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30

  ..續本文上一頁相、現相,“一念不覺生叁細”,把真的變成虛妄的,開始有妄。但這個妄卻很不明顯,在真心之內,一念不懂、一念不覺生叁細。但是有這個知見之後,去緣外邊的境界相,這就粗了,業惑更重了,“境界爲緣長六粗”,就是不自覺的假外邊境界的緣。不自覺就是迷了,現在佛就在這個問題上回答衆生,讓衆生返本還原。

  佛在這個法會上,令阿難和與會大衆都要把那個分別的識心轉回來,轉到他原來的根性,所以在一開始佛在這一段中極力的顯真,讓阿難能得到開悟。開悟的意思,就是把你以前的執著舍掉,不要再執著了。讓他知道以前都是顛倒妄見,把這個顛倒妄見變成真實的知見,這就是以下的十番顯見,這是楞嚴經最主要的七處征心,十番顯見。

  見即是心,不是眼。咱們一說看見什麼、那麼看見了什麼呢?眼是不能見的,是心見的。以下有十番顯見,顯見,見就是心。第一個就是,顯見即是心。第二個來辯論的是見不動,見不屬于生滅。第叁個顯見不滅。第四個顯見不失,這個見從來就沒失掉過。既然沒失掉,也沒有還了,第五個顯見無還。第六個顯見不雜,不是雜亂的。第七個顯見無礙。第八種顯見不分。第九種顯見超情,不是以情感的來所能得到的,見不是情。第十個顯見離見。

  所以佛在塵事當中,這個見是指著性說的,就是見性。你能見,而見于所見,凡是所見的都是塵,都是外邊的境界相,能見見于所見,所見不是能見,佛在這個地方就顯佛的真心。這也是從卍字的光明,先以光加持,智者在光的加持之中就開悟了,這是先度因緣成熟那些衆生。這在經上沒有說,佛在每部經中都是這樣放光,用光來教衆生。有些大根大器的在佛的光明之中他就全悟得了,知道佛這次放光要說什麼。中根、下根的人必須得言說,在光中是不能悟得的。這叫放光先加持,加持完了使衆生能夠接受。佛這時候就問阿難: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這幾句話主要是“汝將誰見”,你用怎麼見的?你認爲什麼是見?阿難答覆當然是眼睛,就是一答覆就是錯誤的。佛就知道他沒有悟,還不能認得真心,所以問他以何爲見?這就建大法幢,摧邪顯正,幢就是摧邪顯正。咱們所說的道眼,這個見就是道眼。真心道眼,說你出家了有沒有真心道眼呢?這是個問號,如果沒有!那十番顯見你就好好學習吧!佛就是要開發你的道眼,就是要讓你的見解能夠入實。

  佛這裏就有叁問,問他說:你看見沒看見我這個拳頭?佛的拳頭是光明的,此拳光明,我這個拳頭因何有的?怎麼樣成的拳?你又怎麼樣看見我這個拳?這裏頭含著就是這麼叁個問答。你先答我,我這個拳怎麼樣有的?怎麼樣生起的?第二個問,雲何成拳?第叁個,你怎麼看見我的拳,以何爲見?雖然問的叁個問題,就是一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阿難你參究參究這個見,你的能見是什麼?你見我所見這個拳頭又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參禅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阿難這個地方開了悟了,直指人心,就見性成佛了。但是阿難不是這個根機,沒有開悟。如果當下能夠見性成佛,當下就是了,其他的不要再說了,用不著再解釋了。在禅宗講叫看話頭,就是這個含義,就是佛這個問話,就是禅宗的看話頭;能夠在這個含義當中開悟了,那以下的教法就沒有了。

  能見見于所見,佛這樣問,阿難就答覆了,“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他如實的就他知見來答覆。他說:佛,由你的全身,佛的身是閻浮檀金色,佛的體就像閻浮檀金一樣的。

  爲什麼稱爲閻浮檀金?因爲在金子當中,閻浮檀金是最尊貴的。金子成色裏頭有很多種,你到金店去買金子,金子是有層次的,有純金、赤金,就是那個金子的含量,閻浮檀就是最殊勝的金子。因爲在須彌山南面有個洲,須彌山南面的洲有很多栴檀樹,栴檀樹樹上所掉下來的水,閻浮檀金這個樹它生在香醉山跟雪山之間,有一股清流的水,流著閻浮樹林的河流,這裏頭所出的金子,所以叫閻浮檀金。因爲這個栴檀樹樹汁流下來後又掉入水中,這個樹汁掉下的水,把那個沙石就演變成爲金,所以叫紫磨真金,就是這種金子。這個不是南贍部洲的。知道這種金子的來源,這種金子的顔色不同的。

  把佛的拳、佛的身都形容得像那閻浮檀金一樣的。佛的全身不像我們一般人的身體,所以佛的身體都是像紫磨真金一樣的。佛這個拳頭是有五個手指頭,我現在的眼睛實在看見的是五輪指端,佛你那五個手指頭把它蜷屈回來,這叫拳,是拳相,這是我眼睛實實在在所看到的。佛問他汝將誰見?是要阿難悟見者不是眼,是心。可阿難沒有悟,我實是眼觀,我實實在在的是我眼睛看見的,佛的手屈,就是手掌,握起來就是拳頭,屈握才有這種拳相。所以佛問他因何所見?阿難就如實答,我就是這樣見到的,屈指成拳。佛跟他說:你說的不對。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我跟你說真實話,我實在的告訴你。“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要是有智慧的人,假全巧方便,打個比方說,不說那件事實,用旁邊側引,有智慧的人就能夠假譬喻就開悟了。就是阿難你答覆的、你所說的不對,你現在說你,以前在征心的時候,你認識的是心,現在連心都失掉了,就是眼見,不但沒有明白,反倒更迷惑了。你不能認爲這是心見,而要認爲這是眼見,佛先破除了這個見,眼見是錯誤的。

  

  這我們大家聽到後要如何理解呢?如果是咱們也是這樣的見,明明佛把指頭拳回來,我們看見他也是握指成拳,佛指這麼一握就成了拳,看見是對的。但是卻又迷了,不對了,就爲破這個見,見指成拳的這個見是不對的。那又如何才是對的呢?佛就告訴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我實實在在告訴你說,沒有含糊一點假的。若有智慧的人,對這個事實你還不明了,你就要加個比方了,打個比喻來說,才能得到開悟。

  這段含義就是佛看見阿難還是認眼睛爲見,征心的時候認識爲心,現在比前頭更錯了,認眼爲見。眼見不即識心,識心見也不是真實的,但是比眼見、比根見還是進了一步,這就是破除的意思。佛跟他說眼有形,你的眼睛是有形相的,很容易破壞,碰到觸到一下子或者就誤傷了,那就壞了。識心是無形相的,心不容易被破壞,它沒有形相。眼有眼根,一旦破壞了,形相就沒有了,眼是有形的。告訴他,眼是有形的,不是真實的。眼是有限量的,爲什麼?你看前不看後,看左不看右。眼睛只能向前看,只能明了前面的事,腦後頭事就不知道了,身後的事就更不知道了。心就不同,心裏一想,前後左右都能看得到。見的體,心見是全的,眼見是有偏的。

  因爲眼睛是有障礙的,還不如心。心沒有障礙,隔著千山萬水,假使你一作意,五個臺都全現前了。眼睛就不行了,眼睛能看到哪一點呢?

  前頭破心,識心已經破除了,現在又執著眼,這個眼睛比心差得就更遠了。以前認識爲心是不對的,應該了達本有的真心,現在認眼睛爲見就更不對了。眼中有見性,如來破阿難這個眼見不是的,這是性見。如來善巧方便來跟阿難解說,譬如有眼睛的人有見,無眼睛的人是有見還是沒有見?以下佛就以這個來破除阿難,要來辨別沒有眼睛了,眼根壞了,還是有見或沒見?

  這段經文如來跟他講清楚了,我現在跟你老老實實的說,就談你當前眼睛見到的事,不跟你談玄說妙了,前頭征心是談玄說妙。如果是有智慧的人,我給你加個比方你就明白了,以喻來明了。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同也否?】

  “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我剛才給你舉的這個拳,如果沒有手,這個拳頭還能成立嗎?要是沒有手就沒有拳了。你說你的見,如果你要沒有眼睛,你還有見嗎?眼識跟眼根比喻我的拳,這兩個意思是平等的吧?阿難,拳頭有手才成拳,你有眼睛(眼根)才有見。如果眼根沒有了,你還有見沒有?如果我沒了手,我就沒有拳頭了,這個道理一樣吧?是不是一樣的?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所成見。例如來手所成拳,事義相類。】

  “阿難言,唯然,世尊”,對,佛你說的就是這樣子。要是我沒眼睛,“不成我見”,我眼睛都沒有了,還能說我看得見嗎,當然不成爲見了。“以我眼根所成見”,我這個眼根能夠成就我的見的道理,例如如來的手成了拳頭,這兩個意義是一樣的。就是佛你說的對,“事義相類”,這一件事、這個道理是通的。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阿難是因佛所問而答複佛的,佛就告訴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你說你的眼跟我的拳這兩個道理是一樣的,不對;“是義不然”,這兩個道理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何以故?如無手人,這個人手都沒有了,拳頭還有嗎?沒有手又怎麼能成拳,這是不能成立的。無眼的,沒有眼睛的,“非見全無”。我爲什麼跟你說不一樣,你這個比喻不一樣,沒有手的人,拳頭當然沒有了;沒有眼睛的人,是不是就不能看見了?不對,沒有眼睛的人還能看得見。沒有眼睛的人能看得見什麼?佛就給他比喻,眼睛有兩種,一個見明,一個見暗。眼根壞了,不能見明了,你問他有見沒有?他還說能見,見著是黑暗。沒有拳頭的,那就究竟沒有了。沒有手的人,拳頭當然沒有了。手之外,沒有拳,這是對的。無眼的人,眼根壞了,他見性沒壞。拳、手沒有性,眼、眼根有性。

  【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