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這學楞嚴經的心,何爲正、何爲倒?好好想一想,我們的心的正和倒。遍計執就是執著的意思,執著的身體,執著外塵的事物,凡有執著都叫倒,無著了(沒有執著)就叫正。這在我們學華嚴經時就說得很清楚,心,盡虛空遍法界,唯此一心,廣大如虛空。說我們這個心有多大呢?虛空有多大,我們的心就有多大。而且心能包括虛空,心包太虛;但是我們用的這個量,量周沙界。心是無量的,但是我們不認得;不但不認得,也不肯承認。
【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爲顛倒?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這個身體(我們的肉體)有正有倒嗎?什麼叫身體的正相,什麼叫身體的倒相?身體本來沒有顛倒,沒有什麼正相、倒相。那麼佛爲什麼要問阿難呢?“汝身佛身”,你好好的入理觀察。谛觀一下,你入理的去深思,你身也好,佛身也好,稱爲顛倒者,名字何處?不管是佛的身跟你阿難的身,有顛倒的相嗎?名字在什麼地方?就是有這個顛倒名字嗎?號爲顛倒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人心可是有顛倒的。例如前文說佛的舉手舉臂,跟放下臂來,舉爲正,放下來爲倒。那麼身體呢?這個臂是佛的一部分,是什麼處來的號顛倒呢?這是佛問阿難的。阿難與諸大衆讓佛問的瞢頭轉向,瞪著眼睛來看佛。“目睛不瞬”,就是眼睛睜著不動意思。“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什麼是身心的顛倒。
這個意思就是佛告訴他,你審谛觀察,你的色身乃至佛的法身,什麼地方叫顛倒?有名字必有形相,何處號爲顛倒?這是讓阿難核實一下,順這個名詞核實一下,谛觀一下你這個身有顛倒之相嗎?什麼是顛倒?阿難及與會的大衆讓佛給問的不知如何答了,瞪著眼睛看佛,就是兩只眼睛直汪汪的看著佛,昏悶不了,這時候看著佛、對著佛眼睛都不眨一下。
所謂的顛倒身只是個名字而已,顛倒的名字雖然在身,但又不是身。是什麼呢?真正的含義是心,顛倒是心而不是身,是心顛倒了。因爲心起了顛倒,那麼你在身上找顛倒之相,那是找不到的,身上沒有什麼顛倒和不顛倒的。你能在你的身體上找到一個顛倒相嗎?不能,是沒有的,只是心裏顛倒了。顛倒這個名字是在心,而不是在身。按義理講是從心,因爲是心起的顛倒;心起顛倒了,在這個身上你要來找這個顛倒相,可你找不到的,因爲相不在心。乃至到它的義理也是在執著,心裏所執著的這些顛倒相,因迷了真性所起的執著,這個才叫顛倒。所以你要想找個顛倒之相是不可得的,是心有迷悟之分而已。這個顛倒相也不是可見的,只能從義理上來求,而不能從相上而得。因爲迷執了,就是迷了,執著了。這才說有個顛倒。迷有什麼狀況嗎?迷有相嗎?迷了也不是個有相的東西,也就是說,迷悟不是有相東西。因爲說心而連帶著說身,說身心不知身心所在,就是說顛倒的所在。說什麼叫正、什麼叫倒?就是說知見的正、知見的倒。知見是從心起的,不能在身上去找個顛倒的相,是沒有這個象征的。佛見阿難與諸大衆,在佛一問之下都懵懵懂懂的,答複不出來,佛就慈悲。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這幾句話,“佛興慈悲”,就是佛發了慈悲心,興就是興起的意思。發了慈悲心,慈能帶給大衆的快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佛起了個拔苦與樂的慈悲心。發起了這個慈悲心,哀愍阿難及與會大衆,不等他們發問了,佛就教誨他們。“發海潮音,遍告同會”,這是佛對這個機不失時的意思,看見阿難與大衆的這個機會,可以說法啓發他們。海潮是比喻,大海的潮水是按時的,海潮是不失時的。不失時就是說十二點發潮、漲潮,到了十二點一定發潮,也沒誰指揮,自然義!佛的音聲就是教化衆生不失時的音聲,像海潮一樣,啓發阿難與大衆。阿難及與會大衆在那翹眝殷盼,盼佛慈悲的給他們說,因爲這個道理還沒法明了、沒法進入。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諸善男子”,佛就對大衆說。我常說色心諸緣,色跟心所緣念的;乃至心所使,因爲心所使的所有的緣法;緣法就是法塵,一切都是唯心所現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佛對阿難及大衆說,我經常跟你們說,說什麼呢?說了義一切諸如來的法。正遍知義就是佛的心印,是大乘了義之教。一切法都唯心所造,離開心就沒有一切法,不論約色法、約心法都是緣,這就是形容性是空的,因緣而有,起的一切諸法。因爲一般的說唯心所造,像我們凡夫(一切凡夫)小乘的人,就跟他講是業所造,造業受報。因爲業,就說業障,你這個業障礙住你的明心,所以就造了很多的業,這是造業。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論約色法、約心法都是依仗緣來生的,色心諸緣!心所使是所緣緣,就是心所法。心所緣的諸所緣法,這些緣法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叫唯心所現。一切法唯心所造,凡夫小乘的人認爲是業造的,因爲有作業,作種種的業才生種種的心,這是對小教來說的。對于權教菩薩那就不是業造了,而是識造,八識的識,識心的識,造業是因爲有心才造的,這個心不是真心,是識。如果是大乘了義,圓教的根機,佛就給他直截了當的說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有這叁種差別。
佛說的色心諸緣都是心所使的,所有緣的諸法是唯心所現的,這是按了義來說的。說色跟心,一切緣,所有的緣份都是唯心所現的。這就是總的說,經常咱們說萬法唯心,所以是唯心所現。這裏頭說色心諸緣,就講諸緣。說色法它只有兩緣,沒有四緣;緣有四緣,色法只有兩緣,沒有後二緣。這是說心法。心所使這句話,“色心諸緣,及心所使”,心所使的就是所緣緣于諸法。人們一般的來說,色法十一心法八,心法就是八識,色聲香味觸,就是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因爲色法總的說起來,它只有所緣緣的諸法,色法它只能有兩個,一個是所緣緣,一個是次第緣。因爲生心的時候,把諸緣總解成是四緣,一個是親因緣,一個是增上緣,一個是等無間緣,加上所緣緣;等無間緣就是我們說的次第緣,加上所緣緣。一切色法是有形有相的,只有親因緣跟增上緣。就是親因緣又加增上緣。等無間緣(次第緣)跟所緣緣沒有。但是心法,生心的這四緣都具足。心生的,能生起心法的,有親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乃至于所緣緣,有這四種。
及心所使,這些話就是心所法。就是我們總說心法有八,心所法有五十一,五十一個心所法。心法有八種,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就是八識心,就是心法有八。唯心所使的心所法,就是唯心所使的那就有五十一法,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我們大家學百法明門論就是說的這個。這五十一個心所法,遍行的有五法,別境的有五法,善法十一,根本煩惱又有六法,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隨煩惱,隨煩惱有二十法,再加四個不定法,加起來總數字叫五十一法。怎麼叫使呢?就是心王驅使的,故名心所使,又名叫心所有法。這個五十一法隨著心王所驅使,叫做心所使。
大家念念,就是色法十一,心法八,隨心所使的因緣法、所緣法,這一共就有五十一法,這五十一法就是我們每天都具足的,沒離開過,我念念這五十一法就好了。遍行,遍行有五法,有觸、作意、受、想、思(心裏頭思念的思),這是遍行五法。別境有五法,欲、勝解、念、定、慧,這叫別境五法。還有心所法,善心所的,善心所法有十一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這是十一法。記得,遍行有五法,別境有五法,善心所有十一法,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再加個惡見,這一個有六法。隨煩惱一共有二十,就唯煩惱所使,隨順根本煩惱的有六法,而隨煩惱有二十個,加起就二十六,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個根本的煩惱生起的二十個隨煩惱,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二十個。還有不定,睡眠、悔、尋、伺,這叫四不定法。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法四,總加起來五十一個,這叫心所有法,是唯心所使的。
佛對阿難說,諸善男子,我常跟你們說,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所有一切法,百法皆是唯心所現。但是這五十一個心所法,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識具足這百法當中所具足的,各個不同。這個本來是在小乘教義詳細分辨你斷煩惱的,咱們這裏就不詳細講了,都是唯心所現的,是佛說的萬法唯心。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佛對阿難說,“汝身汝心”,不論約你的身來說、約你心來說,這個心指阿難的識心說。“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盡管有這麼多,但是你的真心不變,就是性空緣起。咱們經常單講性空緣起,那講解的意義跟這講法不同了。現在說,先是分別,後把總成說。這些都是你的心、你的身,不論約汝身說也好、約汝心說也好,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的物,百法即是心中所現的物。其實百法,咱們經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都唯心所現。身體是個物質,你的心才是真實的,物唯心所用。佛就直接跟阿難說:你現前的身心,你明白嗎?都是妙明的真體,所以稱爲妙明。在你自性的精明的心中沒有妄染,在這惑染上通通是微妙的,但是純一無染,就叫真精,純精真精無染。所有上來所念的百法是隨緣義,隨緣不變。因爲真心隨了妄緣,隨緣而不變,妄緣還歸于心,叫隨緣不變,所以就叫妙。心隨萬法而心不變,所以叫妙心。妙心之中顯現一切諸法,諸法即爲所現,妙心就是能現。佛到這個時間、這個處所直接就給阿難指出來,說你的心、你的身(你的身心)都是妙心中所現的。這是佛在妄中顯真。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