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說的詳細分析了一下,什麼叫最初方便?阿難請求如何能進入,得有方便善巧。每一定都有它最初的方便,例如妙奢摩他,它的方便是什麼?把你這個妄識破了,顯你的根門,這就是最初的方便。特別注意,六根的根門,眼,眼睛看;見,見非眼。這個見是識心分別,眼有眼識,眼識的分別。這個見在二十五圓通後選見,文殊師利菩薩選的是耳根,耳根圓通,那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耳根圓通。耳根所有的見、聞,聞不是耳。眼睛看見,眼睛不是見,見非眼,眼非見。就是你必須用妙奢摩他、用定力把你這個識破掉,破識顯它的根,這就是最初方便。同時你要懂得什麼是性、什麼是相、什麼是識,先把這個分別清楚,這都是最初方便。
所有的事離不開理。說你這個人不講道理。什麼道理?什麼道什麼理搞清楚。有一回我跟人家回答的時候,他先問我,他說:佛所說的話無根無據的不講道理?我說你搞錯了,佛所教授的全是理,全是講道理的。社會上講的道理不是理,是假的。社會裏頭講人,人講人的道理;畜生講畜生的道理;你到最高法院講法理,依法行事,國家製定法理。但是我們衆生還有情理,人跟人的感情,這叫情理。法有法理,情有情理。道包括很多了,每一條道都有理,這些合理不合理呢?全是虛妄的,不合理的。
我們講妙奢摩他,把你識心破了,顯根,這是最初的方便。這個文裏講的非常詳細,阿難反複的問佛,佛反複的答複,在文中、文後詳細講。所有的事,诠事都是理。爲什麼這樣說?因爲理能成事,沒有理,事立不起來的。同樣要是沒有事,理也顯不出來。事能顯理,理能成事,這叫最初方便。所以妙奢摩他就跟我們講這種道理,能夠使你緣生生緣之因。緣能促成,必須有因;因能生起,仗緣促成。沒有生起的因,緣不能立;有生起的因,緣是輔助的,緣是給你成就的。佛跟阿難尊者說生滅一切的根性,都是因爲因地的心,這就是最初方便。緣字到後文的時候,各大菩薩說圓通的時候,佛叫文殊選哪個對娑婆世界最有緣、最能得明白開悟?文殊菩薩就選這個耳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他的聞根最殊勝,聞法悟道,這是圓修而證入的。證入什麼?妙叁摩地。無論你建立道場,利益衆生,以楞嚴咒爲你最初的方便。楞嚴咒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我們講的經,都是這部經,妙叁摩就是楞嚴經最根本的,就是楞嚴咒。
妙叁摩,這就是佛囑托我們的,什麼叫妙叁摩?就是不生不滅的,每個衆生本來具足的自性,就是我們初發心時因地的心。怎樣入門?還是得聽。所以文殊師利菩薩選二十五圓通的時候,選的是耳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聞不是向外頭聞,反聞聞自性,聞你自己的性,聞你自己的體,這是方便,這是初入門。阿難問入叁摩地的方便善巧,能達到妙叁摩。這是第二部分的妙叁摩。這叁個定,妙奢摩他、妙叁摩,還有一個妙禅那,這要從戒來說。妙禅那,得從定開始,沒有定力不行。定怎麼生起的?你得持戒。戒定慧叁學,沒有戒,你生不起來定。大家學定,身口意,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因爲你有很多不能做,才把你能做的顯示出來了。爲什麼說戒爲根本?沒戒不能生定,最初方便由戒生定。佛把你在世間的事都給你方便取消了,不能去做了,你就容易生定。等有了戒,有了定力了,你才能生到智慧。定能生慧,戒能生定,所以叁學一樣也分不開,所謂戒定慧。
修禅那的時候,最初要從乾慧地起,在我們華嚴講就是十信位,最初方便。你先得信,你連信都沒有怎麼修?所以信爲根本。十信位就是乾慧位,乃至于五十五位全是方便。什麼方便?證入妙覺智的方便,達到成佛的方便。這就是要入楞嚴大定的妙禅那。
妙奢摩他、妙叁摩、妙禅那,每一個都有最初方便,這前頭是總的標題,詳細的這部經就講這些事。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就在這個時候,阿難向佛請求入佛的大定,楞嚴大定,能夠成就成佛之法,這是叁乘人都希望達到的。因此才說複有恒沙數那麼多的菩薩。與會大衆,有羅漢,有辟支佛,有天龍八部,還有國王大臣;就是說想希求得到入這種大定的人,不止阿難一個人,他是個請法者,假他這個發起的因緣。十方的大菩薩、阿羅漢都想聽一聽,都想入楞嚴定。都想得到這個無上的妙法。就像有病人都想得到個良方把病就治好了。像飲食饑渴的人,想得到飲食,想得到水喝。聞法也如是,就像饑者求食,渴者求飲。大家都退坐一面,靜聽佛說,承受聖旨。
在佛要宣揚楞嚴定的時候,有幾部分層次。第一個,先說佛的定,就是總說諸佛修因的時候,證到佛的圓滿果位。最開始阿難和大家請求之後,佛就跟他們說,總明諸佛修因契果的道理。其次,就是這個妙奢摩他路,能夠令一切衆生,與會大衆,悟密因,就是知道密因了義,能夠開示圓解。圓解,就是這個教義圓滿的解悟。說修定的這條道路,能夠使你開悟,可以得到密因。密因不是公開的。在華嚴經中講密因,就是你悟佛原來的、你自己本具的、跟佛無二無別的體性。法華經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密因。所以走這一條奢摩他路,令你悟你的密因,了證你本來就具足的佛性,這個沒什麼秘密。當你沒明白的時候,它是非常秘密。沒佛給你開示悟入的時候,可就是密因了。再說叁摩地的修法。你想入叁摩地、入正定,這叁個定你怎麼樣修?從什麼入手?文殊菩薩告訴我們,從耳根入手,一門深入,各個得解。
禅那,在我們經常講是頓悟,頓中還有漸次。佛給他說禅那的證位,怎麼能夠進入?這就是我們華嚴經的五位。信,必須得先信,沒有信是證不了的;信完了,你發菩提心,住,住完了,依著菩提心行菩薩道;行才能證,才能登地入位;完了才能成到妙覺。這是圓定的直趣菩提。所以禅宗講禅門一炷香,立證菩提,似乎沒次第,其實必須得經過次第。華嚴經講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沒有超越的,超越的有的時間短。阿難一生頓入,那個時候似乎是頓超,其實還是漸入。善財童子在五十叁參的時候,一生成佛。說他一生成佛是頓,可是他一參一參是經過五十叁位。因此這個道理懂得之後,禅那證位就依著這個定力能證得的位,這個位子叫圓定位,直趣菩提,就證得佛果了。頓悟是理,明白了,你還得去做,但是你做的時候可就有次第了。這就是我們經常在講教義的時候所講的,理雖頓悟,事須漸除。你肚子餓了,到齋堂吃飯,你不能這一碗飯端起來就倒到肚子裏頭去,不可能吧?你得一口一口吃。你把飯吃了,就飽了,這叫頓入。但是你吃的時候,你必須一口一口吃。你在學法的時候要圓解。我以前跟禅宗的道友們辯論時候,他說我們禅門一炷香,立證菩提,成佛了,他就舉曆代祖師。我說從到我們中國來的初祖達摩祖師,他是個老禅和子,他沒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既然立證菩提,就現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讓我們看一看;可是他沒有。爲什麼?那個立證是理,理雖頓入,事須漸除。例如我們學華嚴經,或者學法華經、學金剛經,不論你學什麼法,你明白了;明白是回事,等你能夠做得到那又是一回事,不是明白了就能成就的。例如我們肚子餓了,你等到齋堂一開飯,你去了,去了就飽了嗎?你不是還得到那兒去慢慢吃嗎!道理是一樣的。
阿難向佛請求之後,不止阿難,所有與會的恒沙菩薩、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都想聞法。阿難是發起人,大家都坐在那裏,退坐默然,等著佛說。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阿難是明請,大衆是默然請,都想聽,都想請佛說法。因爲阿難請佛說定的時候是在大衆當中,所有法會大衆都在,因此就在這個首楞嚴法會當中,佛與這一切大衆,包括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國王大臣。佛就摩阿難頂,這個是攝受表現,以慈悲心來慈悲攝受阿難,也是攝受一切衆生。同時佛認爲阿難已經能夠回小向大,發無上菩提的大道心。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他請佛說定,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了。佛說的是大法,是成佛的法,成佛的楞嚴大定。佛就告訴他說,不止告訴他,也告訴大衆,說有叁摩提,有這麼一個定,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叁摩提就是叁摩地,翻成我們華言就是等持。等的意思就是定跟慧均等,定慧平等;持,任持的意思,以定慧任持你的性體。
叁摩提就是一切定的總名,凡是在佛經所說的定,都叫叁摩提。但大佛頂就不同了,只有這個定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前頭的定說的是奢摩他、叁摩、禅那,這是叁個定的別名。但是這個定的總名叫什麼?叫首楞嚴王,不同于一般的定,這個定是定的別名。這是真如實際的正體,從真如而起的定,沒有生滅,也不會動搖,這是以諸法的源流之底,是叁昧中王,是一切定的王,自在!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從這個定,從這個叁昧,能夠産生如意王的叁昧。就像國王頭上的頂珠一樣,又像龍王的王珠一樣,那個龍王能降雨就是靠這個珠。這是形容詞,拿這個做比喻。這個定跟一般的定不同,具足萬行。一切修行的行,行菩提道的行。
妙莊嚴路,妙莊嚴路是菩提道路,因爲這個路直至成佛。文殊師利給這個咒說了個偈子,說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文殊菩薩就贊歎他說「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就是過去一切諸佛他能成佛的,就是經過這個門,達到了目的地。什麼門?根性法門。楞嚴經的法門總說就叫根性法門,六根都稱性而起的,六根即是自性。十方如來一入涅磐門,就是這個門。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你要走這個路,超出一切門。佛就跟阿難說了這個名字。阿難想入佛的真正成佛之門,佛跟他說了,就是…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