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9

  ..續本文上一頁它的體,淫怒癡的性體跟戒定慧的性體是一個,淫怒癡的性體即是戒定慧的性體。摩登伽她的善性跟她的惡性是一個,不是兩個。淫怒癡的性跟戒定慧的性是一個,所以淫女摩登伽她的性體跟阿難的性體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例如說真金,真金就是真金,是你形容它。真金的本身沒有什麼善的真金、惡的真金,沒有這個鑄。一切衆生的本性,本性是一,本性隨緣,隨惡緣成惡性,隨善緣成善性。猶如一個人拿真金鑄一尊佛像,人人都拜,人人都恭敬;拿真金鑄一尊淫女像,人人起淫念心、起貪愛心。假使沒有善友引你,你會做很多的惡事。如果有善友的提攜引誘你,你就不會作壞事了。因此真金沒有善惡,你拿它作一個聖像,人人見到都恭敬,拿金子作佛像,人人都恭敬;做個淫女像,人人起淫心,那就惡了。

  所以我們每個衆生都是具足淫怒癡的,但是把這個淫怒癡變換成戒定慧,就是我們這個性,把這個性,拿真金是比喻性的,你要以這個修戒定慧,真金就愈來愈光明,就走善路,就是這個含義。善惡的因緣,善緣惡緣都是緣而已,本性的裏面,是非善非惡的。文殊菩薩把他們帶回來,佛給他們一說法,摩登伽馬上就證得叁果了,她的淫怒癡可就變成戒定慧了。

  文殊師利菩薩用楞嚴咒把阿難一攝回來,阿難見了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悲泣怨恨自己一直沒有定力、沒有修道;未全道力,就是沒有修成。從這個阿難見佛以下,就是本經的正宗分,不是序分了,摩登伽難一結束,序分就說完了。

  那阿難見到佛了,忏悔,很生悲感,說無始時來,過去的劫很長遠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聽得多,做得少;因爲做的少,道力就沒有。現在應該悔改,好好的修行,因爲行才能得道。過去因爲偏于多聞而沒有定力,不勤修定力。所以聞應該思,思了之後應該修,修了才能有道力。光聞,沒經過思考,沒經過修煉,道力不全,敵不住邪咒。在這講道力就是定力,沒有定,就定不住;如果定得住,邪咒就攝受不了你了。

  「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的方便」。這個時候阿難向佛請求,請佛給他說十方諸佛得成菩提叁摩地的那個定力,最初怎麼下手,是阿難請法,這以下才是說楞嚴定。楞嚴就是大定。但是最初求的時候,請佛說方便,你才能得入。沒有方便善巧,如何能入叁摩地?妙奢摩他、叁摩地是指定說的,定才能成就菩提。但是最初下手的功夫是方便,沒有方便善巧,你怎麼入門?這是叁菩提之道。他請教入定叁菩提之道。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

  從現在念的以下是正解說楞嚴經。咱們前頭所講的叫序分,從「阿難見佛」以下就爲正宗分,最後是流通分。正宗分就是講最主要的修行禅定的目的,這個正宗就是專說楞嚴定的。

  阿難遇了難,經過文殊菩薩救了回來,到了法會當中,見了佛,向佛表說。他說:我很悔恨,從無始來我只是多聞,沒有修定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我現在請求佛給我開示,一切諸佛成道的方法,都是因爲修定而得成的,妙奢摩他、叁摩、禅那,這叁種是表示菩提道的,這叫叁菩提道。菩提是印度梵語,我們中國話就翻覺道,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就是叁菩提道。自覺是自度,覺他是度人,自度和度他都成就了,就叫覺行圓滿。但是過去一切諸佛,他們是怎麼樣成就菩提道的?他們都是依著修定而得成的。他們之所以成就了菩提道,了了生死,究竟成了佛,他們是依著叁要道的,就是妙奢摩他、叁摩、禅那。但是怎麼才能進入妙奢摩他、怎麼才能修成叁摩地、怎麼才能修成禅那呢?他們前面一定有個進入的善巧方便的方法。

  說到菩提,咱們剛才說叁菩提,什麼叫叁菩提?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這叫叁菩提。以叁菩提證叁德,具叁身,法身、報身、化身,就究竟成就了叁菩提。真性菩提全是講理性的,以理爲道,這叫菩提道,理性就是道,這個理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如就是理,這個理就是我們自心本來覺悟的佛性。就是人人皆具足,與佛無二無別,平等的體性。咱們經常說「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心,你現在的心,跟一切衆生,跟一切諸佛,無二無別,就是衆生與佛不二。但是不二有分別,一個是迷了,迷了這個真如自性,一個是修證的悟道了,返歸這個真性,證得了這個最究竟的理。在我們經常說叁身佛,這個是屬法身佛。在叁德說,這叫法身德。

  我們的實智菩提是什麼?就是以真實的智慧爲菩提道。能夠達到真實的智慧了,窮徹你自心本來的根本,就是本源,就叫真如理體,真如理體就是諸佛所證得的、成就的根本智。從這根本智所起的相用,相就是佛的自受用身,叫報身。報身怎麼成就的?以真如智照著真如理,以智慧來照理,能夠窮徹它的本體,理無不徹,這叫理智。咱們經常說你喪失理智了,你沒有理智。這個理智跟我們說喪失理智是不同的。這個又叫實智,就是實智菩提,也叫般若德。一個法身德,一個般若德;咱們講叁德的時候,講本具的理體就是法身德,以這個真實的理智來照你這個本體,這個就叫般若德,就叫般若的智慧。在佛身說叫自受用報身,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報身佛,盧舍那佛;在梵網經上講千丈盧舍那,就是自受用的報身。這叫實智菩提。

  怎麼才能進入實智菩提和達到真性菩提呢?必須得假方便,方便就是善巧,這個方便善巧就叫方便菩提。一般所說的叁菩提: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在楞嚴經上名相很多,它們各有各的作用。方便菩提就是佛的化身,就是釋迦牟尼。這個就是隨機說法,遇到什麼人,應以何法得度者,佛就說什麼法。一般我們說權巧方便,自己已經圓滿了,就要覺他。以咱們所本具的根本智,啓得後來修成的叫後得智,就現自他受用的報身佛。這個報身佛是給地上的菩薩說法的,他這個方便善巧僅對地上的菩薩。衆生各種的根機不同,佛要從報身示現化身;應各種機,現應化身成就度生的事業。例如我們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化身佛,又稱權智佛,權巧方便示現。在佛的自身是無礙的,在度生的時候是無障礙的,又名叫解脫德。

  方便菩提證得是解脫德,實智菩提證得是般若德,真性菩提證得是法身德,叁身、叁智、叁菩提。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叫叁身。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這叫叁菩提。因此法身、報身、化身這是佛的叁身,叁身具足叁德,叁德即是叁菩提。阿難尊者這個時候,他怨恨自己遇著魔難,不能破魔、不能敵魔、不能降魔,光有聞,沒有思,沒有修。聞不能解決問題,但是聞必須得修,修才能證得。但是你想修得證得才行,你要不聞又怎麼能修得證得呢?所以這叁個是不能分離的。

  以下就講阿難請求佛說。因爲他感覺自己沒有定力,遇到事情不能定,不能克服了。妙奢摩他、叁摩地、禅那這是定的總名,這是十方諸佛在因地所修的定名,有這麼叁個次第,叁個名字不同。妙奢摩他、妙叁摩地、妙禅那,這叁個定加上一個妙字就不同了,那就不是一般的了。這叁個都是定的別名,總說起來都叫首楞嚴定。楞嚴經是講定的。但是在首楞嚴定裏頭分叁個次第,首楞嚴定是總名,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是別名。經常我們說奢摩他,就代表了叁定的共名,都叫定。爲什麼要加個首楞嚴?首楞嚴是不共的,奢摩他定是共的。定有深有淺,有大定,有小定,首楞嚴定就不是這樣子了,所以首楞嚴定就專指首楞嚴經說的。

  現在阿難向佛請求,他每個字前頭都加個妙字,妙奢摩他,這個妙字就專指著含義很深的,就是十方諸佛所能成佛的,他們所得的定,所以加個妙,妙專指著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的定。但是怎麼能進入?所以他特別向佛請求最初的方便,就是從哪裏下手,我怎麼才能進入諸佛的禅定?想入楞嚴大定,那你不要把你妄想心當成真實心。就是我們現在所有的這個識不是心,現在我們所用的全都是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這個不是智慧。要用什麼方便把這個識心給破了,認識到識非心,破識顯見,十方顯見,八方顯見,就是顯我們的那個見,就是開佛知見的見。咱們講法華經,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是見,不是心。也不是識。能夠見得自己的根性,這個根性是什麼形相?它遇著任何事物不動搖,沒有恐怖感,泰山崩于前而不驚,不會受什麼驚嚇的,永遠不動搖,它不屬于生滅的,本來大定。楞嚴常在定,就是自然而然的天然的本定,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一般的說,以此經說叫如來藏性,如來藏含如來。藏者是含藏之義,就含藏如來的性體。依著這個所含藏的根本性體來說,根性它是不生不滅的。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必須因因而起助緣,這個就是我們本來的因,以此爲本,以此爲因。因是什麼?就是我們要想修菩提、成菩提因地的心。阿難問如何成就最初方便?你把你識心放下,依照你這個根本的心,稱心而起性,依性而修,這叫因地菩提心,它就來給你作最初方便。方便只是個門,依著這個門而能進入。佛就給他說奢摩他就是最初的方便,這是悟道之門,依這個修去吧!要想得到大定,叁摩定,知道了從初下手,從叁摩地初入手;就能入定了,頓超生死,立證菩提。所以禅宗裏頭提倡這個,說禅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觀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觀你自己的如來藏性。你問如何最初方便?這就是叁摩最初方便。你先要知道超生死之門,入聖賢之地,進入聖賢之地。

  禅那的方便,就是證,在此經說要經曆五十五位。這個咱們在講華嚴經的時候,五十五位一位一位都講過了,更能明白了,此經後頭還要詳細的講。

  所以佛所說的一代時教,利益衆生,所有演的叁藏十二部都叫方便門。不過是把它最初…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