于有心的人而言,並不困難,所以孔子要說:「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又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只要「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便能完成全部人格的道德。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有實踐仁道的決心,不僅要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平等看待,甚至要將他人的利益,置于絕對優先的地步,爲了求仁得仁,不但不可爲了自求生存而害人,更要犧牲自身來成全他人,才算是仁道的極致。正因爲孔子沒有機會做到「殺身以成仁」,所以要自謙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了。
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都是表現著一個崇高的理念,那是從個人利益的私心追求,轉化到爲了群體利益而放棄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求仁得仁」的人格。這種思想,和大乘佛教的菩薩行,是很相近的,什麼是菩薩?具足智慧和慈悲的人便是菩薩,有智慧便不會害自己,有慈悲便不會害衆生;更進一步,爲了利益衆生,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故有「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誓願。私利、公益的兩極,或是以利人作爲利己,僅在一念之間的差別,自私的利己是精神的汙染,是心靈的腐敗,以奉獻心來利他,是精神的升華,也就是心靈環保。
道家的老子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爲「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便是自然的法則,心也只是自然的現象之一。老子看宇宙人生,都是站在相反相成的立場,老子勸人若要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故雲:「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老子對于人的私欲心,所作的建議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故又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說,人不能無私,但宜少私,人不必無欲,但宜寡欲,那便能夠知足知止而可以健康,而能夠長生久視了。老子所向往的是自然主義,提倡純樸,反對虛浮的繁華,希望人類的道德,素樸而不假巧立名目的爾虞我詐,所以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莊子觀察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是「形雖彌異,其然彌同也」。這是說,萬事萬物之存在,並沒有優劣、尊卑、高下、大小的定義,只是各是其是而已。此可使人免于「羨欲之累」,例如〈齊物論〉雲:「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不是說萬物之中秋毫最大,而是說泰山與秋毫不必比大小,秋毫之末的本身便是最大。如果人人不和他人比尊卑高下,各人自有自己的大小,便無所謂我不如人,或者我高于人的比較心了。
莊子的人生觀,不同于儒家的「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也不同于墨子的「兼善天下」的人生追求,故有學者說:「重生」、「養生」、「保生」,是貫穿《莊子》一書的基本思想。所謂明哲保身的思想,便是出于《莊子》的〈養生主〉所言:「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精、可以盡年。」
儒道兩家對于人生的看法,雖有不同,其用心則都是爲了人類身心的健康、快樂、平安,觀點不一而爲照顧自己、照顧社會,乃至順乎自然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以都在心靈環保的範圍。
爲什麼儒道兩家對人生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正是現代人應該思考和學習的重點。古人可因各自所處時代環境不同,以及對于環境所采的審視觀點不同,便有不同的發明,得到不同的價值觀。今人當然也可以如法泡製,站在現代人的立足點上,對于當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衍生的各種問題,審慎觀察,對症下藥,給予恰到好處的因應和調適。
叁、佛教與心靈環保
《增一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爲人類服務的。佛教雖常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能夠修道、悟道的,卻只限于人類。釋迦牟尼佛是以人間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機會轉凡成聖。佛在成道之後,最初用來度脫五位比丘的法門,稱爲「四聖谛」,那便是指出人類由于不能參悟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所以生在衆苦之中,竟然不以爲苦,而且爲了追求與保障無常虛幻的五欲享受,而造種種惡業,這便是「苦谛」及「苦集谛」。佛陀所悟的便是這個「無常即空」的事實,轉告五位比丘應當以修戒定慧的叁無漏學、八正道來滅除苦谛及苦集谛,便是「道谛」及「苦滅谛」。
佛法將人的身心,及其所處的時空環境,稱爲「果報體」,又分成兩部份,人的身心是「正報」,所處的時空環境是「依報」,此正依二報,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報的動力中心,乃是業所形成的心識,稱爲業識。由業識而形成具體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其中色蘊是物質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觸的是色、聲、香、味、觸的五塵;至于受、想、行、識的四蘊,是非物質的心理現象及精神現象。受苦報、受樂報的是此五蘊身心,造惡業、造善業的也是此五蘊身心,因此五蘊所成的身心,是因造業而感得的果報,每一個人的五蘊身心所處的時空環境,也是由于造業而感得的果報,…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