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系,大家一定得先多聞以求明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濟世利人,你就把你所明的這個理說給別人聽。當然,若機緣不好是沒人願意聽的,就象現在這末法時代,幾乎是沒人聽,那麼你就不要喋喋不休地說。有機會再說。你不休地說只會惹人煩,此時真的是“說得一丈不如做得一尺”,但當有人要聽、要學時,你就得說,此時你說出來那是無量的功德。有人說多聞經教是把佛理當做世間學問了,說多聞,不能知行合一,沒有用的,這純粹胡說八道。學與行這兩者,“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佛教的殊勝之處在哪裏?就在這兒!學即是行,行即是學,學行一體。比如說,我剛曉現在力求多聞,這是學,但我只要努力,努力地學,毫不懈怠,學得入迷,不顧吃飯睡覺,那麼,此時我不會犯戒,學的入迷,心不散亂,就會得定的,最後有慧。戒定慧叁者具足,是不是行?問題是現在的人們稍微學那麼一點兒,就要賣弄,你這已經不是學了,這罪名能讓學來擔麼?不公平的太了。若真的多聞,絕不可能使知行分家的,把知與行分開才是壞法。反對多聞者,要麼是胡塗蟲,要麼是魔化身。
現在最受冤枉的人是淨空法師。有很多人自己不學法,確說是淨空法師說的,不讓看經書。老和尚講《地藏經》、《四種清淨明晦》、《了凡四訓》等那麼多,白辛苦了。甚至有人把老和尚稱做阿彌陀佛,把老和尚的母親稱做佛母,背著老和尚這樣幹,都是給人家爲難,給別人誹謗老和尚提供借口。
若你不明道理,拿“說得一丈不如做到一尺”來作借口,那你的行持再精進也是在“向著叁惡道勇敢進軍”,你沒明理卻說,那該叫“世智辯聰”,是八難法之一。
問:什麼是八難法?
曉:就是我們在六道中輪回時有八種情況,很難修學佛道,稱爲八難法,它包括——地獄、惡鬼、畜生、北俱廬洲、長壽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生在兩佛之間而無佛法流布時。早晚功課中不是有“叁途八難俱離苦,四恩叁有盡沾恩”,“八難叁途,共入毗盧性海”嗎?八難就指的這個。
問:若一個人明了理還不修呢?
曉:絕不會有明了理還不修這個情況的,若不修那他一定是沒明理。
問:虛雲老和尚,一生也沒有講過大經大論,難道能夠說虛雲不如太虛嗎?
曉:虛雲老和尚沒有講過大經大論,但我們看他的開示錄,沒有一句不合佛理,連一點邪法也沒有。他前世一定聞過經教。他今生開悟了,說明他已經修了至少一大阿僧祗劫。有人說他是八地菩薩,那麼他已經修了兩大阿僧祗劫。然而我們呢?還在六道中輪回呢。怎麼能夠廢棄多聞,一定得學習經教!而且還不能淺嘗即止。
問:法師,你提到過好幾次《八識規矩頌》,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曉:這《八識規矩頌》呢,我也說不准。但近一段時間,我老感到它有點兒賊頭賊腦的,就象私生子一樣,搞不清它的來曆,關于玄奘大師的有關資料上,都不能肯定大師寫過這個東西。曆來玄奘集中都沒有這個頌子。我一直認爲,判定一部經論,至少應該符合兩個原則,一個是義理標准,不能違背佛教的根本大旗——叁法印。第二個就是經得起考據推敲。一部真經,應該從方方面面都站得住腳。佛教經常幹這些事:一有人提出異議,馬上就說,佛理是讓親證的,怎麼能夠用世俗的考究來檢驗?那麼我要說自從釋迦牟尼之後,兩千五百年來,還沒有一個人真的徹證佛理,徹證佛理的人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降生,就是彌勒佛。佛理的親證,談何容易?關于第一個原則,義理標准,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圓滿,都沒有徹證真如,都有偏見,那麼對一部論的義理,都不能夠判定到底是不是絕對合乎佛理。這第一個原則實際上我們是沒有能力把握的。第二個原則我們佛教徒確不承認,這很可悲。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若我們不承認第二個原則,那麼,真應了一句話——佛教的理智畢竟來說是宗教的理智。《八識規矩頌》的義理我就不絕對贊同,比如“去後來先做主公”這句。
問:那麼投胎是怎麼回事兒?
曉:投胎也只是因緣和合時業種子由暗流轉爲明流,也就是種子位到現行位的轉化。絕不是有一個靈魂在來來去去。
問:性空的話,因果如何相續?
曉:這個問題搞懂了,你的正見正信就能建立起來了。若這問題真的是你的疑惑,那就說明你這個人有學佛的資格。這個問題是很著名的。有人學習佛教以後,一共提出了四個根本問題,第一就是緣起性空,那麼因果如何相續?第二個問題是,若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比如這張桌子,緣起這張桌子的緣,比如木材、皮膠、做桌子的人等,也是緣起的,木材在做這張桌子前二十年已經有了,皮膠也是這張桌子做好前兩個月已經出廠了,做這張桌子的人則是在這張桌子做好叁十年前已經出生了。那麼做這張桌子的衆緣早就具備,這豈不是這張桌子早就命中注定了嗎?這豈不是宿命論嗎?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衆緣和合如何擺脫宿命論?第叁個問題是,我的惡業是無量無邊的,可成佛卻只需叁大阿僧祗劫,以這有限的時力怎麼可能斷妄證真?第四個問題是,依他起法如何具有真實性?你現在問的是第一個問題。聽我說。
有人執著,認爲若無一個恒常的東西穿起來,一切都無自性,那麼因果就沒有辦法相續,這是不解緣起法。緣起其實很深奧。緣起性空,幷不妨礙因果的相續。大家知道泸定橋吧,它是由十叁根鐵索鏈穿起來的。因果相續就象那鐵索鏈一樣,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鐵鏈就是環環相扣構成的,因果也是。鐵鏈的環環相扣,中間不需要一根直的繩子把它從頭到尾穿起來,環環相扣就已經構成了完美的鐵鏈。因果的環環相扣同樣也不需要一個恒常的東西來貫穿。當一法在現行位上時,我們不妨給它假名爲明流,當此法在種子位上時,我們不妨給假名爲暗流。現行熏習成種子,就由明流變成了暗流,因緣成熟的時候,種子成爲現行,暗流又變成了明流。就這樣,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一環套一環,因果相續就成立了。再比如茉莉花,它開花時,香極了,此時我們稱之爲現行位,是明流。當我們把它的花采下來,製成茶,此時我們還能夠看見花朵,當然它已不在鮮艶,香味也沒有了,這時我們稱爲暗流,雖然我們聞不到香味了,但這香味還潛伏在茶中。當我們要喝茶時,把茶用開水那麼一沖一泡,茉莉花的香味又來了,暗流又成了明流,因緣成熟,又從種子位到了現行位。
這樣來看,必須緣起性空,因果方可以相續,若中間有一個恒常的東西來攪和,因果反而不能夠環環相扣,因果就無法相續。所以,緣起性空,因果正好相續!
問:那麼第二個問題呢?
曉:你不是只問了一個問題麼~~
問:順便把第二個第叁個問題一幷說了吧。
曉:第二個問題是一切法緣起,那麼如何擺脫宿命論?是這麼回事。萬法唯識,一切法都是緣起的,但從根本來說,緣起唯能識。然而我們確總把識對象化,也就是把“能”變成了“所”,這一變就出了麻煩。我說這張桌子是阿賴耶識的變現,于是你把這桌子分析分析,想找阿賴耶出來看看,這不是愚癡嗎?中醫說人身上有脈絡,于是你要把一個人解剖開,以此來驗證脈絡的有無,這能成嗎?不行,然而我們確在幹這樣的傻事兒。人有呼吸、體溫,你就解剖屍體,要找呼吸與體溫,這樣能行嗎?絕對不成的。可是我們確這樣幹。脈絡、呼吸、體溫這都是生命的屬性。若你用解剖的方法能找到,那才叫怪,找不到才對。識也是這樣,我們把“能”變成“所”,這樣一來,當然會認爲緣起則導致宿命論。凡夫都這樣。緣起的識,它是活潑潑的,刹那生刹那滅,生的當下就滅了。在每一個刹那,其實都可以決定善惡,刹那爲善,刹那爲惡,這樣一來,只要善于用功,在刹那間的當下精進,這就擺脫了宿命論。
第叁個問題是憑有限的時力如何成就無量的功德,斷盡無量的障礙?其實呢,不必擔心。比如作夢,在夢中作了多少事兒?無量的。那麼我們在無明大夢中,無始以來在輪回,有多少煩惱呢?無量。然而當我們夢醒時,刹那間一下就醒來了,與你夢中跑了多遠毫無關系。我總不可能若作夢到埃塞俄比亞去了就好半天醒不來,若作夢到南關逛市場了就很快醒來~~沒有這說法。禅宗說的頓悟成佛,那就是在無明大夢中刹那間一下子醒來了。當然,什麼事兒都得衆緣和合,無緣不成的,所以佛說從初發心到成佛中間有叁大阿僧祗劫,這個數字雖然很大,但它有限。
問:叁大阿僧祗劫怎麼分段?
曉:從初發心到登初地需一大阿僧祗劫,從初地到七地圓滿登不動地需一大阿僧祗劫,從不動地到佛果又需一大阿僧祗劫。其實呢,這時間與宇宙——宇宙就是無窮的時間和空間——較之幷不算長。可以舉個比喻。小時候看過一本連環畫,已經忘了名字,說是一個小孩晚上作夢,夢見與孫悟空玩,正玩的有勁,聽見從天外響起了鈴聲,他很奇怪,這是什麼聲音?怎麼這麼象電鈴?忽然,他驚了,是鬧鍾!到五點半了,該起床了。一下子醒來了。可醒來後,確還是感到沒睡夠,身上還發困,但要上學呀,只能起來,一臉的酏甑相,到上學後,與小夥伴們一塊兒,方才恢複活躍。在這個例子中,小孩正與孫悟空玩猛聽到鈴聲,心從孫悟空回轉了,這是什麼聲音呢?可喻初發心。呀,鬧鍾鈴響了,這是見道。他徹底清醒,起來穿衣服,可喻不動地。我們都有這個習慣,只要沒穿衣服起來,還有可能想,管它呢,再睡五分鍾,五分鍾後馬上就起來,然而一迷糊就又結結實實的睡過去了,只有坐起來穿了衣服,那麼再睡過去的可能性就幾乎沒了。到學校後與夥伴們在一起,活躍得很,就可喻圓滿。若是女士們,則起床後都要化妝打扮,一化妝立馬就容光煥發,一容光煥發就可喻圓滿。這段時間是不是很長?不長的!
問:緣起與因果二者是什麼關系?
曉:說穿了,它們其實是一回事兒。比如1+1=2,把1+1當作因,則“2”就是果,因爲等號前是1+1,所以等號後一定得是2。若我們把1+1叫作諸緣,諸緣和合而起,起的什麼,諸緣 是1+1,當然,起的是2了,所以,叫緣起也好,叫因果也罷,都沒關系。
問:到底怎樣做才算善?又怎樣做才算惡?
曉:百法分析的很清,它把你的起心動念都分析了,說心所法時你沒聽吧?
問:孩子病了,我來時你已經快說完了。
曉:現在我也不可能回頭再說了,反正有錄音,你感興趣的話就聽聽。《了凡四訓》中,雲谷禅師講的也很好,你可以看一下。關于善惡,我也有幾句話,我們現在人做事,都不出這幾句話。(1)損人利己。所做的事對別人沒有利益,但對我自己有利,當然這利也僅只是滿足了自己一時的心念,而無關乎究竟解脫。這就是惡,但不算極惡。(2)損人不利己。一年冬天,有個小偷,晚上跳到一個老頭子家偷東西,然而這老頭子呢,雖然房子很氣派,但那是兒子的,老人不願與兒子們一塊兒住,就自己一人住在新房中,老人只有一個小火爐,供自己做飯取暖。小偷見老頭子的屋中實在沒有可偷的東西,十分生氣——住這麼好的房子,我還認爲能在你身上發一筆財呢,真令人失望。于是這小偷拿起老人火爐上捅火用的火棰,揍了老頭一通。揍人家自己得了什麼好處?況且是老人。後來被抓住了。這是極惡。(3)利人損己。就是舍小家爲大家。這是善,但不是極善。(4)利己利人。這是極善。
曉:這兒有一張紙條,問到參訪的事兒。這也難說,我們看古來大德他們怎樣參訪。他們都是先在一個地方潛心呆下來,一呆就是十幾年、二十年的,最後發現還有幾個問題,在這兒實在是解決不了,遍翻藏經也解決不了,于是才出去參訪。這就是說,他們都是帶著問題去參訪的,有目的地參訪。曆代僧傳都是這樣記載的。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說古書上記載的都准確,但至少可以給我們一個啓示。我們現在人呢?剛一出家,馬上就要參訪,參個鬼訪,借參訪之名行遊玩之實!你沒有目的,沒有我這一次出去是要解決一個什麼具體問題的目的,那麼,這都是浪費時間。星雲法師說這應該叫跑道場,不叫參訪。這樣你把各道場的人我是非帶來帶去,把所有道場都搞的汙煙瘴氣。
問:出去開開眼界也好。
曉:那樣與你修行只有壞處。你剛出家,基本教理上的問題,其實在你皈依師那兒就可以解決的,何必舍近求遠?再者,你呆在甲道場,會感到甲道場不如法。聽說普陀山、靈隱寺、昭覺寺或者雲南上座部什麼道場很好。那麼你千萬要耐下心來呆在這甲道場,這樣呢,在你的心目中會對普陀山、靈隱寺、昭覺寺存一個美好的形象,若你真的跑到昭覺寺,會發現它幷不象你心目中想象的那麼完美,這樣你把全國寺廟跑遍,就對整個中國佛教失去了信心,信心一失,學什麼都不能成就。爲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怨你自己。世界上幷不是缺少美,而是你自己缺少一雙管用的眼睛。
問:有法師說,居士只有護法的權力而沒有學法的權力,這對嗎?
曉:不對。說這話的法師是“披著羊皮的狼”,在壞法,是魔子,根本不是佛弟子。
問:樹有無佛性?
曉:樹雖然也表現出了一定的生機,但它無有命相。有佛性的是六道衆生,我們六道衆生,既有生機又有命相,我們有成佛的潛在能力。六道裏沒有“樹”這一道,它應該是不能成佛的。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