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2

  ..續本文上一頁使一切有情衆生覺悟了。菩薩在行菩薩道,自己是有情。菩提薩埵,薩埵就翻有情,但是他是覺悟的有情。覺悟的有情度那些個沒覺悟的衆生,那這個覺悟的有情就是大道心的有情,沒覺悟的衆生沒有這個心。同時菩提薩埵有叁種含義,他自己已經覺悟了,覺悟是什麼標准?覺悟有兩種標准,先認得我空(無我),爾後是法空(無法),要能達到無我無法、我空法空。有時候我不說我,說有情。是我法兩空的有情,才叫菩薩。能夠覺到法界真理,認得無量衆生空的,空而不舍悲智,大悲心、智慧心不舍,自他兩利。自己在進修,直至成菩提,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下化他,讓一切衆生,讓他們都學般若波羅蜜,都證得。 這個菩薩有五十五位,咱們在華嚴經都講過了。從十信開始,初信到十信,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回向到十回向,初地到十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講五十二位,到了等覺地,總共成五十叁位。但是這個楞嚴經講圓融無礙。修行當中的時候,圓融是什麼?無礙是什麼?萬行。菩薩利有情的時候,自修他修無量法門,叫萬行菩薩。所以你證得了圓通的體,起了沒有作用的妙用,無作的用叫妙行。就是作而不去起念、不去執著,就叫作即無作,就叫妙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文殊師利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乃至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法,這些個都叫萬行所包括。

  咱們現在講楞嚴經的楞嚴定,爲什麼不叫定,叫個楞嚴?因爲它含義很廣。楞嚴,定即是慧,叫大定的智慧,慧即是定。也不叫慧,也不叫定,叫叁摩地。叁摩就是智慧的定,定慧圓融,流入菩薩智慧海。菩薩智慧海就是佛海,就是薩婆若海。

  我們現在大家還沒入信位。修行進入信位,就是你的根和你的力能夠相信佛,皈依叁寶了,每天照佛所教授行持,有了信心了。但是這也有個標准的、有個要求的,你覺知念頭不對,起個錯誤的念頭,覺知前念起惡,覺知後念不起。覺了念頭不對了,馬上止住了,這叫入了信位了,信心不會再喪失了。遇著挫折了,遇著什麼煩惱了,不信佛了,這個念頭沒有了,入了信位了,叫不退位,叫信不退。住就不同了,咱們講華嚴經很清楚,住在佛家,成爲佛子,這不是在家的了。十行,這是菩薩所修的,以六度萬行廣度一切有情,大作佛事,這叫十行。十回向,把所做的佛事回向佛心。特別要注意,把你所做的事都是佛事,回向佛心,回向首楞嚴,首楞嚴即是佛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十地之前得修四加行,加行位。這個時候沒有心佛的差別,也沒有衆生的差別,讓你的心念能夠把心和佛結爲一體,心佛合爲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才能登大歡喜,登入歡喜地,破無明,見法身,契真如,證涅槃。跟真如結合了,證到不生不滅了,這時候進入等覺位菩薩。上來咱們講五十五位,大家記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五十四位,加等覺五十五位,破生滅相,究竟成佛。

  首楞嚴是梵語,印度話,翻我們中國話叫大定,一切定的總名,就叫大定。名詞很多,妙奢摩他。圓滿了,一切定圓滿了,叫妙舍摩他。定,加個妙,妙舍摩他。或者叫叁摩地,或者叫禅那,這叫別名。首楞嚴是總名,別名妙舍摩他、叁摩地、禅那,有這叁種別名。首楞嚴一定具足叁種,不是一般的定,不是修證引起的那個定,所以叫大定。咱們起心對的境界,對心觀境,這個定不是的,這個是自體本性的本體,自性的本體的定。佛自己解釋的,一切事究竟堅固,任何事都究竟了、都堅固了。那什麼意思才能一切事都堅固?一切都在定中。一切事堅固,任何事物不能破壞,這叫楞嚴定,首楞嚴大定。

  這是體性的定,一切定的總體體性之定。佛自己在涅槃經解釋首楞嚴,就光解釋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任何事達到究竟堅固,所以徹法的根源,一切事究竟堅固。但是這是理,說的理體,這種定叫什麼定?圓定,圓滿大定。就是自心法性的理體能統攝萬法,而不被萬法所動,但是它本來就不動。咱們盡管在六道輪回,經過很多苦難,經過無量劫的流轉,本性的大定從來沒動過,你恢複就是了,再恢複你的本性就可以了。這叫本定。所以廣大叫爲妙定,不可思議的定。但是這個定又不是修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的,永遠不會動,不假修證。雖然我們現在都迷了,有各種的惑,但是我們定的本體沒動,不失掉,也沒有動,這叫圓滿了。所以在楞嚴經,在經前半部談的是如來藏性,啓發或者開發圓通。圓通是無礙的意思。啓發圓通,開發圓通。後半部楞嚴經說圓通,說究竟圓通的義,修證如來藏性。但是不用前段、後段,此經只講一個字,定!初定、中定、大定,這叫叁定,就是叁佛性。叁定,就是叁因佛性,名詞是舍摩他、叁摩地、禅那。這是全經的大義,在一個經題就把整部楞嚴經就講了。

  在過去的古德,有些個講經的時候,他有的時間就在這個經題講完了,有些聽經的人就不聽經文了,這就走了。爲什麼?在經題他把大義就講清楚了,他就懂得了,完了他依文解義,自己去看。現在我們這不是,我們這大概把這經題說一說。古德講這個經題,或者講一個月,或者講二十天,全在經題發揮,不立文字,不依著文字講,光講大義。現在的人,就是我們現在的道友,全講經文都不能進入,一個經題能進入得到嗎?不可能。但是在經題又不能不把它大致解釋一下,大致解釋一下就是使你沒入全經之後,在經題當中,你就能可以進入了。因此咱們大概說一說,就用一座把經題講一講。

  以下要開始講故事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說的,咱們現在來講兩千六百多年前的事,是不是故事?你當故事聽,心裏不會煩惱,你能夠進入。我們不一定依著文字,知道前半段大概有四卷多經文講的還是故事,講阿難的故事。但這屬于教義,屬于阿含經的教義,不是楞嚴經的教義,那叫故事。跟波斯匿王講,跟阿難講,這個故事很長,把釋迦牟尼佛所有說的法都叫因緣;不止楞嚴經,因緣法生。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全是因緣,不論哪部經全是因緣。因緣說的不要當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全是假的。聽故事的時候,不要認真。注意,聽故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咱們現在講這個要你認真的是什麼?修定。定的方法是什麼?大家天天念楞嚴咒,但是你不懂,沒有翻譯,這經就告訴你了。楞嚴咒,就是我上來講的都是楞嚴咒。什麼含義?楞嚴咒裏頭說的是故事。什麼故事?成佛的故事,你怎麼能成佛。楞嚴咒不翻,楞嚴經翻了,楞嚴經即是楞嚴咒。楞嚴就是密因、了義,語言、文字它是顯示密因的,顯示了義的,但是語言、文字不是密因,不是了義,它能使你進入密因、進入了義。講故事不是真實,但是能夠進入真實。講舊事變成新事,故事是過去的事,舊的事,在我們現實當中它是新事,它又是很新的新事。

  好了,今天我們第一次講楞嚴經,總算開始講了。

  現在我們還把楞嚴經繼續講幾句,楞嚴經我們講到教起因緣。一切法不是孤立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今天大家所表現的,供養楞嚴法會一切諸佛菩薩。因爲我們藉這一個因緣,供養楞嚴法會諸菩薩,這就是緣,假我活到了九十五歲的因緣來供養諸佛菩薩。 知道一切佛法是因緣生,因緣生起一切法,有總有別。佛說法的時代,四十九年說法,那是總,叫總說;現在我們解釋楞嚴經,楞嚴經就是別說。別說楞嚴經的因緣,一共這個因緣大概有六種,說楞嚴法會的因緣。

  第一個因緣是阿難尊者,他因爲多聞,沒有定力,遭受摩登伽難。第二個因緣,有些佛弟子,認爲自己了不得了,狂慧,産生邪知邪見。狂慧的意思,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還看不起別人,認爲自己了不得,這種都叫狂慧,邪知邪見。楞嚴經講的教義專對邪知邪見,對治狂慧說的,爲此佛說楞嚴。這是第二種講楞嚴經的因緣。同時這些個弟子跟佛學法一、二十年了,例如阿難沒得定力,遭受摩登伽難,不能見自己的真性。真性不能顯現,佛說楞嚴,讓一切衆生明了自己的真心,向真性的因緣顯你的根性。這是佛說楞嚴經的第叁個因緣。一切法同在楞嚴大定之中,咱們今天所表演的,全是楞嚴定之中。不論我們孩子們唱的贊歎歌,乃至我們諸位師父供養;都是供養諸佛,假這個因緣來供養諸佛,性定妙明的真體。我們每一位道友本來的自性是大定,是妙明真體,要顯,楞嚴經就顯妙定。說定就是了,爲什麼加一個妙?現在我們今天所表演的,全在楞嚴定中,這就是動即是定。這個大家必須得學全部經,才能了解這個意思。明明是唱歌,明明做個儀式,爲什麼說這是大定?那你得學全部經,學完了你就能明白到其中的理。同時我們這些表現,怎麼認識?顛倒想。這就是顛倒,是妄想,與妄相應,與真不相應,這要把它消除。楞嚴經上講“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就是在我們無量劫顛倒想,所作所爲全是顛倒想;但是一學楞嚴經,不要經過很長時間,把這顛倒想都消失了,就能證到法身,滅除你的惑染。

  再回過來說,現在我們今天所表演的,引發我們的真性。真性,大家所演的所唱的,這些個是從真性流露出來的,把妄想消掉,億劫顛倒想消除,咱們的真性就顯現了。真性沒有壽命長短的,那我們今天就算給真性作供養,供養我們每個人的法性,那叫真性。懂得這個真性了,你就知道我們所有的表現全是妄;妄盡了就歸真了,叫妄盡還源。一切妄盡了,就還我們本來的自性。在華嚴經上叫妄盡還源觀。楞嚴經所要教導我們的,把我們無量劫來顛倒妄想消除,叫妄盡還源。

  把這種道理,在楞嚴經可以分作兩門的解釋。我們回顧一下,大乘起信論裏,佛說一切的法你可以分作兩門,一個是法起的生滅門,生滅一切諸法,生滅滅已,就進入真如門;二門。如果我們今天所有的表現,把它作爲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供養一切尊法,…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