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供養一切賢聖僧,雖然這些法都是妄,藉妄顯真,以這妄法來顯我們的真理。佛在楞嚴經教導我們,不要像阿難一樣的仗恃自己的多聞,仗恃自己的智慧,忽視了定力,他遇境沒有功力了。所以在楞嚴經上說“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不管他智慧好大,沒有定力的全叫邪思,邪思惟。利根的衆生,大多數利根的凡夫喜歡多聞,好務多聞,就是多聽法,但是缺乏什麼?不修定力。這是楞嚴經最重要的解釋,叫什麼?修定。從定而發生的慧,從慧不能入定,所以說阿難多聞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還屬于邪知邪見。
聞思修的叁慧,光聽的慧不行,沒有定力,要思,要觀。剛才有一班居士念心經來作爲供養,心經第一個字是“觀”,觀自在菩薩修觀。這個觀是定,全觀即是大定,要用這個觀。這個觀是智慧照,以定而産生的智慧,這才叫真正智慧。所以楞嚴經給我們要指示的,來教授的,就是學習定。但是這個定叫大定。楞嚴經最主要的,就警告我們不要産生狂慧、邪思,等我們學了全部經文才知道什麼叫邪思。就是不正當的都叫邪,所有我們的思想,所想的、所思惟的不是正確的,都是狂慧所産生的。在世間上的大心凡夫,發大心的凡夫,他見理高妙,一切經論皆通,能見到實理,自己認爲不得了,自視天真,自己仗恃自己有智慧,但是沒有修證。這就是專指著阿難說的,沒有修證,遇到境界相就沒辦法了,不能轉化。所以在楞嚴經就告訴我們,“心能轉境,即同如來”,你的心遇到什麼境界相,不爲境界相所動,就叫轉境,與佛無二無別。所以你的心被境轉了,就是凡夫。心能轉境是佛,心被境轉是凡夫。
在楞嚴經教授我們,要依佛的方便的法門降伏于魔。所以佛叫文殊師利菩薩持楞嚴咒,這屬于方便法門。假佛的神力,假楞嚴咒的功力,假文殊菩薩真正的智慧,不是方便智,才能夠把阿難救出來,使阿難邪見得消失。但是阿難在這個當中,心是明了的,力量沒有,被那個邪咒把他拘束的不自由了,假佛的神咒的力量才能得解脫。因爲在這個時間能講一部楞嚴經嗎?不能夠。把它變成密,就變成個咒,那很方便了,念一個咒就解決問題了。要是解釋這個咒的力量,爲什麼這個咒有這麼大力量?你就把全部楞嚴經學,學了楞嚴經就是楞嚴咒,咒即是全部楞嚴經,全部的楞嚴經即是楞嚴咒,經咒無二。同時指我們的真心,顯我們的根性,楞嚴經講叫妙明真心。有的衆生他的心是妄想,一切衆生把這個妄想心當成真心;但是有的衆生他悟得真心,降伏妄想心。但是我們一般的沒有學楞嚴經,把這個妄想心當成功能,一切動作行爲都是受妄想心的支配,那我們就把這個肉團心,心髒的這個心當成真實了。它不是的,它不是我們的心,只是肉體的心髒的部分。那我們學楞嚴經,就從這個妄想心而認識我們的真實心,就是明心見性,把一切境界相都看成虛僞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所有的想法,全不是真的。說我念阿彌陀佛該是真的吧?讀楞嚴經該是真的吧?那這個心不是真的,是妄心讀楞嚴的。用妄心讀楞嚴,能夠顯見我們的真心,以真來止妄。
所以楞嚴經就是大乘如來密因,如來密因就是把我們這個假的妄想心、肉團心,所有的想像把它從楞嚴意義消滅掉,變了如來的真心,這叫如來密因,學楞嚴經就顯見這個如來密因了。爲了顯現如來的密因真實,所以要說楞嚴經。這是說楞嚴經的因緣。指示我們性定。爲什麼修定?定是顯我們的本性,能夠顯性才是你真實的證得,才是究竟。凡夫、外道、小乘、權乘全不是真實的。叁乘之中,小乘、中乘、大乘,那個大乘不是真實大乘。楞嚴經講的小乘、中乘、大乘,這個在五教:小、始、終、頓、圓,屬于終教。不是華嚴經那個大,楞嚴經不是華嚴經。咱們講華嚴經跟楞嚴經的義理不大同了,但是我們慢慢學、慢慢的證,等我們學完楞嚴經,到經文裏頭再跟大家詳細講,這不過是總說。所以在偈贊當中說“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把我們無量劫的顛倒的妄想,把它消除,這個時間才能顯現我們的真實法身。
但是有兩種門進入楞嚴,一個平等門,一個方便門。在我們沒講楞嚴經,前頭方便一定要好好講一講,等到講到楞嚴經,你才不會困難,能夠進入。如果前頭不講好,籠籠統統就去念經學去,進入不了,先把這前方便學了。平等門、方便門咱們今天不能講,明天再講吧!今天就講到這裏,下課吧!
楞嚴經是一種圓教的,能夠入真實的,但是得一門而入;就像我們要進入法堂,門很多,但是它主要的是以正門。所以你想進入楞嚴的勝定,曆代大德給我們巧示方便,說從兩種門。就像我們要進法堂,我們這有叁個門,哪個門方便你就從哪門入。但是進這個門的時候得有方便善巧,你才能到到這個門裏頭來。進來了,坐沒辦法坐,得有方便善巧,你到後面找個墊子,拿來自己坐,那叫方便門。 咱們學楞嚴經是平等門,誰都能學,誰都能入,在這個是平等的。萬法唯心,一心萬法,從這個根本我們具足的含義,沒有差別,平等一相;但是人跟人不同,法是平等的,但是你沒有這種智力,平等之中而不平等了。因爲你智力不平等,萬法唯心,你不能進入。但是你翻過來,心唯萬法,這個心就是我們一切衆生心,跟一切諸佛的心,乃至首楞嚴大定的心,是一個,沒有差別。但是這是體性,根據它緣起而有差別。這差別分析可就多了,世間法、出世間法,凡夫、聖人,染法、淨法,依報跟正報,因和果。
咱們特別講因果的差別。過去的因不同,你今生在果報上,你現在的果報,在受報的當中,沒得智慧;很多佛所教授的你沒法進入。我們經常愛說我業障很重,遇著什麼事不順心了,自己感覺自己業很重。業由哪裏來的?什麼叫業障重?這是我們很多道友的口頭禅,好像表白我業障很重,不能得道,隨順不了因緣。業報沒有什麼輕重,如果你經常這樣認爲你業障很輕很重的話,那你自己找倒楣,那就業障重吧!業障重,怎麼辦?你不能把它轉變一下嗎?業報比較重,你把它轉變輕一點,把業障消失了,不就沒業障了。
業障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染淨差別也如是,一切的事物是它的變化。昨天早晨跟咱們今天早晨一樣嗎?一樣的。你看昨天那麼熱鬧,沒有了,這個道理該懂吧?你如果能這樣來理解,凡、聖,染、淨,依報、正報,因、果,都是你的心起的,咱們這個心能發生種種作用。昨天我們的心是那個樣子,今天我們的心是這個樣子,那明天我們的心又是什麼樣子?假使離開我們心念,一法也沒有。能夠進入嗎?每個人都能平等進入,進入這一心。這個心能生萬法,萬法也能回歸一心。但是我們現在生能生,回歸就回歸不來了。如果能回歸于一心的話,成道了。但是這個一心我們達不到,怎麼辦?佛就教導我們很多方便,乃至于楞嚴經也是方便法門,有說、有行、有修、有證。在這一切法中,分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妄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你把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把這個迷的方法把它消失掉,完了你就能夠開始悟入,悟到佛的知見,以這個知見去修行、去證得。這些個種種的差別,就叫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論真假、虛實、真妄、迷悟,你以這個善巧佛的方便方法,能夠把凡人變成聖人。一切的法,一切的事物,全把它歸爲是善巧方便。
我們從真實的入不了,楞嚴大定頓入,我們入不進去,那就假些個方便吧!所以楞嚴經就講的方便。就是用種種的善巧方法,完了明白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把妄舍掉,完了學習進入真實。妄盡了,真實就得到了。這在華嚴經是妄盡還源觀,妄盡了就返本還源,悟得沒差別了。
佛所教授我們的一切法,一個按一切衆生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叫平等法門。我們想進入這個平等法門,從方便善巧。因此從善巧方便來說,那就把釋迦牟尼所說的法分成多少類。佛所教授的法,例如說經藏、律藏、論藏,這是叁藏法門;小乘、中乘、大乘,這是叁乘法門。我們這部楞嚴經,它是屬于修多羅,就是經藏。經、律、論叁藏當中,楞嚴經它屬于修多羅藏的。乘,就是大乘、小乘、中乘,小乘又分聲聞、緣覺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就是這個方便善巧把我們運載到目的地。譬如我們想到臺灣,想到北京,或者想到上海,這有很多工具,現在可以坐飛機、坐汽車、坐火車,都可以,這是運載工具。那飛機就快了,我們把它比作大乘,你坐汽車就慢了,但是目的地一定能達到,達到目的地就成了。
這部楞嚴經它是屬于大乘法,乘屬于大乘,藏屬于經藏,就是藏乘所攝,按教義方便當中,假設這樣方便。但是經上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理。你做一切事,咱們做任何事,或者講道理不講?所以社會都叫你說講理不講理?理有多種。人家用法律,那叫法理。講人情的關系,叫人理。也有理,有的是大道理,有的是小道理。人與之間的是小道理,國家製定的一切法律是大道理。理必含著有義,什麼意思?一切事物的主體是理,拿理來統率,說你這個不合理?那就把它變一下。說你這不合法?不合法就犯法了,犯法了就製裁你。你必須得如理。那理得有義,理的實實在在是講義。一切事物的主宰有個原則性的,那個就叫理。理必含義。理沒有形相,但是講道理,一講道理就講到義了,理義。義就是要明理。義一般講是相,楞嚴經的相,楞嚴經的理,理是體性都一樣的,沒什麼差別的,但義上就有分別了。譬如我們要講小乘、中乘、大乘,但是這個是義。教是理,佛所有的一切言教都是顯理的。在顯理的當中,理本來沒差別,在意義上有差別,把意義明了之後,回歸于理,因此就有教理。佛所設的言教是顯理的,這個理有淺有深、有大有小。所以在五教叫小、始、終、頓、圓,四教叫藏、通、別、圓,藏就是小,圓就是大,每一部經都要有這個分別。這個教只是形相,言教,言教所依的是什麼?就是指法所具的理,這個理也就是…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