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P10

  ..续本文上一页所说的详细分析了一下,什么叫最初方便?阿难请求如何能进入,得有方便善巧。每一定都有它最初的方便,例如妙奢摩他,它的方便是什么?把你这个妄识破了,显你的根门,这就是最初的方便。特别注意,六根的根门,眼,眼睛看;见,见非眼。这个见是识心分别,眼有眼识,眼识的分别。这个见在二十五圆通后选见,文殊师利菩萨选的是耳根,耳根圆通,那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耳根圆通。耳根所有的见、闻,闻不是耳。眼睛看见,眼睛不是见,见非眼,眼非见。就是你必须用妙奢摩他、用定力把你这个识破掉,破识显它的根,这就是最初方便。同时你要懂得什么是性、什么是相、什么是识,先把这个分别清楚,这都是最初方便。

  所有的事离不开理。说你这个人不讲道理。什么道理?什么道什么理搞清楚。有一回我跟人家回答的时候,他先问我,他说:佛所说的话无根无据的不讲道理?我说你搞错了,佛所教授的全是理,全是讲道理的。社会上讲的道理不是理,是假的。社会里头讲人,人讲人的道理;畜生讲畜生的道理;你到最高法院讲法理,依法行事,国家制定法理。但是我们众生还有情理,人跟人的感情,这叫情理。法有法理,情有情理。道包括很多了,每一条道都有理,这些合理不合理呢?全是虚妄的,不合理的。

  我们讲妙奢摩他,把你识心破了,显根,这是最初的方便。这个文里讲的非常详细,阿难反复的问佛,佛反复的答复,在文中、文后详细讲。所有的事,诠事都是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理能成事,没有理,事立不起来的。同样要是没有事,理也显不出来。事能显理,理能成事,这叫最初方便。所以妙奢摩他就跟我们讲这种道理,能够使你缘生生缘之因。缘能促成,必须有因;因能生起,仗缘促成。没有生起的因,缘不能立;有生起的因,缘是辅助的,缘是给你成就的。佛跟阿难尊者说生灭一切的根性,都是因为因地的心,这就是最初方便。缘字到后文的时候,各大菩萨说圆通的时候,佛叫文殊选哪个对娑婆世界最有缘、最能得明白开悟?文殊菩萨就选这个耳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他的闻根最殊胜,闻法悟道,这是圆修而证入的。证入什么?妙三摩地。无论你建立道场,利益众生,以楞严咒为你最初的方便。楞严咒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经,都是这部经,妙三摩就是楞严经最根本的,就是楞严咒。

  妙三摩,这就是佛嘱托我们的,什么叫妙三摩?就是不生不灭的,每个众生本来具足的自性,就是我们初发心时因地的心。怎样入门?还是得听。所以文殊师利菩萨选二十五圆通的时候,选的是耳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闻不是向外头闻,反闻闻自性,闻你自己的性,闻你自己的体,这是方便,这是初入门。阿难问入三摩地的方便善巧,能达到妙三摩。这是第二部分的妙三摩。这三个定,妙奢摩他、妙三摩,还有一个妙禅那,这要从戒来说。妙禅那,得从定开始,没有定力不行。定怎么生起的?你得持戒。戒定慧三学,没有戒,你生不起来定。大家学定,身口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因为你有很多不能做,才把你能做的显示出来了。为什么说戒为根本?没戒不能生定,最初方便由戒生定。佛把你在世间的事都给你方便取消了,不能去做了,你就容易生定。等有了戒,有了定力了,你才能生到智慧。定能生慧,戒能生定,所以三学一样也分不开,所谓戒定慧。

  修禅那的时候,最初要从乾慧地起,在我们华严讲就是十信位,最初方便。你先得信,你连信都没有怎么修?所以信为根本。十信位就是乾慧位,乃至于五十五位全是方便。什么方便?证入妙觉智的方便,达到成佛的方便。这就是要入楞严大定的妙禅那。

  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每一个都有最初方便,这前头是总的标题,详细的这部经就讲这些事。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向佛请求入佛的大定,楞严大定,能够成就成佛之法,这是三乘人都希望达到的。因此才说复有恒沙数那么多的菩萨。与会大众,有罗汉,有辟支佛,有天龙八部,还有国王大臣;就是说想希求得到入这种大定的人,不止阿难一个人,他是个请法者,假他这个发起的因缘。十方的大菩萨、阿罗汉都想听一听,都想入楞严定。都想得到这个无上的妙法。就像有病人都想得到个良方把病就治好了。像饮食饥渴的人,想得到饮食,想得到水喝。闻法也如是,就像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大家都退坐一面,静听佛说,承受圣旨。

  在佛要宣扬楞严定的时候,有几部分层次。第一个,先说佛的定,就是总说诸佛修因的时候,证到佛的圆满果位。最开始阿难和大家请求之后,佛就跟他们说,总明诸佛修因契果的道理。其次,就是这个妙奢摩他路,能够令一切众生,与会大众,悟密因,就是知道密因了义,能够开示圆解。圆解,就是这个教义圆满的解悟。说修定的这条道路,能够使你开悟,可以得到密因。密因不是公开的。在华严经中讲密因,就是你悟佛原来的、你自己本具的、跟佛无二无别的体性。法华经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就是密因。所以走这一条奢摩他路,令你悟你的密因,了证你本来就具足的佛性,这个没什么秘密。当你没明白的时候,它是非常秘密。没佛给你开示悟入的时候,可就是密因了。再说三摩地的修法。你想入三摩地、入正定,这三个定你怎么样修?从什么入手?文殊菩萨告诉我们,从耳根入手,一门深入,各个得解。

  禅那,在我们经常讲是顿悟,顿中还有渐次。佛给他说禅那的证位,怎么能够进入?这就是我们华严经的五位。信,必须得先信,没有信是证不了的;信完了,你发菩提心,住,住完了,依着菩提心行菩萨道;行才能证,才能登地入位;完了才能成到妙觉。这是圆定的直趣菩提。所以禅宗讲禅门一炷香,立证菩提,似乎没次第,其实必须得经过次第。华严经讲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没有超越的,超越的有的时间短。阿难一生顿入,那个时候似乎是顿超,其实还是渐入。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的时候,一生成佛。说他一生成佛是顿,可是他一参一参是经过五十三位。因此这个道理懂得之后,禅那证位就依着这个定力能证得的位,这个位子叫圆定位,直趣菩提,就证得佛果了。顿悟是理,明白了,你还得去做,但是你做的时候可就有次第了。这就是我们经常在讲教义的时候所讲的,理虽顿悟,事须渐除。你肚子饿了,到斋堂吃饭,你不能这一碗饭端起来就倒到肚子里头去,不可能吧?你得一口一口吃。你把饭吃了,就饱了,这叫顿入。但是你吃的时候,你必须一口一口吃。你在学法的时候要圆解。我以前跟禅宗的道友们辩论时候,他说我们禅门一炷香,立证菩提,成佛了,他就举历代祖师。我说从到我们中国来的初祖达摩祖师,他是个老禅和子,他没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既然立证菩提,就现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让我们看一看;可是他没有。为什么?那个立证是理,理虽顿入,事须渐除。例如我们学华严经,或者学法华经、学金刚经,不论你学什么法,你明白了;明白是回事,等你能够做得到那又是一回事,不是明白了就能成就的。例如我们肚子饿了,你等到斋堂一开饭,你去了,去了就饱了吗?你不是还得到那儿去慢慢吃吗!道理是一样的。

  阿难向佛请求之后,不止阿难,所有与会的恒沙菩萨、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想闻法。阿难是发起人,大家都坐在那里,退坐默然,等着佛说。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是明请,大众是默然请,都想听,都想请佛说法。因为阿难请佛说定的时候是在大众当中,所有法会大众都在,因此就在这个首楞严法会当中,佛与这一切大众,包括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国王大臣。佛就摩阿难顶,这个是摄受表现,以慈悲心来慈悲摄受阿难,也是摄受一切众生。同时佛认为阿难已经能够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的大道心。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他请佛说定,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了。佛说的是大法,是成佛的法,成佛的楞严大定。佛就告诉他说,不止告诉他,也告诉大众,说有三摩提,有这么一个定,叫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摩提就是三摩地,翻成我们华言就是等持。等的意思就是定跟慧均等,定慧平等;持,任持的意思,以定慧任持你的性体。

  三摩提就是一切定的总名,凡是在佛经所说的定,都叫三摩提。但大佛顶就不同了,只有这个定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前头的定说的是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三个定的别名。但是这个定的总名叫什么?叫首楞严王,不同于一般的定,这个定是定的别名。这是真如实际的正体,从真如而起的定,没有生灭,也不会动摇,这是以诸法的源流之底,是三昧中王,是一切定的王,自在!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从这个定,从这个三昧,能够产生如意王的三昧。就像国王头上的顶珠一样,又像龙王的王珠一样,那个龙王能降雨就是靠这个珠。这是形容词,拿这个做比喻。这个定跟一般的定不同,具足万行。一切修行的行,行菩提道的行。

  妙庄严路,妙庄严路是菩提道路,因为这个路直至成佛。文殊师利给这个咒说了个偈子,说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文殊菩萨就赞叹他说「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就是过去一切诸佛他能成佛的,就是经过这个门,达到了目的地。什么门?根性法门。楞严经的法门总说就叫根性法门,六根都称性而起的,六根即是自性。十方如来一入涅磐门,就是这个门。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你要走这个路,超出一切门。佛就跟阿难说了这个名字。阿难想入佛的真正成佛之门,佛跟他说了,就是…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学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