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P25

  ..续本文上一页切法所依的,就是这样的妙净明心。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佛就对阿难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假如你执着吝啬,吝是不舍的意思,假如你执着吝啬,执是固执的意思,固执不舍;假使你执著不舍,把这个能了知的性认为是心,那此心(这个心)就应该离开一切色、香、味、触一切诸尘事业,别有全性,那另外还有个性吗?有吗?没有了。佛告诉阿难说,你执著吝啬,就是不舍你的知见,固执的把妄识当心,因为你在分别时觉到了、观想到了这个心的功能、忆念,忆念就是在时间上起了些分别,就是觉、观;觉是觉知一切法,观是思念的原因。这个观不是眼睛观的观。思想、缘念、思虑这叫觉,等你心细下来 、安定下来,在心里头住意,这叫观。觉就是照,觉了。寻觅,就是推寻的意思;什么事情都要进一步的推测,要了知它,忖度的意思。对于约事约理,细心的去思惟,这个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那个法为什么叫那个名字,都是什么含义,这就是思惟,就是作用。因为这样子你的心定下了,能定的心就是那个觉,心定了就产生觉观,它相续的这样做;你身心要是不安那就劳损了。是这样的一个含义。你所了知一切事物的这个性,要把它当成心,那这个心是离开了一切色、声、香、味、触了。离开这些境界相,你心还能在何处呢?另外还有没有个一全性的心呢?这句话问阿难就是这个意思。所了知之性,就是能知道的这个知,所知的外头一切境界相;能知这个知不是你的真心,要是你把它一定认为是真心,那你这个心能离开一切境界相,离开六尘境界,另外还有个体性吗。要真离开色、声、香、味、触、法,那你另外还有个心没有?换句话说,你的这个心就是在六尘当中、心知六尘,知道六尘境界,六尘境界被你的心所知,能知之心知道六尘的境界,能知之心就是觉观,这个觉观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凡夫认为的心,其实在经上讲叫第六意识,它所产生的功能。如果你仔细推究,现前眼前的境界相,不是你的心性。那么境界相外,离开这些境界相,你另外还有个心吗?离开境界你就无心了。因为外头境界相你生心,所谓心生种种法生,种种法能生心,你这心跟六尘境界是一个、是两个?要是一个,六尘境界相没有了,那你心也随着就没有了。不是一个,那是两个;要是两个,你虚妄分别的心,分别外头六尘境界相,是一体、是多体?你的心要离开六尘境界相,离开这个,还有个心的独立性存在,有没有?我们一般的另外的境界相,缘念的相,就是向外。对内说,叫法尘,内叫法尘,外边境界相都没有了,那个境界相流落到你思想当中,那叫法尘境界。法尘也属于尘,叫前尘境界相。例如现在佛对阿难说,你闻法这个心;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我现在跟你讲,你来听,这是因声,因我的声音你才有分别。这是佛举了个例子,说你闻法的这个心,跟外头的见色,看见,眼睛分别颜色;闻,香齅;舌头尝的苦辣酸甜;你的感觉着觉触;这一切法每一样你都有心,哪个感觉就是你的心,那你这个心离开这些尘境时 ,这心是有体、还是没有体?这是佛问阿难的,说在听法的时候,你这个心随我的音声就分别这个音声,这个中间有一个能分别的性,谁来分别?闻叫听我的音声来分别?这先给他安定的意思,问阿难是不是这样子?你现今在这听我说法,你从我的音声,你心是有所分别的,这个分别性是从哪里生起的?我的音声是属于尘,佛的音声属于尘,声尘,这个声尘是什么样子,是有体吗?你这个分别的知见不舍弃,不把它舍掉、破除(就是意识,佛破阿难的意识,缘念那个声),你就不能见到圣境,你就不能回忆起你的这个真心。你不把这个执著分别心舍掉,那你怎么才能见着性呢?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假使说把它都灭掉,那就成道了吧?不是的。这一切的见闻觉知是各有各的作用。如果咱们设想,咱们眼睛看见一切,耳朵闻见一切,心里感觉,谁触到我心里就会有所感觉,这些个作用把它停下来,不去缘念色、声、香、味、触,就把见闻觉知的作用让它不起作用了,不起作用就是入定的意思,就是见闻觉知都没有了。内守幽闲就是心寂静之境界,这是凡夫的,不是圣人的。凡夫也有时候静下来,外头境界相什么都不去管它了。这个是外道的境界相,都有这种境界相,入定了,外道也会入定,都是一样的。他把他所证得那个性,只取那个性。那个不是性体,佛给它定名叫法尘,把一切灭掉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就这么句话, 这是法尘的分别影。

  

  什么叫法尘?就是我们眼睛看见的,看完了落到咱们思想意识里去的那个影子就叫法尘。耳朵听到的声音,到你思惟当中去想,缘念过去了,现相就没有了,以前去过那里,就像那个影子也落到那里去了,这都叫法尘。 幽闲,就是寂静,这个不能叫做定,就是停下来寂静了,这个境界是凡夫的境界。如果你烦恼了,心里不安了,你想静下来坐一坐;你把外头的境界相都放弃了,什么也不想;但是又没有睡眠,就这样一个人坐着,那么这个时候的境界相是什么呢?是幽闲,只要你内守幽闲,那就能安静下来。这就是在你修定的时候所称的独头意识,这是法尘,但它是尘,不是觉。这个名字叫什么呢?法尘分别于缘影,缘念过去后落到心里头的影子,缘影,缘的这个境界,这个不是真的,是虚妄的。这个所产生的,就是入了寂静了,这个性所产生的功能。你要把这个性,能够了达清楚了,那你得先把你的根门分析好。什么叫根门呢?比如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你把这些根分析清楚了,这些都叫尘。但根里头有个性,这个性是知道这个根的,那这性叫什么呢?眼睛叫见,耳朵听到叫闻,心里感觉到的叫觉,意识意识到的叫知,觉跟知是两回事。如果别人触摸你一下子,你感觉到了,你那不叫知;当你一时来分别是什么触到我时,这个就叫知了。咱们经常感觉到疼痛,有时痛得不能忍受,那你用用这个功夫吧!当人家打到你身上的时候,打得重了你感觉痛,是谁觉到的痛?能觉到痛的那个,它是不痛的,它只是觉得痛,但是它自个是没有痛的。我们经常说,在佛教也是这样的讲「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感觉到痛,但它痛不到你那个感觉,你要把这个感觉(痛的这个觉)跟你的痛处分开来。例如咱们这个胳臂,或者腿,或者哪个部分,让人打得很重,甚至打断了,这痛吧?是很痛,但是不是感觉,感觉觉到痛,痛不到痛觉上去,「有觉觉痛,无痛痛觉」!假使你把你感觉的觉跟你的肉体把它们分开,那你就不痛了,当下就止痛。这个例子在过去很多,但是这都是圣人的境界了。例如二祖慧可大师参达摩祖师的时候,他在雪地里站了三天,外头下大雪,他站在那里求法。达摩祖师问他说:你在这里做什么?他说:我在这里向祖师求法?达摩祖师就问他说:你用这个轻心慢心来求法?在我们来看这简直是不近人情,在雪地里站了两三天,你还说是轻心慢心;但这是圣人的境界。二祖就拿出戒刀来把胳臂给砍断了,拿一个胳臂来供养达摩祖师。这一砍断了痛得不得了,因为断一臂,这叫立雪断臂。二祖在那雪地里站着,痛得忍受不了,他就求达摩祖师说:我求祖师给我安心,我心痛得安不了。达摩祖师就说:好,将心来,我与汝安。你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心。二祖慧可大师前后、左右、内外都找不到心,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哪里找心呢。就像佛批评阿难找不到他的心一样。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已竟。不可得处即是心,这个咱们是悟不到的,如果你悟得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开悟了。但是慧可大师就悟到了,也就开悟了。 我介绍这个的重点是说,就当他一悟心离体,心跟他身体两个分开了,这个雪地里断了的臂就不痛了。那这是什么呢?我刚才说的「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有个能知的感觉感觉到痛,但是这个痛它痛不到你的那个感觉上去。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分别影事,这都属于尘境,都不是你的心。这是根、尘、识。根,就是咱们的身体上的根,有眼根、耳根、鼻根等六根;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识呢?中间起作用的就是识。眼睛对一切尘境没有分别,眼识同时也俱在。我们能分别了眼对色,像这些花能分别是白的、是红的、是黄的,这个中间的分别就叫识。根、尘、识这三个一定要把它们区分清楚,没学佛法的人对这个是根本不理解的。那你是怎么认识根、尘、识这三个是不同的呢?这就是教你认知。内守幽闲,安安静静的,什么意念都没有,这个叫法尘。前尘落下的影子,这都不是真的,只是影子而已。就是没有实物。

  楞严经是属于禅宗的,在过去在唐宋时代禅宗最兴,历代祖师就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来引接众生,来引接向他求法的人。人家来向他求法,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大义?历代祖师或者他举个拳头,你能明白吗?或者就伸一个手指头,你又能明白吗?但你眼睛看到了,眼见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问的是什么是祖师西来大义,这些你能理解吗?当你因缘成熟了,他一竖拳头,你就开悟了,来求法的人(问的人)就是这样开悟的。如何是祖师西来大义?就是拳头,拳头就是西来大义。如果你没有理解的,那就是你还不知道,你开悟耽误了就不能悟道。叫你能见处荐取,举个拳头,谁见的?能见的是什么?能见见于所见,能见所见是空的,开悟是这样悟的。有的祖师,你来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大义?他拿棒子给你一棒子,再大吼一声,请问的人就开悟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向眼根,有的向耳根,有的向根门就六根动地。什么叫六根动地?他从你哪一个根门启示你,这就是佛所说的见闻觉知。见是眼,闻是耳,知是意根,觉是触…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学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