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33

  ..續本文上一頁是別,一個是通。實義上煩惱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還有另一種是所知障。我們上來所講的煩惱惑是因爲見境的,對外邊境界而生起你的塵,使你隨這個境界生的感念、生的感觸,但是你正常的性沒有動。我們隨我們的見去分別,我們的見性沒有動,客塵卻在動。就是說能見的見性是不動的,見性見客塵,見性是不動的,客塵當然是不停的動。客人你到旅店,住一晚上就走了;主人是不動的。拿這個主客來形容我們的思想,客就是動義,不動就是你的心性。

  凡是一說到空就顯它的不動寂靜,就顯我們的性。但是這個是密義,所以答阿難的時候用這個是顯現的,真正的含義就是告訴阿難說,我們這個性體,寂常的那個性體,它是永遠的如是,不隨你的見所轉的,是客塵煩惱,與你的身,和你的境界,和你的識,和你的心。就叫阿難返聞聞自性,返見見自性,就像你的主人(客店的主人),他是不動的,是不隨你客人轉的,你來他接待,你走你就走,他是常住不動的。就形容著我們這個心(心的本體),心性是不動的,動得的是外邊的煩惱六塵。這個就假使你一個身,一個心,身是動的,心(妄心),妄心是識,不是性,它也是動的,但性像虛空一樣,是寂然不動的。這就讓你明白了,心性是永遠澄然不動的,澄靜的,客塵境界永遠是變化的。這是顯示不動的。是在對外邊塵境的時候,隨便它境界怎麼動,你心不動,顯你內心的心性是不動的。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

  在這個時候如來在大衆當中,“屈五輪指”,就是把手張開或者攥上,張開、攥上,你張開了又合攏了,就拿這個做顯的例子來問阿難。“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時而攥拳頭,時而張開了。“謂阿難言”,佛對阿難說,“汝今何見”,你現在看見什麼?“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我看見佛的手一下開了一下合了。佛這是要啓示阿難,你見我這個手的開合作哪些感想。其實就是拿這個來作例子,來問他的。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衆中開合,爲是我手,有開有合?爲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衆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阿難,你見我的手在大衆中開合,是我的手有開有合?還是你的見有開有合?佛的手開合,阿難見著佛的手開合,佛就問他這個問題,是我的手在開合?還是你的見有開合呢?阿難說:世尊,是你的手在衆中開了合了。我是見如來的手自開合,這跟我的見性沒關系,是我的見有開有合,而不是我的見性有開有合,是佛你的手自己在那裏開合。一個外邊佛的手是境界相,阿難的見是他的見性,這個答對了,是佛你的境界開合,我的見沒有開合。那就讓阿難認識他的見性,性是不動的,佛的手比如前頭客塵,主人是不動的。

  【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

  佛又說誰動、誰靜,動者是何?靜者是誰?“阿難言,佛手不住”,你的手不住又開又合,我的見性沒有動也沒有靜,靜尚沒有,誰爲無住?哪裏來個住、來個靜呢。阿難答對了。這就說明了是性不動,而境自開合,外邊境界相有開有合、有生有滅,見性卻沒有。阿難答的是不錯的。佛恐他不是真實的,所以再次征問他究竟是誰在動、誰在靜?知道動靜開合,這個比前頭又深了一層的。開合容易辨別,看他手的開合,動和靜就不那麼容易了,究竟這個是境界相?是動相還是靜相?這是佛又再征啓的意思,看阿難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了。所以阿難答複說我的性也沒有一個靜,哪裏還有動!也沒有個無住。尚無有靜,誰爲無住?靜相既不可得,還談到什麼住不住!因爲對動才說靜,動不可得,無靜可說。能見的性本來就從沒動過,既是不動的,勿須再說靜不靜了。靜既不可得,哪裏還有什麼住與不住呢,一切都不執著。這就更深入一層了,佛也就承認阿難是對的了。

  【佛言:如是。】

  這個阿難是認識得很清楚很清楚的。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這是佛的神力,咱們是沒有這個本事的,佛用神力從手中飛出了一個光,就是從手裏飛出一個光不定來,寶光,光明的意思。飛到阿難的右邊,這個光一閃,就到了阿難的右邊。阿難看見佛飛光,他就回首向右盼,把腦殼轉向右邊來看。這時佛又放一光在他的左邊,阿難又回首左盼。佛左邊放一光,右邊放一光,阿難這腦殼就左邊又一看,右邊又一看。“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你腦袋怎麼了,一會兒搖動左邊去,一會兒搖動右邊去?阿難說不是啦!不是我的腦殼在搖動,是你在放光。“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我才左右觀。“頭自搖動”,因光而頭自己來搖動。這個就比前頭的更深了,動和靜,說的是內身的分動和靜。你的內身就是你的體,你的左右是你的見性,究竟是動態還是靜態呢?向左邊向右邊來回的看。這是動態,所以佛叫阿難在他自己的身中來體驗不動的體。佛在手中出了兩種光,放在阿難的右邊,阿難就向右看,又放一個光在阿難的左邊,阿難就向左看。佛就問他說:你今天是怎麼了,你的頭搖來搖去的?他說:不是我的頭搖來搖去的,是佛你放的光令我搖來搖去。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爲汝頭動?爲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

  佛又問他了,你隨著佛光左右的來動你腦殼,是你的頭動、還是你的見動?阿難怎麼答複呢?“我頭自動”,是頭自己動的。“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跟我見性沒關系,頭自搖動,那我的見也沒有動、也沒有不動,止都沒有,哪裏來動?見是隨動隨靜。阿難以搖動身中親見不動真體,頭自搖動,見自隨動。一般的我們認爲我們的見,我們現在大家都這樣認識,認爲見是眼睛,頭搖左右,眼睛就隨著它向左向右,這不是見性。因爲在佛說上文,阿難已經明白了,見不屬于眼,不是眼見,見是離開眼是獨立的,眼睛是緣,離緣了。頭自搖動,我的頭見佛的光自己搖動,與見無關,跟我見性沒關系。直答的,頭自動,而我見性沒有止又何有動。止尚沒有,何爲搖動?這個答得的是滿分。

  【佛言:如是。】

  這阿難是認識到了。眼中的見性是獨立的,超然獨立的,與外境沒關。佛的光,左光右光,我的頭搖擺左看右看,跟我見性沒關系,這個就顯不動。什麼不動?見性不動,我們看到外邊任何境界相,而我們能見的見性不動。這個見屬于眼,性不動,性體不動。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因爲這個阿難答複的甚合佛意,佛就對大衆說。“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佛普告大衆,意思就是讓大衆都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客塵是假的、是空的。一切衆生要知道諸法動搖不住,客塵如塵,客如塵土一樣。在這個不生取舍,沒有取,也沒有舍。不要了生死,生死自了了。不了生死,生死自了,這就是了生死。如何了生死?知道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如何是客塵煩惱?這煩惱就斷了。不要了生死,生死自然了,這就是見性。咱們每個人的見性是安住不動的,像那個客棧的主人一樣,他是不動的;像虛空一樣,虛空永遠是不動的。如果這樣來修行的話,證涅槃,不證而自證。

  【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同時佛對大衆說:大家都看見了,阿難的頭自己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你的見也沒有開、也沒有舒、也沒有卷,是我的手開合。這是客塵。

  再重複說一遍,佛放光,阿難的頭搖動,這屬于塵。見是不動的,是屬于空。你觀佛的手自己開合,是客塵。阿難的見是主,見沒舒卷,不隨客塵而轉變。咱們如果能夠見著一切事物,心不隨塵轉,即同如來;心被塵轉,那就是凡夫了。所以顯,顯什麼?顯我們的見性不動,性體不動,客塵隨它怎樣變化跟體無關。現在我們不是這樣的,佛就這樣告訴我們的:

  【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所以佛在這裏對阿難說,這就責備他以前的意思,說你爲什麼以動當你的身體,以動當境界相,因此你才念念的生滅,你把你這個見性用到你這個觀念上去了。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因爲過去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把性失掉,失掉了真心,性心失掉了。“認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現在你已經認識到妄了,假使要認妄的話,你又把真遺掉了。現在是認識到妄是妄、真是真,你又回複真性。如果是不當真性,認爲一切妄境所以遺失真性,把你真性失掉了。我們經常說凡夫顛倒,顛倒是什麼意思?就是認妄遺真,把所有境界相當真,其實這是妄,把你的真性失掉了。所以說迷惑了,迷了就是真妄顛倒了,拿妄當真,這叫迷惑。咱們說惑業,這就是迷惑的業。因爲顛倒而執著妄身,因爲妄身而緣念妄境界,緣念妄境界,好的就取,不合你意的就舍,因此貪瞋癡慢都從此叁身。這就叫什麼?我們經常說起惑造業,迷失了寂常真性。迷失了就起惑造業,我們學楞嚴經就要恢複我們以前的妙明真心,把我們失去的那個真心再複原,再把它找回來;不是迷失丟掉。

  就是我們平時在思惟當中,認識我們所有的見、所有的認識全是妄的。爲什麼這樣子說?以妄爲體,認妄爲真。所以說顛倒衆生,就是顛倒了什麼?把假的當成真的,真的迷了,要想恢複…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