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的意思是指對環境衛生的保護,以及人類生存空間的維護。爲什麼要講「心靈環保」呢?因爲環境的汙染是由人造成的,「環境」本身不會製造任何汙染,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爲人類環境帶來汙染。唯有人類會製造髒亂,不但汙染物質環境更是汙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爲人類的心靈帶來傷害。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爲,而人爲又離不開人的「心靈」。如果人們的「心靈」清潔,則我們的物質環境不會受到汙染。因此,我們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要從「心靈」開始。
「心靈環保」雖然是新名詞,但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講「仁」、「義」、「愛」等,都屬于此一範圍,佛教講「慈悲」、「智慧」也屬此範疇,西方宗教提倡「博愛」亦不離「心靈環保」。因此,欲使國家社會富強康樂,必先建設「人心」。如何建設呢?
以下就我個人在佛法上及生活上的體認,做一番介紹。
一、要有方向感
所謂「方向感」是指「立志」,佛教名詞是「發願」。「立志」是要有大目標,可是大目標會因時空的遷移而逐漸遞減乃至消失。人們自幼都胸懷大志,總是期待自己將來會成爲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業。然而,往往在小學時代所立的「志願」,一進入中學便有所變動,如是從小學到大學,縱然已踏入社會,也一樣變化多端。請問諸位:「當你們念小學時,是不是已計畫將來要進入大學念書?」或許有些人一開始就擁有這種心願,然而這種人畢竟不多,大部分的人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慢慢的促使自己走向這一條路上來的。由此可見,人先要有方向感,但是「目標」不一定要馬上建立起來。「方向」也可以說是做爲一個人的基礎,從基礎點上一步步地往未來邁進。「方向」也是指盡自己的心力、體力,處處運用種種的資源、時時學習成長,只要是對社會、國家、世界有利之事,就要全力以赴,這就是「大方向」。其實大方向沒有一定的目標,反而能成其爲最大且是無限大的目標。如果僅設定一個目標,結果可能會很痛苦,什麼道理呢?例如:參加大學聯考時,會填寫第一、第二、第叁志願,以防第一志願沒有考取時,可退而求其次,念第二志願的學校,乃至第叁、第四的志願,這樣做法,是正確的。有些人一心一意鎖定非考取第一志願不可,如果沒考上,連第二志願也不願念。有這分志氣固然很好,或許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如願以償,可是,有些人根本是進不了校門。基于此,我們如果能運用一句俗諺「騎馬找馬」,似乎比較妥當,縱然一時之間找不到良駒,能有一匹跛腳馬應急,也是不錯。有了這種心理准備,就是考不上理想中的學校,至少不會那麼痛不欲生。
二、邁向方向的過程須假以努力
我們在朝向「方向」的過程中是必須加以努力的,因爲在每一步的前進中,隨時會遇到「山窮水盡」、「柳暗花明」的現象,但是,「山窮水盡」並不等于無路可走,「柳暗花明」也不意味著永遠有好的前程在前面等著。我們一路往前走就好比登山,時而康莊大道,時而羊腸小徑,忽而遍處荊棘,或臨懸崖絕壁,忽而又置身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景中。登山未必一直往上攀爬,有時是「迂回曲折」,有上也有下,最後才抵達峰頂。在這一切的過程之中,不可否認,我們都必須仰賴因緣的促成。
有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請問:種瓜是不是一定會得瓜呢?如果將「瓜」的種子播種在沙漠裏,且得不到雨水的滋潤,其後果如何?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記得在屏東大橋下有一條溪流,非常適合種植西瓜,有一年,豐收在望,不料在一夕之間由于臺風的肆虐,前功盡棄,如此辛勤種瓜,結果是無瓜可得。那麼,種豆是否得豆呢?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我們要明了一項事實:要想有瓜收成,有豆享用,一定要種瓜種豆,不事種植,僅盼坐享其成者,不合天理。或許有人會相信「有因一定有果」不是事實,于是說:「因果」並不可靠。其實,「果」一定是從「因」而來的,可是從「因」到「果」的過程裏,必然要有許多的條件因素加以配合,佛教稱之爲「緣」。也就是指主要的條件加上環境、時間、他人及自己的配合,此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因緣不具足、不成熟,強求也是求之不得。例如:種瓜若非風調雨順,又懂得種瓜的種種技術,深耕淺栽、澆水施肥、除草培土等等的條件,從種子、瓜苗至開花結果,都必須有一番成長的經曆及照顧,才能有好的收成,這些都須配合各種條件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後才有好的結果。
在人生的過程之中也如同種瓜,我們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人在世間須「盡其在我」,本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信念,不斷地向前努力、再努力。努力的階段就是在成長自己,在成長自己的同時更要時時考慮到利益他人。如果自己沒有得到甜美的果實,而由他人獲得,我們也要以感同身受的心情爲對方感到高興、欣喜、慶祝,這豈不是另一份的喜悅嗎?所以,「因果」的過程一定要有「因緣」的配合。
叁、爭取及奉獻
現在有很多的民意代表在競選中做政見發表時,口口聲聲說「願爲民奉獻」,以此口號來取得選票,骨子裏是以「奉獻」爲口號而以個人爭取權勢名位爲目標。社會上真正有理想、有抱負、肯爲全民福祉而奉獻服務的大政治家,的確不多。然而能提出這一句口號的人,也算不錯,起碼能說一句「奉獻」,至少他必須去兌現他自己在政見會上發表的諾言;可是,如果競選落榜,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曾經有一位臺北市選出的國大代表,參加我主持的禅修營時對我說:「世界怎麼變得這麼美好!能來參加禅修營是如此地自然,又如此地自由自在,可是禅修營中的生活卻如此地辛苦。」我問:「你在競選國大代表時的感受如何?」他回答:「哦!很忙,很累。」我再問:「是不是被打得頭破血流?」他說:「啊!還好!現在我還健在。」這表示他如何地在緊張、忙碌之下爭取這項公職,付出努力的代價是多麼地大。我又問他:「爭取得到之後,你究竟要做什麼?」他說:「更忙,更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這是一位很好的國大代表,才有這樣的觀念。
如果僅爲爭取而爭取,動不動就揚言「奉獻」,這不但欺人且又騙己。反之,能以奉獻爲出發點,奉獻的本身就是目標,至于是否能獲得回饋,根本不放在心上,這種觀點,和我剛才提到的,種瓜未必得瓜的道理是相通的。
再談奉獻對自己是否有好處?表面上看奉獻,好象自己很吃虧,將自己所擁有的,奉獻給大衆,到頭來,大衆究竟能給你回報什麼?自己付出那麼多,結果豈不是白忙一場,什麼也沒有得到!如果有這感受時,就要反轉念頭,應該如此想:「人,本來就是要奉獻,奉獻就是我來這世間的目的。我的奉獻,並不表示我想得到什麼。我的生活目標就是爲了奉獻,我不想得到什麼。因此,當我能爲別人奉獻時,我感覺到自己很快樂、很滿足。奉獻之後,別人不懂得回饋,我不必覺得難過或指責對方不好,因爲我只是完成我自己應該做的工作而已。我不但在奉獻中自我成長,也在成長中不斷地奉獻。我能奉獻,表示我已擁有,所以才能奉獻我的體力、心力、智慧力和財力。」能奉獻且以奉獻爲目標,則時時生活在充實的愉悅之中。其實,奉獻的本身就是一種回饋。
還有,我們對「實至名歸」這句話也要有所了解,例如我曆年來獲得一些榮譽的獎項,其實這都是國家社會頒給我的,是不是給我的回饋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爲什麼?因爲我始終都沒有希望要得獎的念頭,可是「獎」是自然而至;對我而言,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如果將已做過的事放在心上,老是爲是否得獎而憂慮或期待,得獎時就會欣喜若狂,那不得獎是否要垂頭喪氣,乃至從此以後就不願再做任何事了呢?事實上這些想法都是錯的,我不必爲自己獲頒某種獎項而感到欣慰,可是,我卻爲我們的社會感到歡喜,爲什麼?因爲得獎不是我個人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環境與風氣給予我們這麼一個機會,讓我們來奉獻,甚至因此而獲頒獎。能得到頒獎,也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乃是有一群和我的理念相契的人,大家共同攜手分工合作,爲我們的社會付出,而我僅僅是代表這一群人來接受獎勵,如此而已,也可以說是因緣促成。所以我要說:「奉獻不必要有目的,回饋是一定有的。」一般人是用爭取獎項來做爲努力的出發點;賢者與智者,當以「奉獻自我」做爲努力的原動力。如此,我們的一生,將會是「萬事如意」。
四、以利他的存心,達成自利的目的
以利他的存心來達成自利的目的,這與前面所提到的「奉獻」,有異曲同工之妙。凡是人,都希望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成長,有一番大事業、有財富、有名望、有地位⋯⋯等,這些期望誠屬正常。人一定是慢慢成長,成長後再爲社會提供「奉獻」,所以一般人都以自利來幫助他人,以自利來參與社會。譬如:公司想賺錢,于是就提出「要爲大衆服務並奉獻公司的成果,將成果與社會大衆共同分享」的理念。請問:提出這樣的說明所爲何事?說穿了還不是爲了公司的利潤。反之,以自利利人爲出發點,公司可成長得更快,縱然是因緣不成熟而不能稱心如意的成長,也不見得是白費力氣,因爲目的無非是爲了利他。
現今的社會,有許多問題。曾有一位企業界的老板問我:「目前的社會,都是以利當頭,我們的公司,想從事研究發展,以便推出新的産品和技術,可惜我們所培養的人,尚未完成研究工作,就已被其他公司以高薪挖走,而且都在秘密中進行,讓我頗覺寒心,更不知是否要繼續培養研究…
《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