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一切有情众生觉悟了。菩萨在行菩萨道,自己是有情。菩提萨埵,萨埵就翻有情,但是他是觉悟的有情。觉悟的有情度那些个没觉悟的众生,那这个觉悟的有情就是大道心的有情,没觉悟的众生没有这个心。同时菩提萨埵有三种含义,他自己已经觉悟了,觉悟是什么标准?觉悟有两种标准,先认得我空(无我),尔后是法空(无法),要能达到无我无法、我空法空。有时候我不说我,说有情。是我法两空的有情,才叫菩萨。能够觉到法界真理,认得无量众生空的,空而不舍悲智,大悲心、智慧心不舍,自他两利。自己在进修,直至成菩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化他,让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学般若波罗蜜,都证得。 这个菩萨有五十五位,咱们在华严经都讲过了。从十信开始,初信到十信,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回向到十回向,初地到十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讲五十二位,到了等觉地,总共成五十三位。但是这个楞严经讲圆融无碍。修行当中的时候,圆融是什么?无碍是什么?万行。菩萨利有情的时候,自修他修无量法门,叫万行菩萨。所以你证得了圆通的体,起了没有作用的妙用,无作的用叫妙行。就是作而不去起念、不去执着,就叫作即无作,就叫妙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文殊师利菩萨十大愿,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乃至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法,这些个都叫万行所包括。
咱们现在讲楞严经的楞严定,为什么不叫定,叫个楞严?因为它含义很广。楞严,定即是慧,叫大定的智慧,慧即是定。也不叫慧,也不叫定,叫三摩地。三摩就是智慧的定,定慧圆融,流入菩萨智慧海。菩萨智慧海就是佛海,就是萨婆若海。
我们现在大家还没入信位。修行进入信位,就是你的根和你的力能够相信佛,皈依三宝了,每天照佛所教授行持,有了信心了。但是这也有个标准的、有个要求的,你觉知念头不对,起个错误的念头,觉知前念起恶,觉知后念不起。觉了念头不对了,马上止住了,这叫入了信位了,信心不会再丧失了。遇着挫折了,遇着什么烦恼了,不信佛了,这个念头没有了,入了信位了,叫不退位,叫信不退。住就不同了,咱们讲华严经很清楚,住在佛家,成为佛子,这不是在家的了。十行,这是菩萨所修的,以六度万行广度一切有情,大作佛事,这叫十行。十回向,把所做的佛事回向佛心。特别要注意,把你所做的事都是佛事,回向佛心,回向首楞严,首楞严即是佛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十地之前得修四加行,加行位。这个时候没有心佛的差别,也没有众生的差别,让你的心念能够把心和佛结为一体,心佛合为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才能登大欢喜,登入欢喜地,破无明,见法身,契真如,证涅槃。跟真如结合了,证到不生不灭了,这时候进入等觉位菩萨。上来咱们讲五十五位,大家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五十四位,加等觉五十五位,破生灭相,究竟成佛。
首楞严是梵语,印度话,翻我们中国话叫大定,一切定的总名,就叫大定。名词很多,妙奢摩他。圆满了,一切定圆满了,叫妙舍摩他。定,加个妙,妙舍摩他。或者叫三摩地,或者叫禅那,这叫别名。首楞严是总名,别名妙舍摩他、三摩地、禅那,有这三种别名。首楞严一定具足三种,不是一般的定,不是修证引起的那个定,所以叫大定。咱们起心对的境界,对心观境,这个定不是的,这个是自体本性的本体,自性的本体的定。佛自己解释的,一切事究竟坚固,任何事都究竟了、都坚固了。那什么意思才能一切事都坚固?一切都在定中。一切事坚固,任何事物不能破坏,这叫楞严定,首楞严大定。
这是体性的定,一切定的总体体性之定。佛自己在涅槃经解释首楞严,就光解释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任何事达到究竟坚固,所以彻法的根源,一切事究竟坚固。但是这是理,说的理体,这种定叫什么定?圆定,圆满大定。就是自心法性的理体能统摄万法,而不被万法所动,但是它本来就不动。咱们尽管在六道轮回,经过很多苦难,经过无量劫的流转,本性的大定从来没动过,你恢复就是了,再恢复你的本性就可以了。这叫本定。所以广大叫为妙定,不可思议的定。但是这个定又不是修得来的,是自性本具的,永远不会动,不假修证。虽然我们现在都迷了,有各种的惑,但是我们定的本体没动,不失掉,也没有动,这叫圆满了。所以在楞严经,在经前半部谈的是如来藏性,启发或者开发圆通。圆通是无碍的意思。启发圆通,开发圆通。后半部楞严经说圆通,说究竟圆通的义,修证如来藏性。但是不用前段、后段,此经只讲一个字,定!初定、中定、大定,这叫三定,就是三佛性。三定,就是三因佛性,名词是舍摩他、三摩地、禅那。这是全经的大义,在一个经题就把整部楞严经就讲了。
在过去的古德,有些个讲经的时候,他有的时间就在这个经题讲完了,有些听经的人就不听经文了,这就走了。为什么?在经题他把大义就讲清楚了,他就懂得了,完了他依文解义,自己去看。现在我们这不是,我们这大概把这经题说一说。古德讲这个经题,或者讲一个月,或者讲二十天,全在经题发挥,不立文字,不依着文字讲,光讲大义。现在的人,就是我们现在的道友,全讲经文都不能进入,一个经题能进入得到吗?不可能。但是在经题又不能不把它大致解释一下,大致解释一下就是使你没入全经之后,在经题当中,你就能可以进入了。因此咱们大概说一说,就用一座把经题讲一讲。
以下要开始讲故事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六百年前说的,咱们现在来讲两千六百多年前的事,是不是故事?你当故事听,心里不会烦恼,你能够进入。我们不一定依着文字,知道前半段大概有四卷多经文讲的还是故事,讲阿难的故事。但这属于教义,属于阿含经的教义,不是楞严经的教义,那叫故事。跟波斯匿王讲,跟阿难讲,这个故事很长,把释迦牟尼佛所有说的法都叫因缘;不止楞严经,因缘法生。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全是因缘,不论哪部经全是因缘。因缘说的不要当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全是假的。听故事的时候,不要认真。注意,听故事的时候不要太认真。咱们现在讲这个要你认真的是什么?修定。定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天天念楞严咒,但是你不懂,没有翻译,这经就告诉你了。楞严咒,就是我上来讲的都是楞严咒。什么含义?楞严咒里头说的是故事。什么故事?成佛的故事,你怎么能成佛。楞严咒不翻,楞严经翻了,楞严经即是楞严咒。楞严就是密因、了义,语言、文字它是显示密因的,显示了义的,但是语言、文字不是密因,不是了义,它能使你进入密因、进入了义。讲故事不是真实,但是能够进入真实。讲旧事变成新事,故事是过去的事,旧的事,在我们现实当中它是新事,它又是很新的新事。
好了,今天我们第一次讲楞严经,总算开始讲了。
现在我们还把楞严经继续讲几句,楞严经我们讲到教起因缘。一切法不是孤立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今天大家所表现的,供养楞严法会一切诸佛菩萨。因为我们藉这一个因缘,供养楞严法会诸菩萨,这就是缘,假我活到了九十五岁的因缘来供养诸佛菩萨。 知道一切佛法是因缘生,因缘生起一切法,有总有别。佛说法的时代,四十九年说法,那是总,叫总说;现在我们解释楞严经,楞严经就是别说。别说楞严经的因缘,一共这个因缘大概有六种,说楞严法会的因缘。
第一个因缘是阿难尊者,他因为多闻,没有定力,遭受摩登伽难。第二个因缘,有些佛弟子,认为自己了不得了,狂慧,产生邪知邪见。狂慧的意思,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还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了不得,这种都叫狂慧,邪知邪见。楞严经讲的教义专对邪知邪见,对治狂慧说的,为此佛说楞严。这是第二种讲楞严经的因缘。同时这些个弟子跟佛学法一、二十年了,例如阿难没得定力,遭受摩登伽难,不能见自己的真性。真性不能显现,佛说楞严,让一切众生明了自己的真心,向真性的因缘显你的根性。这是佛说楞严经的第三个因缘。一切法同在楞严大定之中,咱们今天所表演的,全是楞严定之中。不论我们孩子们唱的赞叹歌,乃至我们诸位师父供养;都是供养诸佛,假这个因缘来供养诸佛,性定妙明的真体。我们每一位道友本来的自性是大定,是妙明真体,要显,楞严经就显妙定。说定就是了,为什么加一个妙?现在我们今天所表演的,全在楞严定中,这就是动即是定。这个大家必须得学全部经,才能了解这个意思。明明是唱歌,明明做个仪式,为什么说这是大定?那你得学全部经,学完了你就能明白到其中的理。同时我们这些表现,怎么认识?颠倒想。这就是颠倒,是妄想,与妄相应,与真不相应,这要把它消除。楞严经上讲“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在我们无量劫颠倒想,所作所为全是颠倒想;但是一学楞严经,不要经过很长时间,把这颠倒想都消失了,就能证到法身,灭除你的惑染。
再回过来说,现在我们今天所表演的,引发我们的真性。真性,大家所演的所唱的,这些个是从真性流露出来的,把妄想消掉,亿劫颠倒想消除,咱们的真性就显现了。真性没有寿命长短的,那我们今天就算给真性作供养,供养我们每个人的法性,那叫真性。懂得这个真性了,你就知道我们所有的表现全是妄;妄尽了就归真了,叫妄尽还源。一切妄尽了,就还我们本来的自性。在华严经上叫妄尽还源观。楞严经所要教导我们的,把我们无量劫来颠倒妄想消除,叫妄尽还源。
把这种道理,在楞严经可以分作两门的解释。我们回顾一下,大乘起信论里,佛说一切的法你可以分作两门,一个是法起的生灭门,生灭一切诸法,生灭灭已,就进入真如门;二门。如果我们今天所有的表现,把它作为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一切尊法,…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