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一倒一轉,馬上一張煎餅就出來了;瓢瓢如是,不多不少,不大不小,滿那個鐵鏿子。王羲之在這看,唉呀!看神了。他說這個老太婆可厲害了,因爲什麼呢?烙出來往後一甩,一個小缽子跟那餅子一般大,張張如是;眼睛也不看,就那麼一甩,那神了,一瓢一烙一甩。他看了這個功夫可深了,他就贊歎她:老太婆,你真不得了。她說:我這算啥呀!你看那王羲之,王先生寫的字每一個字都一樣,或者寫行,都是行,你看一百個行都一樣。這王羲之一聽,習能生巧,她沒有感覺,她沒感覺我這技術已經到達這個程度,沒有;到達成熟了,自然她去這麼做。
就跟咱們念經一樣的,你閉著眼睛也能念了,反正都是如是我聞,習慣了,習慣成自然。他並沒有感覺這個,這叫無心用道,你修道也用到這個程度了就這樣子,習慣成自然。你問他,他這個時候他有心用嗎?沒用心。咱們好像幹一個事做熟悉了就那麼做了,叫習種性。咱們本具的這個空義,是叫性種性,知道不?我們從習慣的力量達到性本具足的。但是這個中間夾一個熏習力量,咱們講大乘起信論二種熏習,這叫熏習力量;染法熏淨法,淨法都成染;淨法熏習染法,所有染法就漸漸都變成淨。大乘起信論講二種熏習,在我給大家解說起信論的時候,我特別講這二種熏習,這含義是什麼?咱們每天跟著大衆在熏習,我們有很多在家道友到這住著,住住不想走了,完了就出家吧!他熏習,把他熏習的他感覺這個環境太好了,也用不著操心,也用不著去自己做飯,一打板子就吃了。一切生活就是熏習來的,等到熏習一定成佛了,你才知道這些個都沒有用它。
須菩提就是這樣子,佛就告訴他說現在你已經到達阿羅漢果了,你用心的時候不要再執著過去的事了,你放下吧!不要住色生心,不要住聲香味觸生心,乃至不要住法生心,因爲二乘人就法執很嚴重,法執無斷。就是度衆生無生可度的,就是度衆生不見衆生相,你度衆生不見衆生相還有什麼煩惱嗎?菩薩叫遊戲叁昧,度衆生事就是他的遊戲,他不執著的,他也不隨著你悲哀悲哀,也不隨你歡喜歡喜;因爲他隨你歡喜歡喜,他又墮了凡夫境界了。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教我們善用其心,如果我們把那善用其心用到金剛經上就對了。菩薩摩诃薩要生起清淨心來,不要去分別,妄想分別是有害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心。若無住還有心可生嗎?這叫無生無住。
但是你平常用功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不要貪多,單一件事,你感覺你很重的、很煩的、很愛想的,一想到它你就煩惱,你就從它下手,專門就修這一法。何時到你無法無我,這一法修成了,其他的也成了。如貪心重,就專門對治貪心。怎麼對治它?舍,不要聚積物質,任何物質都不要。這不是容易,無量劫來的,但是你下手時候必須得這樣下手。
金剛經所說的是對待二乘人轉小向大的,這些個當機衆他本來是對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他已經基本上斷了,他不會在這上起貪染心的了;只是在塵沙、無明上頭,他還放不下,他對法放不下,他心還有所著;犯戒了,這個事我不能動,佛教導我不能做,他對法還沒放下,還執著。關于這種的二乘,般若經裏頭專門破這個的。所以菩薩要生清淨心?須菩提雖然斷了見思煩惱,他心還沒有達到,法塵沒斷,對于法執還存在的;他住色不生心,住色法他要生心。這個明天再講吧!色跟色法有差別的。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這段意思是如來破二乘人執著諸法的法相。這聲聞人經過二十年的學修都是執著有的,因爲他不知道一切法諸法本來空的空義,他還不能理解,都是依著文字、語言、音聲,但是這個語言、音聲、文字是假立的,是如來的方便善巧。現在聽到金剛經說一切諸相不生、一切諸法不立,對他不能夠進入,佛也一再地解說,解說的意思使他們能夠放下執著,這個都是法執。但是就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這個地步還沒做到,我們必須從執著達到不執著而達到解脫,我們還欠這步功夫呢!這個是破二乘人的,金剛會上都是阿羅漢,當時佛說法的時候,沒有優婆塞、優婆夷,專給比丘衆說的。因爲佛說法是對機說的,專顯現一切諸法本來空寂,所有的語言、文字是假安立的。現在金剛經把這個都破除,住相不,一切相不生,只要明心見性,當下成佛,進入般若義。二乘人,這些阿羅漢最初聽到他是驚怖的,所以須菩提說如來說這甚深法,我從來沒聞見。這些法是專對著善根菩薩說的,現在轉小成大,要把這些個聲聞人讓他把以前一切法相,讓他悟解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喻者,就是過河船,過河的筏子,你現在都過了,過了該丟掉了,還執著它們做什麼呢?講這個道理,讓二乘人悟入。
佛自己說完再重複征釋一下,恐怕還沒有說盡,何以故?何以故就是爲什麼原因我這樣說。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隨緣的,說波羅蜜即非波羅蜜。說的意思這是假名安立,語言假立的,說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但是你從說領悟到了,領悟到了就去行,行證得了,這個才是第一般若波羅蜜。舉叁的,一個是假名,一個是真實,最後是隨緣,就是從真實而隨緣。舉一個例,六度,佛以下舉的是忍辱度。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舉個例來說才能說明問題,爲什麼我這樣說。例如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非就是遣除,佛說的忍辱波羅蜜不是忍辱波羅蜜。什麼原因呢?佛從事上說,就是佛自己身受的,拿事實來說明,這些個聞者才能夠進入。佛就拿自己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被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在這個割截身體的時候,那時候佛的思想是什麼思想呢?是空相,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爲什麼?假使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瞋恨,被傷害者的人那就有瞋恨心。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就形容著沒有我的身體被別人傷害,這就是無我相、無人相;還有一些法相,割截身體還有刀具,能傷者,被傷者,還有工具傷害者;就是沒有四相。
假使要有這些個相,有這個相是什麼情況呢?那就不是這情況了。佛又征啓來說,就是進一步說,什麼緣故說我被傷害時候,割截身體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怎麼能說明這個問題證實我沒有。在肢解時候而傷害我,這麼一刀一刀割截我的時候,假使我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一定起煩惱,生瞋恨心。但是我沒有,沒有生煩惱,沒有瞋恨心,爲什麼?因爲證得了般若智。一切諸法都是無相法,證得無相法,沒有我、人、衆生,乃至于割截身體這個法相,這些四相都沒有。這由于什麼呢?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觀我空,傷害我的人也是空的,沒有能害的,沒有受害的,也沒有這些個法,中間的刀具割截身體這些法相,沒有這些相。因爲要有這些相一定要生瞋恨心,不止生瞋恨心,還有當時痛苦。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證明。我們每個人病苦的時候,或者你自己感覺著很難過的時候,或者生病的時候,當然被人家割截時候不會有的了。假如被人傷害時候,或者腦殼痛,痛得很厲害的時候,你就把你這個觀想觀一觀吧!觀想什麼呢?誰來感覺痛,能感覺痛的痛不痛?這個不是說我成道不成道,當時你能夠轉移目標,轉移目標你痛…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