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P30

  ..续本文上一页相、现相,“一念不觉生三细”,把真的变成虚妄的,开始有妄。但这个妄却很不明显,在真心之内,一念不懂、一念不觉生三细。但是有这个知见之后,去缘外边的境界相,这就粗了,业惑更重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不自觉的假外边境界的缘。不自觉就是迷了,现在佛就在这个问题上回答众生,让众生返本还原。

  佛在这个法会上,令阿难和与会大众都要把那个分别的识心转回来,转到他原来的根性,所以在一开始佛在这一段中极力的显真,让阿难能得到开悟。开悟的意思,就是把你以前的执着舍掉,不要再执着了。让他知道以前都是颠倒妄见,把这个颠倒妄见变成真实的知见,这就是以下的十番显见,这是楞严经最主要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

  见即是心,不是眼。咱们一说看见什么、那么看见了什么呢?眼是不能见的,是心见的。以下有十番显见,显见,见就是心。第一个就是,显见即是心。第二个来辩论的是见不动,见不属于生灭。第三个显见不灭。第四个显见不失,这个见从来就没失掉过。既然没失掉,也没有还了,第五个显见无还。第六个显见不杂,不是杂乱的。第七个显见无碍。第八种显见不分。第九种显见超情,不是以情感的来所能得到的,见不是情。第十个显见离见。

  所以佛在尘事当中,这个见是指着性说的,就是见性。你能见,而见于所见,凡是所见的都是尘,都是外边的境界相,能见见于所见,所见不是能见,佛在这个地方就显佛的真心。这也是从卍字的光明,先以光加持,智者在光的加持之中就开悟了,这是先度因缘成熟那些众生。这在经上没有说,佛在每部经中都是这样放光,用光来教众生。有些大根大器的在佛的光明之中他就全悟得了,知道佛这次放光要说什么。中根、下根的人必须得言说,在光中是不能悟得的。这叫放光先加持,加持完了使众生能够接受。佛这时候就问阿难: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这几句话主要是“汝将谁见”,你用怎么见的?你认为什么是见?阿难答覆当然是眼睛,就是一答覆就是错误的。佛就知道他没有悟,还不能认得真心,所以问他以何为见?这就建大法幢,摧邪显正,幢就是摧邪显正。咱们所说的道眼,这个见就是道眼。真心道眼,说你出家了有没有真心道眼呢?这是个问号,如果没有!那十番显见你就好好学习吧!佛就是要开发你的道眼,就是要让你的见解能够入实。

  佛这里就有三问,问他说:你看见没看见我这个拳头?佛的拳头是光明的,此拳光明,我这个拳头因何有的?怎么样成的拳?你又怎么样看见我这个拳?这里头含着就是这么三个问答。你先答我,我这个拳怎么样有的?怎么样生起的?第二个问,云何成拳?第三个,你怎么看见我的拳,以何为见?虽然问的三个问题,就是一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阿难你参究参究这个见,你的能见是什么?你见我所见这个拳头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参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阿难这个地方开了悟了,直指人心,就见性成佛了。但是阿难不是这个根机,没有开悟。如果当下能够见性成佛,当下就是了,其他的不要再说了,用不着再解释了。在禅宗讲叫看话头,就是这个含义,就是佛这个问话,就是禅宗的看话头;能够在这个含义当中开悟了,那以下的教法就没有了。

  能见见于所见,佛这样问,阿难就答覆了,“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他如实的就他知见来答覆。他说:佛,由你的全身,佛的身是阎浮檀金色,佛的体就像阎浮檀金一样的。

  为什么称为阎浮檀金?因为在金子当中,阎浮檀金是最尊贵的。金子成色里头有很多种,你到金店去买金子,金子是有层次的,有纯金、赤金,就是那个金子的含量,阎浮檀就是最殊胜的金子。因为在须弥山南面有个洲,须弥山南面的洲有很多栴檀树,栴檀树树上所掉下来的水,阎浮檀金这个树它生在香醉山跟雪山之间,有一股清流的水,流着阎浮树林的河流,这里头所出的金子,所以叫阎浮檀金。因为这个栴檀树树汁流下来后又掉入水中,这个树汁掉下的水,把那个沙石就演变成为金,所以叫紫磨真金,就是这种金子。这个不是南赡部洲的。知道这种金子的来源,这种金子的颜色不同的。

  把佛的拳、佛的身都形容得像那阎浮檀金一样的。佛的全身不像我们一般人的身体,所以佛的身体都是像紫磨真金一样的。佛这个拳头是有五个手指头,我现在的眼睛实在看见的是五轮指端,佛你那五个手指头把它蜷屈回来,这叫拳,是拳相,这是我眼睛实实在在所看到的。佛问他汝将谁见?是要阿难悟见者不是眼,是心。可阿难没有悟,我实是眼观,我实实在在的是我眼睛看见的,佛的手屈,就是手掌,握起来就是拳头,屈握才有这种拳相。所以佛问他因何所见?阿难就如实答,我就是这样见到的,屈指成拳。佛跟他说:你说的不对。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我跟你说真实话,我实在的告诉你。“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要是有智慧的人,假全巧方便,打个比方说,不说那件事实,用旁边侧引,有智慧的人就能够假譬喻就开悟了。就是阿难你答覆的、你所说的不对,你现在说你,以前在征心的时候,你认识的是心,现在连心都失掉了,就是眼见,不但没有明白,反倒更迷惑了。你不能认为这是心见,而要认为这是眼见,佛先破除了这个见,眼见是错误的。

  

  这我们大家听到后要如何理解呢?如果是咱们也是这样的见,明明佛把指头拳回来,我们看见他也是握指成拳,佛指这么一握就成了拳,看见是对的。但是却又迷了,不对了,就为破这个见,见指成拳的这个见是不对的。那又如何才是对的呢?佛就告诉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说,没有含糊一点假的。若有智慧的人,对这个事实你还不明了,你就要加个比方了,打个比喻来说,才能得到开悟。

  这段含义就是佛看见阿难还是认眼睛为见,征心的时候认识为心,现在比前头更错了,认眼为见。眼见不即识心,识心见也不是真实的,但是比眼见、比根见还是进了一步,这就是破除的意思。佛跟他说眼有形,你的眼睛是有形相的,很容易破坏,碰到触到一下子或者就误伤了,那就坏了。识心是无形相的,心不容易被破坏,它没有形相。眼有眼根,一旦破坏了,形相就没有了,眼是有形的。告诉他,眼是有形的,不是真实的。眼是有限量的,为什么?你看前不看后,看左不看右。眼睛只能向前看,只能明了前面的事,脑后头事就不知道了,身后的事就更不知道了。心就不同,心里一想,前后左右都能看得到。见的体,心见是全的,眼见是有偏的。

  因为眼睛是有障碍的,还不如心。心没有障碍,隔着千山万水,假使你一作意,五个台都全现前了。眼睛就不行了,眼睛能看到哪一点呢?

  前头破心,识心已经破除了,现在又执著眼,这个眼睛比心差得就更远了。以前认识为心是不对的,应该了达本有的真心,现在认眼睛为见就更不对了。眼中有见性,如来破阿难这个眼见不是的,这是性见。如来善巧方便来跟阿难解说,譬如有眼睛的人有见,无眼睛的人是有见还是没有见?以下佛就以这个来破除阿难,要来辨别没有眼睛了,眼根坏了,还是有见或没见?

  这段经文如来跟他讲清楚了,我现在跟你老老实实的说,就谈你当前眼睛见到的事,不跟你谈玄说妙了,前头征心是谈玄说妙。如果是有智慧的人,我给你加个比方你就明白了,以喻来明了。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同也否?】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我刚才给你举的这个拳,如果没有手,这个拳头还能成立吗?要是没有手就没有拳了。你说你的见,如果你要没有眼睛,你还有见吗?眼识跟眼根比喻我的拳,这两个意思是平等的吧?阿难,拳头有手才成拳,你有眼睛(眼根)才有见。如果眼根没有了,你还有见没有?如果我没了手,我就没有拳头了,这个道理一样吧?是不是一样的?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所成见。例如来手所成拳,事义相类。】

  “阿难言,唯然,世尊”,对,佛你说的就是这样子。要是我没眼睛,“不成我见”,我眼睛都没有了,还能说我看得见吗,当然不成为见了。“以我眼根所成见”,我这个眼根能够成就我的见的道理,例如如来的手成了拳头,这两个意义是一样的。就是佛你说的对,“事义相类”,这一件事、这个道理是通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阿难是因佛所问而答复佛的,佛就告诉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你说你的眼跟我的拳这两个道理是一样的,不对;“是义不然”,这两个道理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何以故?如无手人,这个人手都没有了,拳头还有吗?没有手又怎么能成拳,这是不能成立的。无眼的,没有眼睛的,“非见全无”。我为什么跟你说不一样,你这个比喻不一样,没有手的人,拳头当然没有了;没有眼睛的人,是不是就不能看见了?不对,没有眼睛的人还能看得见。没有眼睛的人能看得见什么?佛就给他比喻,眼睛有两种,一个见明,一个见暗。眼根坏了,不能见明了,你问他有见没有?他还说能见,见着是黑暗。没有拳头的,那就究竟没有了。没有手的人,拳头当然没有了。手之外,没有拳,这是对的。无眼的人,眼根坏了,他见性没坏。拳、手没有性,眼、眼根有性。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学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