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遺下的就叫法塵分別之境。 因爲這個經文上說幽閑,就是指的這些外面的塵境都靜下來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意識當中有兩個,一個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對著這個法塵的分別所起的影子,這叫法塵影事。這是我們根本的妄念,所修的靜止的定下來的定,這個定就是前塵境界相都能定下來了,不隨著它們攀緣了,這是法塵。法塵就是前頭所塵影留下來的,就叫做法塵境界。這個法塵境界有時候說分成兩種,有生滅的,生和滅的這兩種的意相。法塵沒有其它的體,法塵沒有體,就是前五根所做的境界,那個眼耳鼻舌身所起的、所緣念的境界所落下來的,這個時候獨頭意識就是光有意識。這些我們在法相宗上,「性境現量通叁性」中有解釋,這個五塵的性境是歸你意識所緣念的,就是色身香味觸落下來的影子,這個就叫法塵境界相。
這個解釋在我們學教義的時候就知道,沒學教義的對這個恐怕就不知道了。就像我們照相機攝影機一樣的,攝下來那個影子。這個影子,像這種塵,一種叫生塵,什麼叫生塵?就是獨頭意識,這個時候意識。怎麼叫獨頭意識?不隨著你前五識去緣念叫獨頭意識,就是在那思想的計度分別,這叫生塵。還有滅塵,所對的影子有個生塵、有個滅塵。這個滅塵就是我們經文中所說的內守幽閑,就是你獨頭意識所緣念的,緣念的沒有前境了,這些就不分別了。這個不分別是對于前頭的分別而說的,你前頭所緣的都是分別,而後所緣念的是不分別,沈寂下來了,就是心靜境寂,你那緣念的心沒有意識沈靜下來了,外頭所對的境界相也沈靜下來了,都沒有了,所以叫滅,這叫滅塵。「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就是做這樣解釋的。
因爲我們的意識裏有明了意識和獨頭意識的兩種分別。這些現在我們還是達不到的,因爲我們平常心裏是散亂的,還沒有到達這種內守幽閑甯靜的境界。那你自己就是明了的意識,就是對外邊的境都很清楚,這個就叫明了意識。就是你前五識起的時候,意識同時跟著前五識起,就是這樣子。我們眼觀色的時候,我們這意識同時起,說這是黃的,這是好的、壞的,這個裏頭含著分別了,就是明了,明了意識。
還有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有四種區別。第一個散位獨頭,緣獨影境。第二種是狂亂的獨頭,人如果在病中,神識昏昧,那叫狂亂獨頭,都是病裏頭狂亂所發現的境界相,那個境界相都沒有了。或者你病中發高燒了,那也有這種境界相,我們把這個境界叫狂亂的境界相;但是這是屬于獨頭意識所緣念的。還有夢中的獨頭,夢裏頭境界都是假的、虛妄的,但是他那意識緣念那個夢境,這叫夢裏頭的夢境獨頭意識。一個散位的,一個狂亂的,一個夢裏頭的,還有一個定中獨頭,這是有功夫的人在修定的時候,定裏頭所現的那種境界相 ;在你那個定中所住的境界相,就屬于定中獨頭。一般的我們這個獨頭意識,我們分析不到這種情況,因爲我們沒達到幽閑境界之相。當你入定修定的時候,有這幾種你要記到,獨頭意識中,一個狂亂獨頭,一個夢中獨頭,一個定中獨頭,這幾種都屬于幽閑境界,這叫幽閑境界相。
所以在修道的人修行的時候,他的根不去攀緣外邊塵境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有什麼境相呢?見聞覺知,眼見、耳聞、意覺所覺知的都停歇了。那你在內心那個意識當中,所産生的都是寂滅幽閑的境界,這個就叫法塵分別影事,都是屬于法塵境界相。因爲修行人在獨頭意識中都能夠守住幽閑清淨,那時候你感覺自己是很舒適的,這叫幽閑。好像那個水靜下來不流了,就叫恬靜,認爲這是成就了,實際上還沒有入道呢!你認爲是無流,暗流,暗流認識不到,所以叫法塵影事。不是外邊的塵境,塵境所落下來的叫法塵影事。又一種,這種境界相很微細的,但是它屬于法塵。這就是佛對阿難說,你所執著的推究、尋思、追求的那個心,如是而已,內守幽閑。
【我非敕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我不是一定要教你執著有心、無心、非心,但你應該觀照你自己的心,應該在你自己心中的微細處,你去研究,微細揣摩就是你去研究研究的意思;研究研究後你就明白了,你所執著不舍的這個是妄心,若離開了色身香味觸,沒有這些個前塵,你還有分別沒有?你若離開這些前塵境界,你還有個體性沒有?有分別性的,那就是你的心。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假使若分別性,離塵無體,離開外邊的塵境而沒有另外一個體性,這就叫前塵影事。「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就是以前所分別的色身香味對待一切境界相的,就叫法塵分別影事。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這個塵境不是常住的,隨變就變化了。「塵非常住」,這個法塵不是住在那兒的、不動的,它是會變的,一變就變滅了。它沒有了,你把這個塵當做你的心,那就錯了。根本就沒有的,就像烏龜長毛、兔子長角,龜毛兔角,龜沒有毛,兔子也沒有角,原來就沒有的。如果把這個當成你的法身,「則汝法身,同于斷滅」,那你就沒有法身了,那是斷滅的。因爲沒有法身了,就是沒有心了,那誰來修?「其誰修證,無生法忍」,那要找個能修的心來修無生法忍。
這一段經文告訴你,外塵不是常住的,它是生滅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就有了;無緣,無緣就滅了。因緣和合,虛妄就有生,就是因緣和合後就有這麼個東西了,但它是虛妄的;因緣別離了,別離了虛妄也就滅了。虛妄生,虛妄滅,虛妄生是因緣,虛妄滅還是因緣。
因此佛就對阿難說,這就是你所依托的心,要是在變滅的時候,你能托影事的這個心,是因爲這樣才生的,也是因爲這樣才滅,你這個心還有嗎?佛這個就明確的給阿難指了出來,說阿難你所認這個緣影,你所說的都是外邊緣影,你要把這個緣影當成你的真心,當成你的法身,這你就錯了,就象龜毛和兔角,本來就沒有的。那誰還來修?這個推究所有一切的妄法沒來就沒有體的,都是虛妄的。佛這麼一分別一解說,阿難是明白了 ;不是找到真心明白了,而是知道他以前的緣念全是假的。
【實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
佛把這個妄的體一破,阿難與沒有明白的人,在這與會當中則無所依據了,失據了。以前把這個當成是自己的身心,現在經佛這麼一破滅,身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茫然若失,這就是形容不知所措的意思。佛在這個時候來跟他解說了。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修學的人,凡是在世間一切想修行想學法的人,縱使他修到了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人天的定法),不得漏盡,成不了阿羅漢果。爲什麼呢?都是因爲他們執此生死的妄想,在生滅當中生死法的妄想,把這個生滅生死法的妄想當成真實的,就錯在了這個地方,認假爲真 ,因此你阿難雖然得到了多聞,但不成聖果。在佛弟子當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但是成不了道。
在一切小乘法教義當中,阿難證得初果就算聖人了,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叫聖人,但是楞嚴經裏就不承認了。不止阿難是認妄爲真,一切衆生都是認妄爲真,把假的當成真的,都是這個樣子的。乃至于叁果以下的,初果、二果、叁果,在大乘教義裏都不稱爲他們是聖人。爲什麼?他們把妄想誤爲真實,把假的當成真的,因此不能證得四果。四果才算無學位,叁果都算修學人,這就是凡夫、外道、權乘菩薩、小乘的人,這些錯了。怎麼錯了呢?把妄當成真的了,依著妄本而修。佛後文的譬喻,就前面說的蒸沙作飯,沙子永遠是沙子,是不能成爲飯的。
這個九次第定是指著人天修的,這個定也不是究竟的,不是能了生死的,這個九次第定以後要單講,現在說它一個名詞。在初禅所得的定,初禅入了定,就是禅定,生到初禅天,這個就叫次第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叫做次第定。然後進入空處的次第定,到識處次第定,到無所有處次第定,到非想非非想的次第定,及滅受想次第定,這叫八定,全是凡夫所修的。九次第定前八定是屬于凡夫所修的,滅受想這個就是所謂的漏盡煩惱了,漏盡煩惱就是四果道人所修成的。因爲初果斷叁界內的見惑;二果斷欲界的六品思惑,也斷思惑了 ;叁果的斷了欲界的九品思惑,只是欲界的,而色界、無色界的思惑還沒有盡、還沒斷除,所以他證不了阿羅漢果。因此叁果的人,在楞嚴經裏這樣來判斷,說叁果雖然斷了欲界的九品思惑,因爲色界、無色界的思惑還沒有斷,就不能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就是叁果聖人所做的,他證得的那個心也不是真心的。在楞嚴經裏是這樣判斷,從初果到叁果還算凡夫,不算聖人。所以阿難初果雖得多聞,因不能成爲聖果,這是楞嚴經所定的,佛所說的。但是能滅六識叫無心定,兼帶著滅七識,才叫滅盡定,這個是跟末那相應的那個受想,名受想伏了下來,受想不能再起作用了,也就是能降伏了,所以叫滅受想定。在四果人滅了受想定的時候,就得了這個定,在小乘法裏頭就叫漏盡。漏盡了,漏落叁界的這個漏落的惑業他已經消除了,就叫漏盡了,這才是證得四果的阿羅漢。
佛說阿難才證初果,不止是初果,就是二果、叁果,都沒有得到漏盡,不能夠成爲阿羅漢;也就是說不能算了脫了生死,必須得證到四果阿羅漢才算真正的了生死,這叫無漏聖位。但是以楞嚴經來說,這個涅槃所證得的不是真實的,不是真正的涅槃,破除了這種意思。你應當觀察你所得的涅槃,四果人所得的涅槃是不真實的,不是真正的涅槃,也不是真漏盡。真漏盡就是指佛說的。要是以無上菩提來對照說,這個都是依識心而修成的。這個九次第定最後超出叁界了,也是依識而修成的,是不能成佛的。
我們經常在華嚴部樓下過,那門上…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