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P32

  ..续本文上一页本门来说的,而是要佛迹门来说的,就是显现的时候说的。我们大家经常都晓得,佛在雪山行了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场,在腊月初八那天,佛是夜睹明星,那才成就正觉的。这都是示现。

  所以佛跟阿难说,我在鹿野苑初成道,给那五比丘还有其他的大众,四众弟子。最初开始就是五比丘。这五比丘的因缘是这样的,佛在初出家的时候,他的父王(净饭王)感觉到他出家找不到他了,就派了五位大臣去找佛的,这五位比丘都是派去找佛的王宫里的大臣,他们找到佛后,劝他不要出家。这五个人都是跟佛有亲缘关系的人,三个是他的父族,两个是他舅舅,都是他的亲属,父族三人,母族二人。父族的是阿鞞、跋提、拘利,在成道的时候就是马胜比丘、小贤比丘、摩诃男比丘。阿若多是佛的亲舅舅,马胜比丘等于是他叔叔。马胜比丘、小贤比丘、摩诃男比丘这三个是属于他父亲那一辈的,阿若多、十力迦叶是他母族一辈的。这五个人找到他后,就劝他回王宫。释迦牟尼佛表示说我不成道业,我是不会回本国的。这五个人回去没法交待了,于是就跟佛一起修行!最初他们是侍奉佛的。后来这五个人都离开佛了,他们五个人单修道去了,当然这也是有因缘了。

  所以一切众生不能够成就菩提及阿罗汉,有客尘烦恼所干扰、所耽误。让一切众生不能够成佛,乃至于成个阿罗汉都不可能。为什么呢?都是客尘烦恼所误。客尘是形容的,客尘就是烦恼。烦恼就是我们本来的心性所产生的障碍,这个不是心性原有的,既然叫客尘就是外头来的。因为迷理,迷了我们自己本性的理体(就是清净的本体)所产生的,这个不是心性固有的,这是由迷理而引起的,所以像作客一样。客尘是形容词,拿它作为比方。所以我们外头所染的尘相,它不是我们心性本有的,不是这个家里头的人,就像作客一样。因为尘土是不净的,尘里头含着很多不净之物,就像你迷理了而起的这些事,但是这个不是本有的,像作客一样。因为烦恼它能把我们本来的心性给迷掉,就像我们一切物质被灰尘染污了一样。就是我们原来的心性里所本具有的佛性,它是洁净的、没有尘垢的,但是产生我执、产生法执,就像那微细的微尘缠绕的意思。佛曾经在最初说法的时候,在《阿含经》上给众生讲,为什么一切众生不能够成道,乃至于成个阿罗汉都不可能,更谈不到成佛了。为什么?就是为有烦恼所伤害了、所延误了,所以不能成佛。究竟成佛,证得菩提,那是究竟果位,你证得阿罗汉是小乘果位,三界的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能超出三界成阿罗汉,阿罗汉就断了生死,断了见惑跟烦恼惑。为什么?为着客尘染污。客尘是烦恼,就是我们遇到什么就执着什么、一执着就起烦恼。如果你一切解脱了,什么都不执着了,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我们一天不晓得起好多烦恼的知见,就象是遇到什么执著似的、遇到什么执著什么,形容得不到解脱。客是形容词,来了作客,来了走了,走了来了,这就叫客。尘就是染污,就是烦恼。客是形容词,你如果能够把烦恼断了,就把尘断了,这句话是形容词。

  佛就对最初五比丘说法的时候,对他们说,对五比丘说,你们当初的时候,怎么样成的圣果?什么因缘,因什么因缘使你们开悟了?开悟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把烦恼给断了,这就叫圣果。佛的意思是说,在鹿野苑中,度五比丘的时候,让他们说他们当初怎么样开悟的、怎么样明白的?但是这个是小乘法,不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我们要说的是大乘的。就是小乘法成到阿罗汉也不容易了,能够断烦恼、证菩提那更不容易了,但是这只是初步,可我们现在就连初步这个断烦恼、证菩提都很不容易做到。在人天来说,成了阿罗汉果,那就是成圣人了;乃至初果的小乘阿罗汉,《阿含经》上说都叫是圣人了。大乘不行,大乘把阿罗汉还称为是凡夫,但那是内凡,咱们这些众生都是外凡。但是出世的圣人悟到菩提,乃至再潜修证得佛果,名为究竟圣人。

  佛在这个地方为了启示阿难他们明白开悟,佛就把憍陈如五比丘招出问他们说,你们当初是怎么样悟道的,怎么样证得阿罗汉果的,你们现在大众中表白一下吧!佛叫五比丘来说。佛叫五比丘说,五比丘就发言说了。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这讲客尘的意思。佛叫憍陈那说说他们最初修道成佛的时候怎么样成的,说说他们成道的过程,成阿罗汉的过程。憍陈那就向佛表白说。我是怎么样得开悟的,怎么样证得阿罗汉果的。憍陈如自陈得悟,自己向大众表示说我是怎么样开悟的。在其他的经讲憍陈如是他的姓,阿若多是他的名,具足了来说是憍陈那阿若多,现在我们只举他的姓憍陈如。憍陈如翻华言叫火器 ,在过去憍陈如他的祖先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的神道就叫事火,恭敬火。我们可以说是外道,就是事火婆罗门,祖先传下来以此为姓的。憍陈如他是佛的亲舅舅,这是佛的旧事。

  “我今长老”,在《阿含经》上讲长老有三种,一个年纪大了,已入佛道多年了,这是年长的长老。第二种是法长老,精通佛所有的教法,以此教法来化育众生,这叫法长老,这类就不论年纪了。还有就是作长老,作长老就是随着世间假名的长老,例如说我们把一个寺庙的住持都称他为长老,也不论他的年纪大小,也不论他有道没道,也不论他弘法不弘法,只要他是寺庙的住持,就这样称为长老,这就叫作长老。最初佛在鹿野苑开始说法,阿若多他们最初就开悟了,那个开悟指的是悟得了世间,完全不是真实的,是苦难的,悟灭修道,这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悟灭、修道,这是苦集灭道的法。因此他成了阿罗汉了,又可以称为法性长老。阿若多是他的名字,就是佛在三转*轮的时候,最初开始度憍陈如五比丘。佛让他说说他最初开悟的情况,也就是他是怎么证得阿罗汉的。憍陈如就向大众说,也向佛表白: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形容作客的意思。客人你走到半路上,或者走到外边,或者在这个旅店里头(客栈),或者吃顿饭,或者晚上在这住宿。要是光吃饭,打个尖,吃完饭就走了;要是住宿,住宿一晚上,第二天也走了,不是在这长住的。所以这叫客栈,不是主人。主人他是长住这里的,不会住到别处去了。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我这样想,“如是思惟”。不住的就叫客人,住者就是主人。开店的当然是主人了,不住的是来往过路的人。这叫客尘,尘是形容迷的意思,客形容我们在三界,这三界不是我们的家,别把它当成家住。这是客义。憍陈如又打个比喻: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他说这客尘时,又加了一种形容,这些我们都知道它是表法的。尘就是烦恼,是形容烦恼的,形容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它不是我们的家,把它当成作客的,如何才能回到我们的家呢,这是形容的意思。如果大晴天,天气很好,从门缝或者窗户缝空隙之中,那你看看这个空尘,灰尘相很多。你在外边看不见,特别门缝你看到光明那一线,里头布满了灰尘。只解释一个尘字,形容的是什么?形容我们这个思想在那种不动的情况下。思想不动的情况就是安静的,但是它没有不动的时候,就是不安静的;不安静的就像那个灰尘中的微尘一样,没有日光时你见不到,必须得有日光,日光还得那空隙的照了,必须天气很晴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尘相。从细缝当中见到那个尘相,要是没有日光,尘相就见不到了,这也是形容词。假使你见到你的思想当中,所存在的妄想,我们一般把它说成是思惟的惑,就叫见思二惑,一个见惑,一个思惑。因为有这阳光,阳光就是说你少分相应,跟道少分相应,就像那个光入缝隙之间一样的,从那个门缝穿过时你就看见了,看见微尘了。没有日光,那个尘相你是见不到的。像咱们都是看不见的,你在门缝里看,看那个灰尘满了,极微细的细相。假使这个形容是说你得有智慧,要是没有智慧,佛所教导的学佛所说的法,假这个来见你的烦恼、见你的惑,这都是形容词。因为那个灰尘它是不停的动,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灰尘在什么地方动?在空里头动,没有空,也就没有灰尘,灰尘在虚空当中动。空是寂然不动的,微尘是动的。你自己的性体是不动的,是你的思想妄想微尘惑染,它是动的。没有智慧的人他不了达这个尘相,就是六尘境界相,就是形容你没有见道的智慧,你看不见思惑,你必须得断了见惑之后,才能看见思惑。就形容着诸有尘相,那个尘(灰尘)的摇动是它的现相,而它依止的虚空是寂然不动的。这些个都是先假比方,后明于法。说性的,就是你的心性本来是不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我们的思想,假使说思惟的力量能够定得下来,澄静了,澄寂了,不动了,那叫空;摇动的就叫尘。不摇动的是个空义,摇动的就是尘义。佛这样问憍陈如,他就向佛这样说什么叫客尘、什么叫烦恼、什么叫心性,说动者为烦恼,不动者为心性,尽假比喻来显示。

  【佛言:如是!】

  佛说:你说得对。印可他所说的话。这里头这一段就是一个用客,一个用尘,一个用空,一个用谁在动谁在静来形容着客、尘、主、空。主不动,客动。空清净的,没有微尘。尘不是清净的,是动态,不是静态。就是你掌握了客、尘、主、空四种含义。

  这里头形容着你一切能见的见是不动的,见性是不动的,动的不是性,是能缘的心跟外边所缘所有境界相,它们摇动不停的。这个是什么?形容我们看见一切事物,我们的思想就不停的分别,分别就是执著了,好的就要取,坏的就要舍,取舍、贪爱都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客尘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两种分别,一个…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学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