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36

  ..續本文上一頁佛就顯示你那個能見的見,叁歲見跟你六十二歲見這個恒河,能見的見有變化嗎?因爲年歲長了,時間也不同了,就是能見水的見性有沒變化?就因爲你年齡增長了,這個水就有變化嗎?恒河就有變化嗎?波斯匿王答複說宛然無異,沒有變化,經過五十九年也沒有變化。能見的見是不滅的。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又對他說,你現在很傷感。爲什麼呢?老了。頭發也白了,臉上也起了皺紋了,當然你六十二歲時跟你叁歲時是不一樣的,是相變了,六十二歲當然不是叁歲那時候了。他說你能見恒河這個見呢?你觀此恒河,叁歲看見的跟你六十二歲看見的,有沒有老的、小的分別?波斯匿王說:不也,世尊,沒有變化,一樣的。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能見那個見性的見精,它沒隨你這個年齡的變化而變化,見性不變。這就是顯性,顯能見的見性是不變的。我們在楞嚴經一講性都是圓明之性,在華嚴經講法界之性,就是咱們經常說的“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說你的心跟佛的心,跟一切衆生的心,都是沒有差別的。這是真義。那個心是指性說的,性無差別,佛性、衆生性與你現在眼見的能見見性,就是見精;能見這個見精不皺,也沒有變化。

  【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這一段文是分別變與不變、滅與不滅。滅的是相,不滅的是性;變者是相,不變者是性。你波斯匿王身體衰老了,變了,你知道你的身體一定是要消失的、一定要滅,那你的見爲什麼不變呢?你知道你的這個見,你死後它也不滅嗎?所以你這個見性是沒有生滅的,它不受生滅所轉,那爲什麼你說你的身體死後全滅呢?因爲性是不變的,是沒有生滅的,是指你這個見性它從來就是不生不滅的,那它雲何于中,受汝生死?這是問他的話。這個中間就是說,你以前所信的外道,你引證末伽黎來作證明,末伽黎是外道。未伽黎翻中國話是不見道,不知道道,邪見。你不應當引外道的來作證明,那是邪知邪見。他們說你這個身體死後全滅,無有是處,這是不對的。顯,你還有個不滅的,你光看見生滅的一方面。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衆,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聽佛給他這麼一說,相信佛語,信知這個身後舍生趣生、舍生趣生就是死後的性不失,變化的是相。歡喜踴躍,以前他認爲死後是斷滅的,現在知道了這個不是斷滅的,換個身體而已,相隨時都是可換的。因爲在一切凡夫的外道中,執著于斷見,斷見死後就完了,什麼也沒有了。佛就給他啓示,給波斯匿王啓示後,把斷見、常見這個惑給消失了,聽到死後並不滅,破他的斷見,因此而生起對叁寶的信仰,對自性的信心。舍生趣生,你舍這個肉體,你還有後生相續,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那個中陰身,再趣他生。如果你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再受生了,生到淨佛國土不再受生;除非利他而去化生。因爲波斯匿王他最初並沒有求取真心的這個想法,所以聞到這個不變不滅好像也沒有多大歡喜。爲什麼?波斯匿王本來不求出生死,他不是了生死,雖聞到生死法,他不驚、不詫異;當他悟得斷見這個疑惑了,信解這個道理了,就生歡喜心。

  這段經文就顯見性不失。這個十番佛翻來覆去的顯,顯什麼呢?顯見性不失。因爲在前面的七處征心,恐怕阿難跟大衆在征心中征掉了,七處都不是心,那心在哪裏?沒有心了嗎?所以後頭才有顯見,見性即是心,心見,心並沒有失,心即是性。什麼性?見性,兩個是相生起的,說明見不滅,就是見性不滅,也就是心並不是滅的,所以顯見就不失。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這個見性乃至聞性不是生滅的。“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既然見聞不失,那佛爲什麼要說我們把真性給失掉了。“顛倒行事”,說我們做事都是顛倒的,真性都失掉了,這是如何理解的?請佛再加啓示,洗我塵垢。

  前頭顯見不滅,現在阿難問的是顯見不失,不滅不失就是常,永遠如是,盡未來際,常住才是不滅。因爲佛所指示的,在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雖然顛倒了,並沒有失掉真性,只是顛倒而已。阿難他問的就是前頭所說的客塵,一切客塵就是見聞,不是屬于生滅法。既然像佛現在所說的見性是不屬于生滅,那麼爲什麼說我們把真性都失掉了呢,說我們都是顛倒行事,這又如何解釋?這個我是不明白的,請佛再慈悲的洗去我的塵垢。以前說我們的身對外頭境就跟客塵一樣的,見性不動的,這個是談空義,佛已經印可他的話。現在又解釋不住者名爲客,搖動者就叫塵,叫客塵。說我們遺失真性了,顛倒行事,這跟佛現在所說的好像又變不一樣了。本來沒生滅的,不動的見性從來就沒有變異,現在佛這樣說見聞不屬于生滅,是不變的,從來就不屬于生滅的。阿難卻認爲這個見性是有生滅的,因爲佛你在前頭是這樣說的,那麼既然見性是不生不滅和不動的,那又以何因緣來責備我們遺失了呢?這是阿難反問佛的。

  我們爲煩惱障、所知障所纏縛、所染垢,跟現在佛所說這個,這種含義不失不滅,又如何的能聯系合到一起?其實是他自己從來就沒有遺失過的,所以佛一直都在說迷,迷而並非失掉。現在阿難聽佛這麼一解釋就明白了,明白了他又在懷疑佛以前所說的話。因果,這個是在講因果不昧的意思,發明因,因是從來你的這個心、這個見性就沒有失掉過,只是顛倒了而已。心倒了,心生顛倒而不是。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此雲印手),爲正爲倒?阿難言:世間衆生,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把臂垂下來,手指也垂下來,指示阿難說,汝今見我母陀羅手,母陀羅手又翻印,印手,爲正爲倒?下垂,一般衆生都說這是倒。“世間衆生,以此爲倒”,在世間一般的看法說這就叫倒,顛倒的倒,但是我不知道誰正誰倒。阿難把他責得很清楚,他說一般世人說這就叫倒,但是我還弄不清楚什麼叫正、什麼叫倒。阿難很滑頭,爲了避免佛責備他。他就說一般世人會說這個就叫倒,但是我自己還是不知道哪個是正的、哪個是倒的。這是顯示那個心的正與倒。顯什麼呢?佛與衆生是無差別的。佛所顯這個性是真性、是平等的,佛與衆生都是平等的,不因爲成了佛這個性就增加了,沒有;不因爲我們是凡夫,乃至墮于畜生就減少了,沒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是這個道理不容易懂,這個膀臂上舉下垂這個容易見。佛出金色臂讓阿難來論它,說你見我的手是正還是倒?阿難他不直接答複佛,他說不是我所知的,一切衆生都以這個爲倒,但我還不知道是正是倒呢。何者爲正,何者爲倒,我還不知道,但是一切世間衆生說你這個就叫倒。定這個手臂的倒相,顛倒相。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即世間人,將何爲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爲正。】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爲倒”,爲倒相,立起來爲倒相,那世間人將何爲正?佛也不說他了,就說你說世間人以此爲倒,那世間人又以何爲正?“阿難言,如來豎臂”,你膀臂舉起來,兜羅綿手上指于空,那就叫正,下垂就叫倒。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佛就把膀臂豎起來,“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這個手臂本來沒有什麼正、什麼倒,阿難隨順世間,如來豎臂的時候就叫正,如來垂臂的時候就叫倒,拿這個來作爲顛倒,這就是立顛倒之名了。所以顛倒之意,下垂之手,上豎之尾,首尾互相間,這個互相間有一定的比例嗎?沒有。如果世間人以這個來定,這是迷、是執著。下垂爲倒,上豎爲正,這個算是臂,沒有迷,沒有正,這就叫顛倒。

  你見我這個手一豎一立,上垂的負擔,下垂之尾,你加一倍的看法,離開此臂還有倒嗎?離開這個臂有沒有倒?臂沒有顛倒,這只是形容詞,指世間人這樣的認爲;這種認爲顛倒的看法是不對的。佛這是在表法的。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佛又說,你知道你這個身體與如來的清淨法身,拿你的身體跟佛的身,佛的身叫正遍知,你的身叫顛倒性,就是性顛倒。拿這個跟佛剛才舉那個手臂顛倒的來比喻,向上跟下垂,手臂向上豎就叫正,手臂下垂就叫倒。那你阿難的身體和如來清淨法身的身體,如來的清淨法身是離垢清淨的,你的生身跟佛身哪個倒、哪個正?如來的身叫正遍知身,了知心,了知性,這個心性包圍萬法,這叫正知,叫萬法唯心,這等于手臂向上豎的。“汝等之身”,就是阿難之身,你們執著心在你的身內,法在心外,所以這個錯誤的叫顛倒身。所以你應該知道,佛在經上所講的真心沒有迷也沒有悟,在衆生就叫迷,在佛就叫悟,悟也是此心,迷也是此心,迷和悟是互相依存的。佛悟了就叫正遍知,悟了又得到個什麼?無所得,沒增加一分。迷了就叫性顛倒,性顛倒你也沒失掉,一分也沒失掉。悟時候不多一分,迷時也沒失掉一分。就像佛的手臂,也沒有正,也沒有倒,就是依著這個臂手,正倒所依的。豎起來就是正,垂下來就叫偏、就叫倒。沒有倒,沒有正。心亦如是,沒有倒正之分。

  佛的比喻跟阿難的比喻似乎都很清楚了,但我們是不是理解了?我們對這一段文,佛說的心就是現在我們大家的心,就是阿難…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