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不摄故。”“如《增一阿笈摩》。”这一句是喻。这论式始终无人能推翻。道理上很明了,可我们老是感情用事,不理智。
问:这是通病。
晓:我这么想,把经典的来历搞清楚、说明白,是不是会好一些?大乘经与阿含经典在外观上就不一样。阿含是一段一段的,都很短,百字左右说一个事儿。但既重复又啰嗦。在第一页说过这件事儿,在第三页上可能又说一遍。这第二遍与第一次说时,经文只有几个字不一样。接着又说第三遍,甚至第四遍、第五遍,这样就特别令人信服。绝对是佛说的。比如说,我们这一次,关于阿赖耶大家问了多少遍,问一遍我就得解答一次,第一次的解答与第二次的解答,话语幷不完全相同呀。这是阿含。大乘经典不是这样,比如法华、华严、深密、般若等,这都是长篇巨制,一部经动不动多少多少卷。这大乘经是菩萨们结集的,这结集已不再象结集阿含那样,佛说一次我就记一段,佛再说一次我们就记第二段,佛若说十次我们就记十段,而且各自独立成章。菩萨们结集时就换了方法,一个问题,今天说一次,明天又说了一次,我是把这两次幷起来,记成一篇。别说你说两次,即使你佛陀说十次、一百次,我仍然是记成一篇,篇幅自然相应地就长了。比如般若,围绕般若这个中心,佛陀说了二十多年,那么二十多年该说过多少次?但菩萨们是把这二十多年所说的关于般若这个问题的东西统统综合起来,只结集了一部经——大般若经,总共六百卷。其它大乘经情形与这差不多,甚至还点明本经是几处几会说。比如《华严经》,就是七处八会,也有九会之说。在菩提道场、在普光明殿莲花座上、在夜摩天宫、在兜率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殿、在逝多园林等。所以说这只是结集方式不同而已。
问:那么,每部经都有“如是我闻”这么个格式合适吗?
晓:佛临入灭时,阿难问佛四个问题,其中就有经典结集问题,佛说让结集经典时,在开头都用“如是我闻”正信句,这是固定格式。
问:这很有点儿八股味道,不合理之极,若我现在伪造一本佛经,开头也写上“如是我闻”,这样不行吧!本来一切都是千变万化的,却非要整这么个死八股格式,难道不能丢弃?佛教史上四次结集经典,年代相差很多。老法师们讲经时,总是一开口——我阿难是这样亲自听佛说的。阿难什么时间才出家,是佛成道二十年后的事儿!也有不少经典他幷没听过,但阿含经也是“如是我闻”!
晓:这没什么,因为“如是我闻”应该这样理解——“我”幷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佛弟子们”,意思是我们这些结集经典的弟子们当时就是听佛陀他老人家这么说的,我们现在也绝不自做聪明地添油加醋,完全按佛说的原原本本地记录。再者,后来佛把给别人说的经又给阿难说过。
问:法师,我是真心出家,帮帮我吧~~
晓:老问题就不要重复。不谈这个。
问:我真发心还不行~~
晓:你详细说说。
问:人活在世上实在太苦了……
晓:噢,四谛中苦为第一,这是佛话,你还是说点自己的话吧,这样也显得你有点人味。
问:我妈妈有精神病,老也不好……
晓:别说了,若有人收你出家那才真叫造业。净宗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丢下老娘你忍心吗?不养父母在世间连个好人都不算,哪儿还有资格做和尚,和尚是什么?人天师表!你根本不知道理。大概是九三年,万佛城宣化上人的弟子恒效法师到九华山佛学院,他说,假如哪位同学家中还有老人,请赶紧回家。
问:我是想把老娘也带出来,住在庙里,那样环境好,对老娘的病也有好处,有钱人住疗养院,可我们没钱。我专心学佛,老娘养病,一举两得。
晓:强词夺理,这是你临时想出来的!不必要剃度出家的。
问:不求你了!有什么了不起~~
问:我想问个关于现量的问题,可以吗?
晓:行的。
问:法师你说以桌子为例,若一个抽屉没做好,或断了一条腿,则此时眼识起现行,也不算现量。这说法合适吗?是不是现量不应该以所对应的境界是否完美、缺损、大小等衡量,况且这种分别是意识的事。
晓:再完美的词语句子也不能够表达真实意,禅宗高明,来个不立文字,但它太高了,曲高和寡,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懂禅宗。我们还得说话,可说好实在太难了。佛陀真实意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皆错”,佛教有一个方便,就是譬喻。我以桌子为例,其实我说的真实意是“对象必须显现,不能在种子位”,幷不是在桌子的缺损、大小上费心。我说桌子不能断腿,因为若一断腿,就不能发挥它“方便我们读书写字”的作用,桌子也是缘生法,既是缘起法,则桌子就是一种作用,注意,重点词是作用。作用若不能发挥,那么会怎么样呢?很明显。桌子幷不是我们常说的东西,而是作用。
问:法师你说“识是我们了解、辨别事物的能力”,又说“眼根对眼识有扶助力,若眼根好时,眼识也好用,眼睛瞎了,眼识就不得现行”,这说法好象与《楞严经》不合。
晓:《楞严经》说,瞎子也能看到黑暗,意思是说可见的是眼识而不是眼根,也就是说眼根有好坏,眼识无动摇。这说法与我没有不合之处呀~~
问:你说的明明不是这样的!
晓:我说的重点词语是“现行”。若我眼瞎了,就看不见书上写的什么,这不是眼识没有了,而是没现行,若眼好,眼根来扶助帮助,眼识就现行了。
问:“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妄”,为什么不妄?
晓:这就关乎到阿赖耶了。什么是阿赖耶呢?能够摄持众缘和合所生起的那么一个作用(即缘起法),注意,摄持是重点词。幷且使这作用既不失坏,又不变质的这么一种功能,我们佛教把这种摄持功能假安立了一个名字叫做阿赖耶……
问:法师,我插问一句,我们说过好多次“假安立”了,能不能给“假安立”这个词下个象样的定义?
晓:这倒没想过,咱们这么说你看行不行,所谓假安立就是本来就不实在,但我们为了方便,也是习气使之,给取了个名字,这就是假安立。假安立可以说就是方便用一下,不能当真,以后还要丢弃。这样说我自己也不满意,我下去再想想找找,看有没有更恰当的语句。现在还回头接着说刚才的话题,阿赖耶的定义。
刚才说的定义,这句话很拗口,它是一个复句。要听明白你就得把它分析一番。
现在常有人把阿赖耶识当作一种东西,这也是错误的,其实它也是抽象的功能而已。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能够摄持这因缘所生法之作用既不失坏又变质的功能叫阿赖耶,被阿赖耶摄持的这种作用,我们称其为种子。
问:法师你说跑题了?
晓:没有。“所做业不妄”中的“业”也是种子,我们平常总是说业种、业种子。
问:种子与阿赖耶是什么关系?
晓:不一不异的关系。
大家别扯远了,先听我说,有什么问题稍等一下再问。释迦有一次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这是个很有名的问题,想来大家都会知道的,它的答案是,把这滴水放入大海之中,那么业种子存入阿赖耶就与一滴水放入大海一样,大海有保持这滴水永不干涸的本事,阿赖耶有摄持业种子不失坏不变质的功能,小师父你问所做之业为什么不妄就因为阿赖耶这么一个摄持功能。
问:为什么有些修行人可以看见人死后阿赖耶投胎的情况?
晓:阿赖耶是心法。强调一下,它是心法,心法就不同于色法。本来不应该看见阿赖耶的,你却能看见,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你把阿赖耶当做了实在的东西——灵魂,你口口声声说自己在修行,其实你一直在搞的外道!你从来没有与佛法相应过!你心中与“赖耶是实在的”相应。圣者为度化人而方便是另一回事。当然,鬼魂也是有的,真有。现在的科学家给灵魂的概念是“人的自性幻觉,是心理情结的聚象外化,是病理因素的意象外射”,若你碰到已死去的人的灵魂,那只是你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当然你自己是不由自主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从小就受到灵魂文化的熏陶。从小你姥姥就给你说鬼故事。
问:阿赖耶倒很奇怪的?
晓:比如我们这个房间,共四盏灯。前左这灯它的光是照亮了整个房间,后左那灯也是照亮整个房间,前左灯在这桌子后投下一个影子,后左灯在桌子前投下一个影子,这是两灯的不同。房间比做三千大千世界,前左灯比做人某甲,后左灯比做狗某乙,前左灯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人甲可以变现出整个世界;后左灯可以照亮整个房间,狗乙可以变现整个世界,前左灯照亮房间与后左灯照亮房间有些微不同,人甲与狗乙变现出来的世界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把人甲狗乙换成其它生灵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样大概大家对阿赖耶好理解些。
问:法师啊,不怕你说得好,说得一丈不如做到一尺。
晓:对的,说得一丈不如做到一尺。不过,得看你是怎样的说,又是怎样的行。自己有一桶,才能倒出来一杯,若你根本说不到一丈,你能行到一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学习佛道先得多闻,听得多了,直到明理了,在道理正确的指导下你才能够行得正。然而现在,我们连多闻也不具备,当然,我们的行是否正确就成问题。密宗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他说过一首关于修学次第的偈子——最初广达求多闻,中显经论皆教授,至后昼夜精勤修,一切回向教昌弘。这就很明显。还有一位萨迦派祖师,我一时忘了名字,大概是班智达,他也有一首偈子——说是修时不需闻,此是浅慧愚者说,不闻经教只修行,纵勤亦是畜修法……
问:修学就要无分别~~
晓:无分别可绝不是不分别,无分别是不应当分别的地方就不要去分别,不是让你如朽木枯竹一般。
关于这学与行的…
《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