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二)▪P6

  ..續本文上一頁所不攝故。”“如《增一阿笈摩》。”這一句是喻。這論式始終無人能推翻。道理上很明了,可我們老是感情用事,不理智。

  問:這是通病。

  曉:我這麼想,把經典的來曆搞清楚、說明白,是不是會好一些?大乘經與阿含經典在外觀上就不一樣。阿含是一段一段的,都很短,百字左右說一個事兒。但既重複又啰嗦。在第一頁說過這件事兒,在第叁頁上可能又說一遍。這第二遍與第一次說時,經文只有幾個字不一樣。接著又說第叁遍,甚至第四遍、第五遍,這樣就特別令人信服。絕對是佛說的。比如說,我們這一次,關于阿賴耶大家問了多少遍,問一遍我就得解答一次,第一次的解答與第二次的解答,話語幷不完全相同呀。這是阿含。大乘經典不是這樣,比如法華、華嚴、深密、般若等,這都是長篇巨製,一部經動不動多少多少卷。這大乘經是菩薩們結集的,這結集已不再象結集阿含那樣,佛說一次我就記一段,佛再說一次我們就記第二段,佛若說十次我們就記十段,而且各自獨立成章。菩薩們結集時就換了方法,一個問題,今天說一次,明天又說了一次,我是把這兩次幷起來,記成一篇。別說你說兩次,即使你佛陀說十次、一百次,我仍然是記成一篇,篇幅自然相應地就長了。比如般若,圍繞般若這個中心,佛陀說了二十多年,那麼二十多年該說過多少次?但菩薩們是把這二十多年所說的關于般若這個問題的東西統統綜合起來,只結集了一部經——大般若經,總共六百卷。其它大乘經情形與這差不多,甚至還點明本經是幾處幾會說。比如《華嚴經》,就是七處八會,也有九會之說。在菩提道場、在普光明殿蓮花座上、在夜摩天宮、在兜率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殿、在逝多園林等。所以說這只是結集方式不同而已。

  問:那麼,每部經都有“如是我聞”這麼個格式合適嗎?

  曉:佛臨入滅時,阿難問佛四個問題,其中就有經典結集問題,佛說讓結集經典時,在開頭都用“如是我聞”正信句,這是固定格式。

  問:這很有點兒八股味道,不合理之極,若我現在僞造一本佛經,開頭也寫上“如是我聞”,這樣不行吧!本來一切都是千變萬化的,卻非要整這麼個死八股格式,難道不能丟棄?佛教史上四次結集經典,年代相差很多。老法師們講經時,總是一開口——我阿難是這樣親自聽佛說的。阿難什麼時間才出家,是佛成道二十年後的事兒!也有不少經典他幷沒聽過,但阿含經也是“如是我聞”!

  曉:這沒什麼,因爲“如是我聞”應該這樣理解——“我”幷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佛弟子們”,意思是我們這些結集經典的弟子們當時就是聽佛陀他老人家這麼說的,我們現在也絕不自做聰明地添油加醋,完全按佛說的原原本本地記錄。再者,後來佛把給別人說的經又給阿難說過。

  

  問:法師,我是真心出家,幫幫我吧~~

  曉:老問題就不要重複。不談這個。

  問:我真發心還不行~~

  曉:你詳細說說。

  問:人活在世上實在太苦了……

  曉:噢,四谛中苦爲第一,這是佛話,你還是說點自己的話吧,這樣也顯得你有點人味。

  問:我媽媽有精神病,老也不好……

  曉:別說了,若有人收你出家那才真叫造業。淨宗叁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丟下老娘你忍心嗎?不養父母在世間連個好人都不算,哪兒還有資格做和尚,和尚是什麼?人天師表!你根本不知道理。大概是九叁年,萬佛城宣化上人的弟子恒效法師到九華山佛學院,他說,假如哪位同學家中還有老人,請趕緊回家。

  問:我是想把老娘也帶出來,住在廟裏,那樣環境好,對老娘的病也有好處,有錢人住療養院,可我們沒錢。我專心學佛,老娘養病,一舉兩得。

  曉:強詞奪理,這是你臨時想出來的!不必要剃度出家的。

  問:不求你了!有什麼了不起~~

  

  問:我想問個關于現量的問題,可以嗎?

  曉:行的。

  問:法師你說以桌子爲例,若一個抽屜沒做好,或斷了一條腿,則此時眼識起現行,也不算現量。這說法合適嗎?是不是現量不應該以所對應的境界是否完美、缺損、大小等衡量,況且這種分別是意識的事。

  曉:再完美的詞語句子也不能夠表達真實意,禅宗高明,來個不立文字,但它太高了,曲高和寡,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懂禅宗。我們還得說話,可說好實在太難了。佛陀真實意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皆錯”,佛教有一個方便,就是譬喻。我以桌子爲例,其實我說的真實意是“對象必須顯現,不能在種子位”,幷不是在桌子的缺損、大小上費心。我說桌子不能斷腿,因爲若一斷腿,就不能發揮它“方便我們讀書寫字”的作用,桌子也是緣生法,既是緣起法,則桌子就是一種作用,注意,重點詞是作用。作用若不能發揮,那麼會怎麼樣呢?很明顯。桌子幷不是我們常說的東西,而是作用。

  問:法師你說“識是我們了解、辨別事物的能力”,又說“眼根對眼識有扶助力,若眼根好時,眼識也好用,眼睛瞎了,眼識就不得現行”,這說法好象與《楞嚴經》不合。

  曉:《楞嚴經》說,瞎子也能看到黑暗,意思是說可見的是眼識而不是眼根,也就是說眼根有好壞,眼識無動搖。這說法與我沒有不合之處呀~~

  問:你說的明明不是這樣的!

  曉:我說的重點詞語是“現行”。若我眼瞎了,就看不見書上寫的什麼,這不是眼識沒有了,而是沒現行,若眼好,眼根來扶助幫助,眼識就現行了。

  

  問:“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妄”,爲什麼不妄?

  曉:這就關乎到阿賴耶了。什麼是阿賴耶呢?能夠攝持衆緣和合所生起的那麼一個作用(即緣起法),注意,攝持是重點詞。幷且使這作用既不失壞,又不變質的這麼一種功能,我們佛教把這種攝持功能假安立了一個名字叫做阿賴耶……

  問:法師,我插問一句,我們說過好多次“假安立”了,能不能給“假安立”這個詞下個象樣的定義?

  曉:這倒沒想過,咱們這麼說你看行不行,所謂假安立就是本來就不實在,但我們爲了方便,也是習氣使之,給取了個名字,這就是假安立。假安立可以說就是方便用一下,不能當真,以後還要丟棄。這樣說我自己也不滿意,我下去再想想找找,看有沒有更恰當的語句。現在還回頭接著說剛才的話題,阿賴耶的定義。

  剛才說的定義,這句話很拗口,它是一個複句。要聽明白你就得把它分析一番。

  現在常有人把阿賴耶識當作一種東西,這也是錯誤的,其實它也是抽象的功能而已。我們也可以這麼說——能夠攝持這因緣所生法之作用既不失壞又變質的功能叫阿賴耶,被阿賴耶攝持的這種作用,我們稱其爲種子。

  問:法師你說跑題了?

  曉:沒有。“所做業不妄”中的“業”也是種子,我們平常總是說業種、業種子。

  問:種子與阿賴耶是什麼關系?

  曉:不一不異的關系。

  大家別扯遠了,先聽我說,有什麼問題稍等一下再問。釋迦有一次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永不幹涸?這是個很有名的問題,想來大家都會知道的,它的答案是,把這滴水放入大海之中,那麼業種子存入阿賴耶就與一滴水放入大海一樣,大海有保持這滴水永不幹涸的本事,阿賴耶有攝持業種子不失壞不變質的功能,小師父你問所做之業爲什麼不妄就因爲阿賴耶這麼一個攝持功能。

  問:爲什麼有些修行人可以看見人死後阿賴耶投胎的情況?

  曉:阿賴耶是心法。強調一下,它是心法,心法就不同于色法。本來不應該看見阿賴耶的,你卻能看見,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你把阿賴耶當做了實在的東西——靈魂,你口口聲聲說自己在修行,其實你一直在搞的外道!你從來沒有與佛法相應過!你心中與“賴耶是實在的”相應。聖者爲度化人而方便是另一回事。當然,鬼魂也是有的,真有。現在的科學家給靈魂的概念是“人的自性幻覺,是心理情結的聚象外化,是病理因素的意象外射”,若你碰到已死去的人的靈魂,那只是你自編自演的獨角戲,當然你自己是不由自主的,爲什麼呢?因爲你從小就受到靈魂文化的熏陶。從小你姥姥就給你說鬼故事。

  問:阿賴耶倒很奇怪的?

  曉:比如我們這個房間,共四盞燈。前左這燈它的光是照亮了整個房間,後左那燈也是照亮整個房間,前左燈在這桌子後投下一個影子,後左燈在桌子前投下一個影子,這是兩燈的不同。房間比做叁千大千世界,前左燈比做人某甲,後左燈比做狗某乙,前左燈可以照亮整個房間,人甲可以變現出整個世界;後左燈可以照亮整個房間,狗乙可以變現整個世界,前左燈照亮房間與後左燈照亮房間有些微不同,人甲與狗乙變現出來的世界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把人甲狗乙換成其它生靈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樣大概大家對阿賴耶好理解些。

  

  問:法師啊,不怕你說得好,說得一丈不如做到一尺。

  曉:對的,說得一丈不如做到一尺。不過,得看你是怎樣的說,又是怎樣的行。自己有一桶,才能倒出來一杯,若你根本說不到一丈,你能行到一尺?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學習佛道先得多聞,聽得多了,直到明理了,在道理正確的指導下你才能夠行得正。然而現在,我們連多聞也不具備,當然,我們的行是否正確就成問題。密宗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他說過一首關于修學次第的偈子——最初廣達求多聞,中顯經論皆教授,至後晝夜精勤修,一切回向教昌弘。這就很明顯。還有一位薩迦派祖師,我一時忘了名字,大概是班智達,他也有一首偈子——說是修時不需聞,此是淺慧愚者說,不聞經教只修行,縱勤亦是畜修法……

  問:修學就要無分別~~

  曉:無分別可絕不是不分別,無分別是不應當分別的地方就不要去分別,不是讓你如朽木枯竹一般。

  關于這學與行的…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