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7

  ..續本文上一頁神足力向西方飛越,飛越無量的佛世界,恒河沙的國土,佛的音聲還在,還如是。他一飛飛到一個佛國,那個佛國國土人身非常巨大。不說人身了,那些菩薩吃飯那個缽,目犍連尊者看著是個城牆,一個缽的邊邊上,他就落到人家缽邊邊上去了。人家在吃飯那些個菩薩衆,一看見缽上一個小蟲子,像個小動物,就想把他給彈掉。那個佛就跟那個菩薩說不要彈,那是東方無量世界釋迦牟尼佛大弟子目犍連。同時那個佛就跟目犍連說,你這個身量現很小,我們這些個弟子看不清,你可以念你本師名號。目犍連尊者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身量等同于那個世界,身量就一下子長大了。那些個菩薩就很奇異,就隨著他來到東方,來參禮釋迦牟尼佛。有這麼一段故事,在那個經上說。就形容著這個隨衆生緣而示現一切身,每個世界都不一樣。

  同時在這個法會當中,這些來的菩薩有好多?無量無量,有恒河沙那麼多菩薩來到這個道場,所有其他世界來的這些菩薩,都以文殊師利菩薩爲上首。文殊師利正是我們本山的山主,我們現在都靠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文殊師利的德號很多,曼殊室利、妙德、妙吉祥,反正很多的德號,贊歎不盡。但是文殊師利菩薩過去世成爲七佛之師,他在印度降生,示現。他降生的時候有很多吉祥瑞相,所以又叫妙首菩薩,以他自得身妙,不論在哪個世界的法會當中都居首位。這我們講華嚴經當然知道了,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根本智,文殊師利菩薩是根本智,在楞嚴經就是擇法智、擇法眼。他過去是龍種尊王如來,現在是北方歡喜摩尼寶積如來,寶積如來就是文殊師利,龍種尊王如來也是文殊師利,將來還要成佛,名曰普現如來,一切都是爲了化度衆生。現在世居是因,他爲一切衆中的上首,因爲此經講阿難的摩登伽女之難的時候,文殊菩薩就持著楞嚴咒去救度他。這部經是以阿難尊者墮入淫室來發起的。阿難是個什麼身分?大家看他現生是佛的堂弟,是佛的侍者,是剛發心出家的。其實他是久已成就了,在空王佛時候,跟釋迦牟尼同時發心。那個劫很長遠了,不是現在沒有學位,不是這樣的情況,連個邪咒都抵禦不了,這是示現的。爲了弘揚這一法,爲了助釋迦牟尼揚化,這是示現的。他是多聞第一,表示你聽得再多,你不能用,沒有用,沒有力量用,力還不能勝邪。“多聞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雖然聞的很多,證的很多,沒有斷見思惑。但是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楞嚴經就是你從聞到要修,修了就能證叁摩地。在本經的時候,阿難示現的是佛的堂弟,因爲沒有修力,雖然在佛的身邊,佛也不能加持,仗佛的力量不行。阿難常說用不著我學,“將謂如來惠我叁昧”,我等著佛給我叁昧。哪有這個事?道得自己修,心得自己發。他示現的凡小,都是助佛揚化。

  這個都是發起序,所以信成就。這個經發起的因緣與其他的經發起的因緣不同,這叫別序。在僧自恣的時候,佛歡喜的日子,大家結夏圓滿了,修行了九十天,大衆僧自恣,在家的二衆要供養齋僧,都很歡喜。在這個時間,人家大家都各個忙,各個應供,佛被波斯匿王請去了,阿難尊者就自己去化緣。大概是波斯匿王請,沒有阿難,所以阿難沒跟去,就在這個時候波斯匿王他的父王死了,爲了紀念他父王來請佛供僧,請佛到他宮廷裏頭去供。他自己親自迎如來的,大概是沒有阿難,阿難沒有隨去。設的飲食非常好,很多妙味。

  「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馐無上妙味,兼複親延諸大菩薩」。現在還是在序分當中。現在說楞嚴經發起的因緣,每個經發起的因緣都是不同的。以前序分每一部經都是這樣子講的,那叫通序,現在此經的發起。與其它經的發起因緣不同。所以這叫別序。特別敘述了此經發起的因緣。就是在七月十五結夏安居圓滿了,大衆僧自恣的日子,一般也說是佛歡喜的日子,在這一天供齋的功德特別大,大家都爭著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來供齋,求福德。所以這一天當時的國王波斯匿王,爲了紀念他的父親,就請佛到他宮廷當中去應供,他自己親自來迎請佛,用極妙好的來供養飲食衣具。不只是請佛,也請諸大菩薩。在這一天除了國王請佛之外,這個城裏頭還有一些長者居士,就是大富長者、有錢的、有勢的、有地位的,他們也想請佛。但知道佛被國王波斯匿王請了,他們就請這些菩薩、請這些衆僧來應供。佛就叫文殊師利菩薩,分領這些菩薩,還有阿羅漢,到齋主家去應供,人家請的,我們都應當去應請。因爲文殊師利菩薩在佛的座下是上首,所以佛就令文殊師利菩薩去安排分配。在這個時間,唯有阿難,這就是發起的因緣了,唯有阿難他已先受別人請了。人家早先就跟他約好,說在自恣日請你來到我們家裏應供,阿難去的地方很遠,到分配時還沒趕回來。因此大衆僧在分配次序時,他就沒有趕上,他一個人還在歸途中,沒有上座,沒有教授師(阿阇黎是教授師),也沒有同伴,就他一個人獨自回來了。在這個地方要多講一點。 阿難的名字說全了叫阿難陀,又翻爲慶喜。因爲減少的關系,把他的「陀」字給略了,就叫阿難。他是佛的叔叔的兒子,也就是佛的堂弟。在大衆受施的時候,唯有自恣日可以受別請,別的因緣把他請去了。本來應當早歸的,因爲路途遠就回來得晚了,沒有道侶跟他同行就他一個人回來。

  在這裏講的上座,我們有四種,大家學律的都知道。年齡長的,就是歲數很長很大的,大家尊敬他,這叫上座師。還有受戒在前,年齡雖然小,但戒臘很久,是戒臘的上座。還有就是有福德、有智慧,這也是福德智慧的上座。這一點在我們大陸還沒有這個表現,在西藏藏傳佛教有這個表現。怎麼叫福德上座?有錢可以買上座的地位,有錢就是有福德。在西藏那時候,你要在一個小村、一個分院,例如我們戒研部、華嚴部,你在戒研部、華嚴部供個齋,供養這些人,那你在這個部裏頭就是福德上座了。如果你能在全普壽寺供養大衆,打齋供衆,再散結緣錢,那你是全院的上座,這個叫福德上座!這一點在我們國內還很少,在印度、緬甸、泰國、日本,福德上座很多的。法性上座,證得無爲理了,大家公認他證得無爲理,公認他成道了,這個叫做法性上座,證得無爲法。

  阿阇黎是軌範師。阿阇黎,像我們出家要受沙彌戒的,專給沙彌受沙彌戒的就稱阿阇黎,這指的是出家衆。還有在我們受戒的時候,有教授阿阇黎,有羯磨阿阇黎,還有依止師,依止的阿阇黎;還有跟你傳授經典的阿阇黎,你經不認得,那個阿阇黎就一句一句教給你,就是授經阿阇黎。這個大家學律的時候都說過了。就是阿難在路上,像這類的上座一個也沒有,就他一個人。

  「其日無供」。就是自恣這一天,國王也請,諸位大臣也請,也就沒有人到寺廟送供養的,也沒有人再去請的了。阿難肚子餓了,就自己去化緣!就是走著挨家挨戶去化緣。「其日無供,實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就是在這個城中。他所走過的道路「次第循乞」,按照次第求討飲食去。這個原因就是沒有人請供養你,沒有人給你送來,那你就到街上去,循著這個街道次第行。因爲這個自恣日,國王請,城中大富長者,這些上座居士,他們都飯僧了,所以沒人再送供到這個寺院裏來,沒有人供齋了,因此阿難只有上街上去化緣去。「是時」,就是快要到吃飯的時候了,所以他執持應器。應器就是缽多羅,梵語缽多羅,此雲應量器,就是咱們拿的那個飯碗。缽跟飯碗有什麼不同?咱們拿飯碗吃飯,一碗不夠還可以去添一碗。缽就不行了,沒地方去添了,拿著缽就讓人家給你添夠,回來才能吃。像咱們過堂的時候,拿著飯碗,你不夠還可以添,巡堂師還可以給你添;拿著缽多羅到街上,你走過了就過去了,這是不同的。現在我們這個國土裏已經沒有這個行法了,也不能到各個街道去行持,就是你乞食也沒有人給你,沒有這個習慣。因爲佛法剛傳到中國來,國家供養。就咱們這個寺廟的名詞,這個寺院的來源,就是國家機關。在漢唐之間,國家在外交部設一個食堂,住宿、招待客房的。那個時候,凡是僧來都設有供各國來賓館住宿的地方,就叫鴻胪寺、大理寺。這些都是國家機關單位,就是咱們每個部的部。佛教傳入中國來,中國國王尊重佛法、尊重僧人,都是國王供養的,國家單位裏供養,叫鴻胪寺,接待各個國家的來賓。以後修寺廟也就叫寺,成了國家單位了。就像咱們現在的寺廟,不是私人財産,全是公家的,所以叫寺。寺裏供養飲食的,就沒有化緣了,沒有托缽乞食了。從佛教傳入中國來,中國的僧人沒有上街上去托缽乞食。同時中國的規矩,如果你到處去要飯,當成討口子的了,感覺這個好像是不恭敬,所以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國家供養的,後來由僧人自己供養。

  阿難乞食所在的地方,是在室羅筏城,他乞食的範圍大多數也是在室羅筏城,他這次次第的跟人家化飲食時,阿難尊者發了個願,他心裏想,我應怎麼樣乞食呢?像佛所教導的那樣,我從最初開始求,乃至到最後的檀越,(檀越就是布施的施主),我不分貧富,不擇好壞,挨家挨戶,不管它好飲食壞飲食,不管這個施主是貴是賤,平等心觀之。這時阿難發大菩提心了,要用平等心,普爲給施主布施之福,不管供養飲食的好壞或是淨不淨,不管他什麼種姓,剎利種姓、旃陀羅種姓。旃陀羅是殺生的,殺豬、殺羊等。剎帝利是王族,是貴族。我都平等的對待。阿難發了大心,發了平等心,不論好壞,不論淨穢,就是一個殺者屠戶家,我也能平等對待。結果是在滿願的時候就遇到難緣了,這也是因緣。

  阿難這個時候想,凡是比丘乞食,在《顯揚聖教論》上講,佛在世的時候,不准到五處去乞求,有五個地點不能到那去化飲食。阿難現在發菩提心、發大心了,就不分地點了。忘記了佛規定的五不准乞,唱令家,唱歌的歌舞廳,就是娛樂的場所,這個地方不要去乞食,惑亂你的禅定。淫女家,就是妓女院,你不能夠去乞…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