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32

  ..續本文上一頁本門來說的,而是要佛迹門來說的,就是顯現的時候說的。我們大家經常都曉得,佛在雪山行了六年苦行,後來在菩提場,在臘月初八那天,佛是夜睹明星,那才成就正覺的。這都是示現。

  所以佛跟阿難說,我在鹿野苑初成道,給那五比丘還有其他的大衆,四衆弟子。最初開始就是五比丘。這五比丘的因緣是這樣的,佛在初出家的時候,他的父王(淨飯王)感覺到他出家找不到他了,就派了五位大臣去找佛的,這五位比丘都是派去找佛的王宮裏的大臣,他們找到佛後,勸他不要出家。這五個人都是跟佛有親緣關系的人,叁個是他的父族,兩個是他舅舅,都是他的親屬,父族叁人,母族二人。父族的是阿鞞、跋提、拘利,在成道的時候就是馬勝比丘、小賢比丘、摩诃男比丘。阿若多是佛的親舅舅,馬勝比丘等于是他叔叔。馬勝比丘、小賢比丘、摩诃男比丘這叁個是屬于他父親那一輩的,阿若多、十力迦葉是他母族一輩的。這五個人找到他後,就勸他回王宮。釋迦牟尼佛表示說我不成道業,我是不會回本國的。這五個人回去沒法交待了,于是就跟佛一起修行!最初他們是侍奉佛的。後來這五個人都離開佛了,他們五個人單修道去了,當然這也是有因緣了。

  所以一切衆生不能夠成就菩提及阿羅漢,有客塵煩惱所幹擾、所耽誤。讓一切衆生不能夠成佛,乃至于成個阿羅漢都不可能。爲什麼呢?都是客塵煩惱所誤。客塵是形容的,客塵就是煩惱。煩惱就是我們本來的心性所産生的障礙,這個不是心性原有的,既然叫客塵就是外頭來的。因爲迷理,迷了我們自己本性的理體(就是清淨的本體)所産生的,這個不是心性固有的,這是由迷理而引起的,所以像作客一樣。客塵是形容詞,拿它作爲比方。所以我們外頭所染的塵相,它不是我們心性本有的,不是這個家裏頭的人,就像作客一樣。因爲塵土是不淨的,塵裏頭含著很多不淨之物,就像你迷理了而起的這些事,但是這個不是本有的,像作客一樣。因爲煩惱它能把我們本來的心性給迷掉,就像我們一切物質被灰塵染汙了一樣。就是我們原來的心性裏所本具有的佛性,它是潔淨的、沒有塵垢的,但是産生我執、産生法執,就像那微細的微塵纏繞的意思。佛曾經在最初說法的時候,在《阿含經》上給衆生講,爲什麼一切衆生不能夠成道,乃至于成個阿羅漢都不可能,更談不到成佛了。爲什麼?就是爲有煩惱所傷害了、所延誤了,所以不能成佛。究竟成佛,證得菩提,那是究竟果位,你證得阿羅漢是小乘果位,叁界的衆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能超出叁界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斷了生死,斷了見惑跟煩惱惑。爲什麼?爲著客塵染汙。客塵是煩惱,就是我們遇到什麼就執著什麼、一執著就起煩惱。如果你一切解脫了,什麼都不執著了,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我們一天不曉得起好多煩惱的知見,就象是遇到什麼執著似的、遇到什麼執著什麼,形容得不到解脫。客是形容詞,來了作客,來了走了,走了來了,這就叫客。塵就是染汙,就是煩惱。客是形容詞,你如果能夠把煩惱斷了,就把塵斷了,這句話是形容詞。

  佛就對最初五比丘說法的時候,對他們說,對五比丘說,你們當初的時候,怎麼樣成的聖果?什麼因緣,因什麼因緣使你們開悟了?開悟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把煩惱給斷了,這就叫聖果。佛的意思是說,在鹿野苑中,度五比丘的時候,讓他們說他們當初怎麼樣開悟的、怎麼樣明白的?但是這個是小乘法,不是現在我們要說的,我們要說的是大乘的。就是小乘法成到阿羅漢也不容易了,能夠斷煩惱、證菩提那更不容易了,但是這只是初步,可我們現在就連初步這個斷煩惱、證菩提都很不容易做到。在人天來說,成了阿羅漢果,那就是成聖人了;乃至初果的小乘阿羅漢,《阿含經》上說都叫是聖人了。大乘不行,大乘把阿羅漢還稱爲是凡夫,但那是內凡,咱們這些衆生都是外凡。但是出世的聖人悟到菩提,乃至再潛修證得佛果,名爲究竟聖人。

  佛在這個地方爲了啓示阿難他們明白開悟,佛就把憍陳如五比丘招出問他們說,你們當初是怎麼樣悟道的,怎麼樣證得阿羅漢果的,你們現在大衆中表白一下吧!佛叫五比丘來說。佛叫五比丘說,五比丘就發言說了。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這講客塵的意思。佛叫憍陳那說說他們最初修道成佛的時候怎麼樣成的,說說他們成道的過程,成阿羅漢的過程。憍陳那就向佛表白說。我是怎麼樣得開悟的,怎麼樣證得阿羅漢果的。憍陳如自陳得悟,自己向大衆表示說我是怎麼樣開悟的。在其他的經講憍陳如是他的姓,阿若多是他的名,具足了來說是憍陳那阿若多,現在我們只舉他的姓憍陳如。憍陳如翻華言叫火器 ,在過去憍陳如他的祖先信奉婆羅門教,婆羅門的神道就叫事火,恭敬火。我們可以說是外道,就是事火婆羅門,祖先傳下來以此爲姓的。憍陳如他是佛的親舅舅,這是佛的舊事。

  “我今長老”,在《阿含經》上講長老有叁種,一個年紀大了,已入佛道多年了,這是年長的長老。第二種是法長老,精通佛所有的教法,以此教法來化育衆生,這叫法長老,這類就不論年紀了。還有就是作長老,作長老就是隨著世間假名的長老,例如說我們把一個寺廟的住持都稱他爲長老,也不論他的年紀大小,也不論他有道沒道,也不論他弘法不弘法,只要他是寺廟的住持,就這樣稱爲長老,這就叫作長老。最初佛在鹿野苑開始說法,阿若多他們最初就開悟了,那個開悟指的是悟得了世間,完全不是真實的,是苦難的,悟滅修道,這是四聖谛法,知苦、斷集、悟滅、修道,這是苦集滅道的法。因此他成了阿羅漢了,又可以稱爲法性長老。阿若多是他的名字,就是佛在叁轉*輪的時候,最初開始度憍陳如五比丘。佛讓他說說他最初開悟的情況,也就是他是怎麼證得阿羅漢的。憍陳如就向大衆說,也向佛表白: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形容作客的意思。客人你走到半路上,或者走到外邊,或者在這個旅店裏頭(客棧),或者吃頓飯,或者晚上在這住宿。要是光吃飯,打個尖,吃完飯就走了;要是住宿,住宿一晚上,第二天也走了,不是在這長住的。所以這叫客棧,不是主人。主人他是長住這裏的,不會住到別處去了。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

  我這樣想,“如是思惟”。不住的就叫客人,住者就是主人。開店的當然是主人了,不住的是來往過路的人。這叫客塵,塵是形容迷的意思,客形容我們在叁界,這叁界不是我們的家,別把它當成家住。這是客義。憍陳如又打個比喻: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他說這客塵時,又加了一種形容,這些我們都知道它是表法的。塵就是煩惱,是形容煩惱的,形容我們所在的這個世間,它不是我們的家,把它當成作客的,如何才能回到我們的家呢,這是形容的意思。如果大晴天,天氣很好,從門縫或者窗戶縫空隙之中,那你看看這個空塵,灰塵相很多。你在外邊看不見,特別門縫你看到光明那一線,裏頭布滿了灰塵。只解釋一個塵字,形容的是什麼?形容我們這個思想在那種不動的情況下。思想不動的情況就是安靜的,但是它沒有不動的時候,就是不安靜的;不安靜的就像那個灰塵中的微塵一樣,沒有日光時你見不到,必須得有日光,日光還得那空隙的照了,必須天氣很晴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塵相。從細縫當中見到那個塵相,要是沒有日光,塵相就見不到了,這也是形容詞。假使你見到你的思想當中,所存在的妄想,我們一般把它說成是思惟的惑,就叫見思二惑,一個見惑,一個思惑。因爲有這陽光,陽光就是說你少分相應,跟道少分相應,就像那個光入縫隙之間一樣的,從那個門縫穿過時你就看見了,看見微塵了。沒有日光,那個塵相你是見不到的。像咱們都是看不見的,你在門縫裏看,看那個灰塵滿了,極微細的細相。假使這個形容是說你得有智慧,要是沒有智慧,佛所教導的學佛所說的法,假這個來見你的煩惱、見你的惑,這都是形容詞。因爲那個灰塵它是不停的動,它不是靜態的,它是動態。灰塵在什麼地方動?在空裏頭動,沒有空,也就沒有灰塵,灰塵在虛空當中動。空是寂然不動的,微塵是動的。你自己的性體是不動的,是你的思想妄想微塵惑染,它是動的。沒有智慧的人他不了達這個塵相,就是六塵境界相,就是形容你沒有見道的智慧,你看不見思惑,你必須得斷了見惑之後,才能看見思惑。就形容著諸有塵相,那個塵(灰塵)的搖動是它的現相,而它依止的虛空是寂然不動的。這些個都是先假比方,後明于法。說性的,就是你的心性本來是不動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

  我們的思想,假使說思惟的力量能夠定得下來,澄靜了,澄寂了,不動了,那叫空;搖動的就叫塵。不搖動的是個空義,搖動的就是塵義。佛這樣問憍陳如,他就向佛這樣說什麼叫客塵、什麼叫煩惱、什麼叫心性,說動者爲煩惱,不動者爲心性,盡假比喻來顯示。

  【佛言:如是!】

  佛說:你說得對。印可他所說的話。這裏頭這一段就是一個用客,一個用塵,一個用空,一個用誰在動誰在靜來形容著客、塵、主、空。主不動,客動。空清淨的,沒有微塵。塵不是清淨的,是動態,不是靜態。就是你掌握了客、塵、主、空四種含義。

  這裏頭形容著你一切能見的見是不動的,見性是不動的,動的不是性,是能緣的心跟外邊所緣所有境界相,它們搖動不停的。這個是什麼?形容我們看見一切事物,我們的思想就不停的分別,分別就是執著了,好的就要取,壞的就要舍,取舍、貪愛都産生了,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客塵我們也可以把它作爲兩種分別,一個…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