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的体,淫怒痴的性体跟戒定慧的性体是一个,淫怒痴的性体即是戒定慧的性体。摩登伽她的善性跟她的恶性是一个,不是两个。淫怒痴的性跟戒定慧的性是一个,所以淫女摩登伽她的性体跟阿难的性体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例如说真金,真金就是真金,是你形容它。真金的本身没有什么善的真金、恶的真金,没有这个铸。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是一,本性随缘,随恶缘成恶性,随善缘成善性。犹如一个人拿真金铸一尊佛像,人人都拜,人人都恭敬;拿真金铸一尊淫女像,人人起淫念心、起贪爱心。假使没有善友引你,你会做很多的恶事。如果有善友的提携引诱你,你就不会作坏事了。因此真金没有善恶,你拿它作一个圣像,人人见到都恭敬,拿金子作佛像,人人都恭敬;做个淫女像,人人起淫心,那就恶了。
所以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具足淫怒痴的,但是把这个淫怒痴变换成戒定慧,就是我们这个性,把这个性,拿真金是比喻性的,你要以这个修戒定慧,真金就愈来愈光明,就走善路,就是这个含义。善恶的因缘,善缘恶缘都是缘而已,本性的里面,是非善非恶的。文殊菩萨把他们带回来,佛给他们一说法,摩登伽马上就证得三果了,她的淫怒痴可就变成戒定慧了。
文殊师利菩萨用楞严咒把阿难一摄回来,阿难见了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悲泣怨恨自己一直没有定力、没有修道;未全道力,就是没有修成。从这个阿难见佛以下,就是本经的正宗分,不是序分了,摩登伽难一结束,序分就说完了。
那阿难见到佛了,忏悔,很生悲感,说无始时来,过去的劫很长远了,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听得多,做得少;因为做的少,道力就没有。现在应该悔改,好好的修行,因为行才能得道。过去因为偏于多闻而没有定力,不勤修定力。所以闻应该思,思了之后应该修,修了才能有道力。光闻,没经过思考,没经过修炼,道力不全,敌不住邪咒。在这讲道力就是定力,没有定,就定不住;如果定得住,邪咒就摄受不了你了。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的方便」。这个时候阿难向佛请求,请佛给他说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三摩地的那个定力,最初怎么下手,是阿难请法,这以下才是说楞严定。楞严就是大定。但是最初求的时候,请佛说方便,你才能得入。没有方便善巧,如何能入三摩地?妙奢摩他、三摩地是指定说的,定才能成就菩提。但是最初下手的功夫是方便,没有方便善巧,你怎么入门?这是三菩提之道。他请教入定三菩提之道。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从现在念的以下是正解说楞严经。咱们前头所讲的叫序分,从「阿难见佛」以下就为正宗分,最后是流通分。正宗分就是讲最主要的修行禅定的目的,这个正宗就是专说楞严定的。
阿难遇了难,经过文殊菩萨救了回来,到了法会当中,见了佛,向佛表说。他说:我很悔恨,从无始来我只是多闻,没有修定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我现在请求佛给我开示,一切诸佛成道的方法,都是因为修定而得成的,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种是表示菩提道的,这叫三菩提道。菩提是印度梵语,我们中国话就翻觉道,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就是三菩提道。自觉是自度,觉他是度人,自度和度他都成就了,就叫觉行圆满。但是过去一切诸佛,他们是怎么样成就菩提道的?他们都是依着修定而得成的。他们之所以成就了菩提道,了了生死,究竟成了佛,他们是依着三要道的,就是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但是怎么才能进入妙奢摩他、怎么才能修成三摩地、怎么才能修成禅那呢?他们前面一定有个进入的善巧方便的方法。
说到菩提,咱们刚才说三菩提,什么叫三菩提?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这叫三菩提。以三菩提证三德,具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就究竟成就了三菩提。真性菩提全是讲理性的,以理为道,这叫菩提道,理性就是道,这个理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如就是理,这个理就是我们自心本来觉悟的佛性。就是人人皆具足,与佛无二无别,平等的体性。咱们经常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心,你现在的心,跟一切众生,跟一切诸佛,无二无别,就是众生与佛不二。但是不二有分别,一个是迷了,迷了这个真如自性,一个是修证的悟道了,返归这个真性,证得了这个最究竟的理。在我们经常说三身佛,这个是属法身佛。在三德说,这叫法身德。
我们的实智菩提是什么?就是以真实的智慧为菩提道。能够达到真实的智慧了,穷彻你自心本来的根本,就是本源,就叫真如理体,真如理体就是诸佛所证得的、成就的根本智。从这根本智所起的相用,相就是佛的自受用身,叫报身。报身怎么成就的?以真如智照着真如理,以智慧来照理,能够穷彻它的本体,理无不彻,这叫理智。咱们经常说你丧失理智了,你没有理智。这个理智跟我们说丧失理智是不同的。这个又叫实智,就是实智菩提,也叫般若德。一个法身德,一个般若德;咱们讲三德的时候,讲本具的理体就是法身德,以这个真实的理智来照你这个本体,这个就叫般若德,就叫般若的智慧。在佛身说叫自受用报身,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报身佛,卢舍那佛;在梵网经上讲千丈卢舍那,就是自受用的报身。这叫实智菩提。
怎么才能进入实智菩提和达到真性菩提呢?必须得假方便,方便就是善巧,这个方便善巧就叫方便菩提。一般所说的三菩提: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在楞严经上名相很多,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方便菩提就是佛的化身,就是释迦牟尼。这个就是随机说法,遇到什么人,应以何法得度者,佛就说什么法。一般我们说权巧方便,自己已经圆满了,就要觉他。以咱们所本具的根本智,启得后来修成的叫后得智,就现自他受用的报身佛。这个报身佛是给地上的菩萨说法的,他这个方便善巧仅对地上的菩萨。众生各种的根机不同,佛要从报身示现化身;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的事业。例如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化身佛,又称权智佛,权巧方便示现。在佛的自身是无碍的,在度生的时候是无障碍的,又名叫解脱德。
方便菩提证得是解脱德,实智菩提证得是般若德,真性菩提证得是法身德,三身、三智、三菩提。法身、报身、应化身,这叫三身。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这叫三菩提。因此法身、报身、化身这是佛的三身,三身具足三德,三德即是三菩提。阿难尊者这个时候,他怨恨自己遇着魔难,不能破魔、不能敌魔、不能降魔,光有闻,没有思,没有修。闻不能解决问题,但是闻必须得修,修才能证得。但是你想修得证得才行,你要不闻又怎么能修得证得呢?所以这三个是不能分离的。
以下就讲阿难请求佛说。因为他感觉自己没有定力,遇到事情不能定,不能克服了。妙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是定的总名,这是十方诸佛在因地所修的定名,有这么三个次第,三个名字不同。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妙禅那,这三个定加上一个妙字就不同了,那就不是一般的了。这三个都是定的别名,总说起来都叫首楞严定。楞严经是讲定的。但是在首楞严定里头分三个次第,首楞严定是总名,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是别名。经常我们说奢摩他,就代表了三定的共名,都叫定。为什么要加个首楞严?首楞严是不共的,奢摩他定是共的。定有深有浅,有大定,有小定,首楞严定就不是这样子了,所以首楞严定就专指首楞严经说的。
现在阿难向佛请求,他每个字前头都加个妙字,妙奢摩他,这个妙字就专指着含义很深的,就是十方诸佛所能成佛的,他们所得的定,所以加个妙,妙专指着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的定。但是怎么能进入?所以他特别向佛请求最初的方便,就是从哪里下手,我怎么才能进入诸佛的禅定?想入楞严大定,那你不要把你妄想心当成真实心。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个识不是心,现在我们所用的全都是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个识,这个不是智慧。要用什么方便把这个识心给破了,认识到识非心,破识显见,十方显见,八方显见,就是显我们的那个见,就是开佛知见的见。咱们讲法华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是见,不是心。也不是识。能够见得自己的根性,这个根性是什么形相?它遇着任何事物不动摇,没有恐怖感,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不会受什么惊吓的,永远不动摇,它不属于生灭的,本来大定。楞严常在定,就是自然而然的天然的本定,就是我们本来的自性。一般的说,以此经说叫如来藏性,如来藏含如来。藏者是含藏之义,就含藏如来的性体。依着这个所含藏的根本性体来说,根性它是不生不灭的。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必须因因而起助缘,这个就是我们本来的因,以此为本,以此为因。因是什么?就是我们要想修菩提、成菩提因地的心。阿难问如何成就最初方便?你把你识心放下,依照你这个根本的心,称心而起性,依性而修,这叫因地菩提心,它就来给你作最初方便。方便只是个门,依着这个门而能进入。佛就给他说奢摩他就是最初的方便,这是悟道之门,依这个修去吧!要想得到大定,三摩定,知道了从初下手,从三摩地初入手;就能入定了,顿超生死,立证菩提。所以禅宗里头提倡这个,说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观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观你自己的如来藏性。你问如何最初方便?这就是三摩最初方便。你先要知道超生死之门,入圣贤之地,进入圣贤之地。
禅那的方便,就是证,在此经说要经历五十五位。这个咱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五十五位一位一位都讲过了,更能明白了,此经后头还要详细的讲。
所以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利益众生,所有演的三藏十二部都叫方便门。不过是把它最初…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