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26

  ..續本文上一頁,你感觸,知是心,是所顯現的,這叫密。大家說的密宗,你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他舉個拳頭,這就是密。如果你認得拳頭,那就錯了,拳頭不是拳頭,這就是西來大義。所以在楞嚴經,我們一般的來說參禅的人,他示的意見就是讓你認識到,分別在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境界相。因爲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緣外頭色身香味觸法的境,心對境中間是有個緣。諸法因緣生,你最初的那個是因,對境的時候就是緣,心必緣境,心緣境的時候才有分別。在這個根和緣境的時候,那你就分別了什麼叫根、什麼叫識,根識的差別,根和識是有分別的。就像我剛才講的,眼根對待一切色法的時候,它中間沒分別。根對識,它不知道這個黃的、白的、紅的。能知道黃的、紅的、白的、有情無情的,這個中間是識,是識見,根是不能見的,眼根也不能見。如果像瞎子眼根壞了,他還見不見?那是根壞了,眼根壞了,他識沒壞。如果你問那瞎子:你還看見看不見?他就會說:看得見。看見的都是黑暗。色是明暗二色,境,眼睛對的是明暗,見明見暗。他看不見明,他就見著暗了。如果是眼識壞了,根沒壞,那根對色的時候,它還能相對,它沒分別了,沒有識了。那這叫什麼呢?這就是人瘋了,顛倒了,瘋子,咱們所說精神病,這就是識壞了,但根還在。所以這個識跟根在我們一般不學佛的人,他是不知道的。學佛的人知道根跟識是兩回事,是兩個東西,根是根,識是識。身根它有身識,眼根有眼識,耳根有耳識,六根、六識、六塵這叫十八界,各個有各個的界限。所以在楞嚴經裏它主要表現的是,讓你明白見聞覺知所顯現的,這個題目是如來密因,這就是密。這個密是顯什麼的?是說你的真,佛對阿難也是說他的真心所在。前面的征心到處都征不到,這就是給你顯現,這是一切根本中的根本。那麼是哪個根本呢?就是真的根本。佛給阿難顯示的二種根本,一個妄的根本,一個真的根本,無始無明是妄的根本,一真法界性是真的根本。但是有沒有六根互用的時候?在後面講二十五圓通,一通百通。這又如何理解呢?就象說一個辣椒(海椒),你必須舌根嘗到這辣或不辣,你沒有嘗到時你是不知道的。但是眼睛一看見辣椒你就知道這個東西很辣,看見拿個醋瓶子,你眼根看見的說這是山西醋,嗨!這可酸了。爲什麼?這是識,還沒到根門。你舌頭沒嘗,也知道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這個是識知,不是根知,這就叫六根互知。如果有神通的人,開了悟的人,那他哪一根都是相通的。這個等我們後面講二十五圓通時再講,一通百通,就是這個含義了。說生死,一了永了,了了生死了。所以學佛法也是一通百通,你只要懂得一樣,其它的你自然就懂了。因爲見聞覺知是相通的,這就是心,不是在外頭的,見聞覺知不是根門。說成道,成的是個什麼呢?就是成的這個心。這就是說我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經常說法塵境界相,這就說到你那個六根的心,是對著法塵的,眼觀色,耳聞聲,耳朵只能聽到聲音,你讓他拿到辣椒,說:你給我聞聞,這是什麼味道?拿耳根聽聽?它是不能互用的。要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才能互用的。你前頭所收來的影子,就叫法塵。這個法塵也有生有滅這兩種的不同,有生相,有滅相,這就是法塵的境界相。滅是什麼?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根與前頭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根和塵的差別,有根沒識了,不起作用了;有識沒根了,那你什麼也分不清楚了,因此這是根識互用的差別。但是講它的法塵,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專對著法塵的,色、身、香、味、觸、法,法就法塵了,一個是生起,生塵,一個是滅塵。你見聞覺知的、了達的那是意識,隨著你思想所起的念,它就起了一種分別;而這個塵有色身,有顔色、有花什麼的,那你就隨著就有了;沒有了,花都沒有了,還有什麼黃的、白的、黑的,那就隨著塵滅這個根也就滅,識也就滅了,因爲沒有現相了;沒有現相,那你還分別什麼呢?外頭塵有就有,塵沒有時就沒有了。這就叫凡夫。因爲你的意識隨著念起分別,有塵了,你這念就有;沒塵了,念也就沒有了,這就叫凡夫境界。外道修道成功的,或者權乘菩薩,或者二乘小乘的聖人,這一切修行人,在這些個動作當中,你要想把一切動境都歸成靜境,止住,止住一切動讓它不動。就像我們修定的時候,內守幽閑,讓它靜下來了,讓一切塵境都熄滅了,把這些散動讓它不動了。不動,修定!要想修定的功夫,要知定是止,止什麼呢?止外頭一切的動,讓它歸于靜,這樣你才能入定。如果你在動作當中,現在也有動中取靜,在動中的讓它能靜下來,但是這個很少。佛說這個是止,止一切的動作相,讓它靜下來,幽靜下來。這個時候你的意(意念、意識)都不對外境了,不對外境,你坐著入靜,就靜下來了。這是修定起碼的功夫,這也是境界相。在咱們一般說修定,修定的境界相,動靜二相。動讓它靜下來,靜也是相,連靜也沒有了,那才叫真正的功夫。這二相,動相靜相。這個靜相就是指法塵來說的,法塵是沒有體的,它沒有什麼樣子給你。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對的色生香味觸法,有根也有境。在前五識起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這五識起的時候,就是有個意識在裏頭起作用的,是個很明了的意識。那這個明了的意識,跟你的這個根,眼一觀色,這個識就跟著在裏頭了。同時的,根一對色的時候,這個識(眼識)也就在根裏了,它同時就有分別。這個好像是一點分別都沒有,實際上它兩個是各有各的作用。你緣外頭境界相的時候,當你眼見色的時候,一定要眼識,眼識當時就分別,同時的。但是法塵跟意識就不同了,這個影事怎麼比喻?例如我們拿照相機照的時候,照相機照相的是法塵,這個中間沒有意識,就是照相機一按一按就把你照上去了,這是分身,這個塵叫分身塵,這叫獨頭意識所緣的境界相,只是計度分別。另外還有一種分滅塵,就是在那靜下來,內裏頭守的幽閑境界,在定中産生獨頭意識,它全是托分別,但是分別到不分別了。

  境界相都沈寂下來了,沒有了,沒有外境界的相了,這叫細微的分別。就像那個水沒有波浪,細流的,很恬靜,清清淨淨的;但是流沒流?還在流 。所以這個叫法塵分別影事,是這樣解釋的。當我們的第六識能夠明了,有明了,就給它叫個獨頭。爲什麼叫獨頭呢?是沒有境界相的就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跟明了意識是不一樣的,明了意識緣外邊的境界相,緣境界相明了。明了這個是花,明了那個是桌子,明了那個是板凳,馬上就分別了,它有意識在中間分別,能夠分別每個法的法體。所以當你眼觀色的時候,分別紅黃赤白的時候,這個意識存在,分別這是什麼花?草本的,那是木本的,它馬上意識得到。那叫意識,識與根同時作用,識根相同。還有夢中的獨頭。我們在夢裏頭作夢,夢裏頭不是真實的,虛妄的夢境,那個緣念是空的,那識也起作用,也在緣念;緣念是沒有的,是作夢,你醒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就跟我們入定情況相似,這是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念的,夢中獨頭意識所緣念的,那個緣念是空的,是沒有形相的。

  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簡簡單單的這樣學習,就能從文字上你就可以理解的。你必須得靠修,要思惟,隨著這個文字來對境生心,隨著文字來入觀,對著境界相你用心在裏面思惟修。譬如說我們對一切的花,我們知道它是不長久的,短暫的,一到冬天好多都死亡了,那現在能適應它的環境它就生,不適應它的環境它就滅。這個明了的意思是從你藏下來的,是你的八識所傳來的,不是第六意識所能分別到的。這是無量的種子,咱們說曆史的經驗,那就又超過你第六意識了,往後面接著分別講你就明白了。現在爲什麼要分別這些呢?因爲要讓阿難明白自己的心,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妄還有妄中之妄,妄裏頭的妄。舉個例子,當在作夢的時候,你在夢中知道自己是在作夢嗎?但是我有時候知道是作夢,但是在夢裏頭又來一個夢,知道前頭那個夢,那這個夢不是夢了;能夠到第叁番、第四番,這個夢沒有醒,又作一個夢,夢中之夢,就是來研究研究這個夢。現在我們大家都在幹什麼呢?都在作夢,現在就在作夢,而這個夢跟那個夢又不同了。所以佛教導我們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現在我們知道有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六道,但是這是迷,這是和作夢一樣的,不錯是有六道;當我真正明白了時,空空無大千,卻是連大千世界都沒有的。

  楞嚴經就是專門來分別辯論這些問題的,咱們現在才是開始,才是征心所在,還沒有加詳細的解釋, 到後邊的時候就逐漸的來解釋這些問題。心還沒有顯見,這才剛七處征心,還有十番顯見呢,就是你所看見的問題,不是像你所想象的那樣,不是這個看法的。你的見不同,見不同是由于文化水平的不同,知識的不同,這個還都在識裏頭,還不是智慧;等你開悟了有智慧了,智慧知見跟識知見差別太多了。

  

  我們在經文上講「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這個我們已經解釋的很多了,現在我們還來講這個法塵的境界相。什麼叫法塵?因爲我們的第六意識在緣外邊的境界相的時候,這種叫攀緣,這個緣外邊的境界相,就叫外邊的生塵,這個生起的塵縱然能夠降伏,縱然能滅見聞覺知,也就是你前頭眼耳鼻舌身所分別的境界相,都落到你的意識之中,對意識來說這個就是法塵。這個前塵本來就沒有了,就像我們看見什麼影像,或者做些什麼事物,事情已經過去了;但在你的思想當中,也就是在你的意識形態當中,還留下一些影子,這就叫法塵。就是前五識與意識同時來分別,分別的前五識已經沒有了,就是凡夫、外道、權乘菩薩這些修行人,他對于他那個散動的,散動的就是諸根對待諸塵所散動的影相止下來了,止下來了就落于靜了,這個靜所…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