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就显示你那个能见的见,三岁见跟你六十二岁见这个恒河,能见的见有变化吗?因为年岁长了,时间也不同了,就是能见水的见性有没变化?就因为你年龄增长了,这个水就有变化吗?恒河就有变化吗?波斯匿王答复说宛然无异,没有变化,经过五十九年也没有变化。能见的见是不灭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又对他说,你现在很伤感。为什么呢?老了。头发也白了,脸上也起了皱纹了,当然你六十二岁时跟你三岁时是不一样的,是相变了,六十二岁当然不是三岁那时候了。他说你能见恒河这个见呢?你观此恒河,三岁看见的跟你六十二岁看见的,有没有老的、小的分别?波斯匿王说:不也,世尊,没有变化,一样的。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能见那个见性的见精,它没随你这个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见性不变。这就是显性,显能见的见性是不变的。我们在楞严经一讲性都是圆明之性,在华严经讲法界之性,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说你的心跟佛的心,跟一切众生的心,都是没有差别的。这是真义。那个心是指性说的,性无差别,佛性、众生性与你现在眼见的能见见性,就是见精;能见这个见精不皱,也没有变化。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这一段文是分别变与不变、灭与不灭。灭的是相,不灭的是性;变者是相,不变者是性。你波斯匿王身体衰老了,变了,你知道你的身体一定是要消失的、一定要灭,那你的见为什么不变呢?你知道你的这个见,你死后它也不灭吗?所以你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它不受生灭所转,那为什么你说你的身体死后全灭呢?因为性是不变的,是没有生灭的,是指你这个见性它从来就是不生不灭的,那它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这是问他的话。这个中间就是说,你以前所信的外道,你引证末伽黎来作证明,末伽黎是外道。未伽黎翻中国话是不见道,不知道道,邪见。你不应当引外道的来作证明,那是邪知邪见。他们说你这个身体死后全灭,无有是处,这是不对的。显,你还有个不灭的,你光看见生灭的一方面。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佛给他这么一说,相信佛语,信知这个身后舍生趣生、舍生趣生就是死后的性不失,变化的是相。欢喜踊跃,以前他认为死后是断灭的,现在知道了这个不是断灭的,换个身体而已,相随时都是可换的。因为在一切凡夫的外道中,执著于断见,断见死后就完了,什么也没有了。佛就给他启示,给波斯匿王启示后,把断见、常见这个惑给消失了,听到死后并不灭,破他的断见,因此而生起对三宝的信仰,对自性的信心。舍生趣生,你舍这个肉体,你还有后生相续,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那个中阴身,再趣他生。如果你生到极乐世界去就不再受生了,生到净佛国土不再受生;除非利他而去化生。因为波斯匿王他最初并没有求取真心的这个想法,所以闻到这个不变不灭好像也没有多大欢喜。为什么?波斯匿王本来不求出生死,他不是了生死,虽闻到生死法,他不惊、不诧异;当他悟得断见这个疑惑了,信解这个道理了,就生欢喜心。
这段经文就显见性不失。这个十番佛翻来覆去的显,显什么呢?显见性不失。因为在前面的七处征心,恐怕阿难跟大众在征心中征掉了,七处都不是心,那心在哪里?没有心了吗?所以后头才有显见,见性即是心,心见,心并没有失,心即是性。什么性?见性,两个是相生起的,说明见不灭,就是见性不灭,也就是心并不是灭的,所以显见就不失。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这个见性乃至闻性不是生灭的。“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既然见闻不失,那佛为什么要说我们把真性给失掉了。“颠倒行事”,说我们做事都是颠倒的,真性都失掉了,这是如何理解的?请佛再加启示,洗我尘垢。
前头显见不灭,现在阿难问的是显见不失,不灭不失就是常,永远如是,尽未来际,常住才是不灭。因为佛所指示的,在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虽然颠倒了,并没有失掉真性,只是颠倒而已。阿难他问的就是前头所说的客尘,一切客尘就是见闻,不是属于生灭法。既然像佛现在所说的见性是不属于生灭,那么为什么说我们把真性都失掉了呢,说我们都是颠倒行事,这又如何解释?这个我是不明白的,请佛再慈悲的洗去我的尘垢。以前说我们的身对外头境就跟客尘一样的,见性不动的,这个是谈空义,佛已经印可他的话。现在又解释不住者名为客,摇动者就叫尘,叫客尘。说我们遗失真性了,颠倒行事,这跟佛现在所说的好像又变不一样了。本来没生灭的,不动的见性从来就没有变异,现在佛这样说见闻不属于生灭,是不变的,从来就不属于生灭的。阿难却认为这个见性是有生灭的,因为佛你在前头是这样说的,那么既然见性是不生不灭和不动的,那又以何因缘来责备我们遗失了呢?这是阿难反问佛的。
我们为烦恼障、所知障所缠缚、所染垢,跟现在佛所说这个,这种含义不失不灭,又如何的能联系合到一起?其实是他自己从来就没有遗失过的,所以佛一直都在说迷,迷而并非失掉。现在阿难听佛这么一解释就明白了,明白了他又在怀疑佛以前所说的话。因果,这个是在讲因果不昧的意思,发明因,因是从来你的这个心、这个见性就没有失掉过,只是颠倒了而已。心倒了,心生颠倒而不是。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把臂垂下来,手指也垂下来,指示阿难说,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母陀罗手又翻印,印手,为正为倒?下垂,一般众生都说这是倒。“世间众生,以此为倒”,在世间一般的看法说这就叫倒,颠倒的倒,但是我不知道谁正谁倒。阿难把他责得很清楚,他说一般世人说这就叫倒,但是我还弄不清楚什么叫正、什么叫倒。阿难很滑头,为了避免佛责备他。他就说一般世人会说这个就叫倒,但是我自己还是不知道哪个是正的、哪个是倒的。这是显示那个心的正与倒。显什么呢?佛与众生是无差别的。佛所显这个性是真性、是平等的,佛与众生都是平等的,不因为成了佛这个性就增加了,没有;不因为我们是凡夫,乃至堕于畜生就减少了,没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是这个道理不容易懂,这个膀臂上举下垂这个容易见。佛出金色臂让阿难来论它,说你见我的手是正还是倒?阿难他不直接答复佛,他说不是我所知的,一切众生都以这个为倒,但我还不知道是正是倒呢。何者为正,何者为倒,我还不知道,但是一切世间众生说你这个就叫倒。定这个手臂的倒相,颠倒相。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为倒相,立起来为倒相,那世间人将何为正?佛也不说他了,就说你说世间人以此为倒,那世间人又以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你膀臂举起来,兜罗绵手上指于空,那就叫正,下垂就叫倒。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佛就把膀臂竖起来,“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这个手臂本来没有什么正、什么倒,阿难随顺世间,如来竖臂的时候就叫正,如来垂臂的时候就叫倒,拿这个来作为颠倒,这就是立颠倒之名了。所以颠倒之意,下垂之手,上竖之尾,首尾互相间,这个互相间有一定的比例吗?没有。如果世间人以这个来定,这是迷、是执著。下垂为倒,上竖为正,这个算是臂,没有迷,没有正,这就叫颠倒。
你见我这个手一竖一立,上垂的负担,下垂之尾,你加一倍的看法,离开此臂还有倒吗?离开这个臂有没有倒?臂没有颠倒,这只是形容词,指世间人这样的认为;这种认为颠倒的看法是不对的。佛这是在表法的。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佛又说,你知道你这个身体与如来的清净法身,拿你的身体跟佛的身,佛的身叫正遍知,你的身叫颠倒性,就是性颠倒。拿这个跟佛刚才举那个手臂颠倒的来比喻,向上跟下垂,手臂向上竖就叫正,手臂下垂就叫倒。那你阿难的身体和如来清净法身的身体,如来的清净法身是离垢清净的,你的生身跟佛身哪个倒、哪个正?如来的身叫正遍知身,了知心,了知性,这个心性包围万法,这叫正知,叫万法唯心,这等于手臂向上竖的。“汝等之身”,就是阿难之身,你们执著心在你的身内,法在心外,所以这个错误的叫颠倒身。所以你应该知道,佛在经上所讲的真心没有迷也没有悟,在众生就叫迷,在佛就叫悟,悟也是此心,迷也是此心,迷和悟是互相依存的。佛悟了就叫正遍知,悟了又得到个什么?无所得,没增加一分。迷了就叫性颠倒,性颠倒你也没失掉,一分也没失掉。悟时候不多一分,迷时也没失掉一分。就像佛的手臂,也没有正,也没有倒,就是依着这个臂手,正倒所依的。竖起来就是正,垂下来就叫偏、就叫倒。没有倒,没有正。心亦如是,没有倒正之分。
佛的比喻跟阿难的比喻似乎都很清楚了,但我们是不是理解了?我们对这一段文,佛说的心就是现在我们大家的心,就是阿难…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