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一個盲人並不是見全沒有了,爲什麼?眼是見明見暗有兩種,他眼根壞了,見明是不見可能了,事物分不清楚了,他就可能見暗。見有明暗的塵,拳沒有。譬如瞎子,沒眼人,你問他:看到沒看到什麼什麼?他說:我什麼都沒看見,看見黑暗。這是眼能見明見暗,就是你問一個瞎子,你問他,他來答複你,他眼前就是黑暗了,別的什麼也看不見了。手沒有了,哪還有拳頭?這個就是一個意思了。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所以他的見沒有虧損,這是指見性說的。
【阿難言:諸盲眼前,惟睹見也黑暗,雲何成見?】
他說:佛,你這種說法不對吧?盲人瞎子他就是黑暗,這個黑暗還叫見嗎?因爲阿難不知道見有見性,見色是明見,不見色還有個暗,他不能見明,還能見暗。例如衆生迷了,迷了是什麼?把一切事物當成自體,所以他因爲見是屬于眼的,眼睛沒有了,見也沒有了,問題不是這樣子的。這個意思說明什麼?佛給阿難啓示,他是眼見,他不知道性明,自性的明見,眼性的明見。說這個人沒有眼睛了,說這個人見也沒有了。無明,說我們被無明迷住了,還有沒有見?見性是沒有失掉的。我們生滅的這個是識心,現在我們用的都是會生滅的識心,真心並沒有失掉;只是迷了而已。佛在這讓阿難認識真與妄,像拳頭純妄,沒有手了,拳頭絕對沒有了;見不是這樣子,見是真妄和合的,它還有真的一部分在,就是這樣的分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惟睹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爲無有別?】
“佛告阿難”,佛跟阿難說明這件事,一切盲人眼根壞的,沒有眼了,他能夠看見黑暗,這個對不對?假使一個有眼睛的人,跟一個眼根壞的人,把兩個人都擱到黑暗的屋子裏頭去,沒有日、月、燈叁光,有眼人看見黑,跟這眼根壞的看見黑,是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呢?你問問那個眼根壞的人說:你看見什麼了?唉呀!我看見就是黑暗。一個好眼睛的人,沒有日、月、燈叁光,你問他:看見什麼了?他也是看見黑暗,沒有差別。“二黑有別”,有眼人看見黑,跟沒眼人看見黑,有差別嗎?佛問阿難,是不是有差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沒眼睛人要是得了眼睛,得到眼的光明了,他還能見種種色,這叫眼見。在黑暗中的人,他所見的全黑;“忽獲燈光”,給他點個燈,他在現前的這個塵境,也能見著種種色,這個是眼見、是燈見?沒有燈光不能見,有了燈光就能見,究竟是燈見、還是眼見?這個問題大家想過嗎?眼是一個根門,是心,不是眼,證明了見乃是心。就是黑暗的,沒有燈光,你看不見;有了燈光了,忽然看見了,燈見的嗎?形容一切諸法因緣生,離開緣了,境界相沒有了,回歸于自性。我們的見是心,這心離緣是能夠獨立的,不假根,不假塵。就是形容這個眼,無眼的跟有眼的兩個同看見的是黑暗,有眼在暗室也看見黑暗,無眼在暗室也看見黑暗。假使點個燈那就不同了,有眼人能看見一切,無眼人還是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緣生,名就叫緣生。這種見可以說叫眼見,不是心。有眼的人在黑暗當中,見到的是黑暗,若有燈光一照,他又能見種種色,這是假燈的緣而見的。不是燈見,還是你的眼見,是假燈的緣,燈是不能見的,不要把它認爲是燈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燈如果能見的話,就不叫燈。再說了如果是燈能看見,那跟你又有什麼關系,何關汝事?你得耐心的想,這是佛打的比喻,不是法。我們覺悟跟沒覺悟的之間,就是假這個比喻,覺悟的人跟沒覺悟的人雖然在見上有差別,性卻沒有差別,要這樣理解,這都是顯性的。十番顯見是顯見性的,讓他明了性體。因爲現在是阿難沒有見性,明心見性。楞嚴經就是教你開悟,開悟就明心見性。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是故當知”,佛對阿難說,因爲這個道理你應該明白。燈只能顯色,見還是眼,不是燈,它只能顯。因爲有顯色、有不顯色,這個見還是眼,不是燈。燈是假緣,如果沒燈,眼睛是不能看見的;有個燈,有了個外緣,那就把它給顯出來了。只是燈能顯色,眼也能顯色,可是暗卻是見性,“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燈只能顯色是個助緣而已,它能把色顯現出來。如是你見的,那是眼,不是燈,燈是個助緣,呈現出來的東西,被我們所看見。所以它不是燈看見,燈只是顯現而已。這是比方,你的眼根只能顯,不是你的性。眼能顯色,真正見的是你的性,“如是見性,是心非眼”,一切顯你的性體。比如燈,眼就像燈一樣的,佛是拿這個比喻讓阿難明了的,“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的意思。見到東西的本性,這個能見本性的是心,不是眼睛,眼睛是見不到本性的。
拿這個例子來說,沒有眼睛的人得到眼睛了,這個所見的色是顯色的,心不是眼。世人因爲不覺,不覺什麼呢?能見的是性,能見的見性,實實在在的是心,而不是眼睛。這個心是不是我們那個肉團心呢,是不是我們身體裏的那個心呢?不是的。這個心既非肉團心,也不是前頭七番顯見的那個心,那些是妄計的心,佛都給他破除了。所以這個以心的心見來修行,你就能證菩提,就能夠成佛。因爲這個心是真心的,不是妄心,這是一切涅槃的根本。“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個心是我們一切成佛的根本。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把外頭的塵境當成真實的,也不要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根門當成真實的,這些都是虛妄的。這一段的經文,如果你文字沒有搞清楚,那你就只要知道見是心,不是眼就好,記住這個問題就行了。顯見的是心,不是你的眼根,這是讓你把一切法回歸于真心。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希望也)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阿難聽到佛說的這些話時就默然了,但是心還是沒有明了,辨別不出來了,心還是沒有開悟;換句話說,就是還沒有明白。爲什麼呢?因爲過去無量劫以來,他所認識的、所知道的都是有眼才叫有見,見是屬于眼睛的,無眼(沒有眼睛)還有什麼見呢,無眼即是無所見,這都是從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認識的。
這段佛拿盲人能見暗不能見明,就說是無眼也能見,但是這個見與眼睛不相幹了。爲什麼不相幹了?這是見性,不是眼根。同時我們一般只知道明才能稱見,見暗不算見。咱們誰看見黑暗說是見?因爲佛這樣子破除、顯示才知道見暗也是見,見明也是見,同是一個見。按說是你眼睛見明,見非是明;見暗,見非是暗。明暗只是所見的相,見無異,見明的時候是這個見,見暗的時候也是這個見,見明見暗同是這個見。見不是明,見也不是暗,明暗是塵,能見見于所見。一切衆生他認爲見就是屬于眼了,從來沒想到是心。佛突然間說見不是眼,而是你的心見,我們拿這個有眼有燈,有燈就像得了眼睛一樣的,所以這是錯誤的。這讓我們覺悟,覺悟什麼?我們覺的是那個心,我們那個覺心,緣念的那個心,它既不屬于常見,也不屬于斷見,也不屬于寂滅見。我們要想求得我們那個寂常的妙明真心,佛就在這個見上來顯心,你那個靈光獨耀,不假境界相,妙明起作用的那個,那才是你的心,寂靜常在的。這個寂靜心,眼即是心,心即是眼,心遍于諸根。
阿難不能理解,是心未開悟。他是希望求佛再給他解說一下,再給他宣示一番。“猶冀如來,慈音宣示”,他希望把這個道理,佛再給他講清楚。“合掌清心,伫佛悲誨”,沒有說話,心裏在想。想佛你好像還沒有開示完呢,因爲我還沒有明了呀。這個見,有一個動,有一個不動,見有寂靜二境;平時它常是不變的意思,就是寂靜的意思。見不動,見是性,性從來就沒動。見有生滅沒有?沒有,見從來不滅。我們雖然迷了,但我們的見性是常存的,見也不滅。見亦不失。見有二境,一個動境,一個寂境,見永遠都如是的。見也不滅,見從來沒失掉,佛說瞎子並沒有失見,就是這個義了。見是常義,沒有失掉,也沒有還回來的意思,顯見。見也不雜,純一無二。見性無礙。真見是妙明的意思,不是情感,不是以凡情來見,屬于妙,這個見性顯見離見的時候就是妙了,常時如是。顯見離見是見非是見,是這樣的含義。同時見不失,不失掉也沒有還回來的事。不雜、不礙,沒有雜亂的時候。這是指性說的。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衆: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就在阿難希望佛再教誨,佛就對阿難說,但是沒有說啓示之前先示相。在這示相當中,佛就把他的手伸開,完了再拳回來,讓阿難看。阿難對佛所開示的還在猶豫,猶豫就是還沒有明白的意思。佛就又對他啓示說,在我初成道的時候所講的華嚴經和現在的這個經是不一樣的,華嚴經是成道之後講的,講華嚴經那是爲度那些大菩薩,所以在佛初成道時,說華嚴經之後。因爲佛在初出家的時候,有五個比丘跟他共同修行。修行時,這五個人看到佛受牧女乳供以後,認爲佛不修道了,就離開佛了。這五比丘就是佛初成道後,就在鹿野苑給這五比丘說法。當時還有其它的四衆弟子。這是從本開迹,因爲華嚴經佛顯示的是本門,這些衆生是沒法理解的。佛在梵網經上說,我于此世界來往,到人間示現涅槃,已經八千往返了。在法華經上講,佛到這個世界成佛以來,已經無量劫了,時間是很長的。現在不是要佛自己修行的…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