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時間,只有因緣和合就那個時候,所以佛經上沒有時間的,絕不跟你定時間。爲什麼?因爲時間是不能定的,就是因緣和合了就現了,因緣別離了就沒有了;就是師資和合,有說者,有聽者,有法,就是這個時候。
佛是說法者,這個咱們大家都明白了,佛有叁覺,叁覺圓明。這咱們不講了,大家聽得多了。
舍衛國,就是處所,在中印度。祇樹給孤獨園,佛說法處,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名字大家也聽得很多了,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就是祇樹給孤獨園,就在舍衛國的城外,咱們說郊區,離這幾華裏。這個故事大家聽多了,咱們不再它講了。所以把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合而供養佛這個園。
大比丘,就是佛的常隨衆千二百五十人,常時在佛跟前,我們把比丘略微翻譯一下。比丘是印度話,中國話叫乞討的人,乞討什麼呢?向諸佛乞討法,向一切衆生乞討食,上求佛法,下乞飲食,這叫比丘,這叫乞士。在理上講還翻破惡,破除一切煩惱修成道果。還含著意思叫怖魔,一切魔鬼見到比丘就害怕,避免的,恭敬。但是我們有比丘、比丘尼怕鬼,我聽著好笑,我說:你是幹什麼呀?他說我是幹什麼的,我是個人。我說你這個人鬼怕你呀!不是你怕鬼。怖魔,不但一般的鬼,一切魔都怕。叫乞士、破惡、怖魔叁種含義,所以稱爲比丘。大數有好多?千二百五十人俱,金剛經只舉了十六個代表性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在這一天突然間因緣成熟了。這部經的故事是這樣子的,是須菩提看見佛乞食回來,洗洗腳都坐下來,自己拿草敷座而坐,坐那坐了,故事開始。每天都如是,佛的生活。人人都有生活,佛也出去化緣,化飲食,穿上衣披好了,拿著缽到舍衛城捱家去討飯。討回來了,吃完了,把腳洗一洗,都坐在草地上。不像咱們預備這麼多墊子,這麼舒服,沒有的了。自己拿草坐一坐,敷地而坐。佛是天天如是的,要吃飯,天天如是的。平常因緣沒成熟,這一天因緣成熟了。怎麼樣成熟呢?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他就從他座位起來了,在大衆中從座位起。我們這個衣沒法偏袒右肩,知道嗎?印度披那個衣沒有勾環的,這樣披的,把它一放下來,這叫偏袒右肩,把這肩膀露下。因爲天氣冷,一般的都是這樣圍著的,但是把這個膀子要露出來,咱們本身就露出來了。爲什麼?要做事情,你披個衣不好做事情,把這衣放下;形式,偏袒右肩。把右膝蓋跪著,叫單跪,不是兩個腿都跪著的,右膝著地,一個腿跪著。雙手合掌,希有,世尊。須菩提這時候跟佛已經二十年了,佛說般若部的時候,已經說了阿含、說了方等才說般若部,說金剛經這時候須菩提跟佛已經將近二十年了,佛天天如是,那他今天開了悟了,這叫開了悟了。希有,世尊。因爲須菩提在大衆中是上首弟子,住的久了。像咱們住了十年以上的,在普壽寺住十年、二十年的這叫上首的道友了,上首弟子了。須菩提在千二百五十人當中也是上首弟子了。這個是個問題,二十年佛天天如是,他現在才發現,發現什麼?希有。什麼事希有下文再講,稱贊佛希有。
須菩提生下來家裏頭就有怪異現象,倉庫什麼東西都空了、都沒有了,空了一段時間它又現了,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善現。這是他世間相所表現的,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或者叫善現,表示他多劫他都是修空觀的,空而不空就善現,善現非有就是空生。在佛的弟子當中,千二百五十弟子當中,最高上首弟子,十大弟子當中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他證得空是證得第一的。雖然大阿羅漢都是平等平等,斷了我執,這是斷惑是一樣的,但是功能當中各有不同的。所以在這個大弟子當中,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他悟得空理悟得最深,所以解悟得最早。因爲他要請法,請佛說法,就說金剛經,就說的般若經。請法的儀式就從他的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請佛的儀式;要把衣服整理好,這是請佛的儀式。完了合掌就是要請要求化,合起雙掌來表示尊敬。
沒說話先贊歎佛說:世尊,你真了不起,你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表達了兩句請法的意願。先贊歎,就像咱們要求人家,先捧捧人家,說幾句好聽的話,一樣的。這是理解了,贊歎完了才提問題。假使一切衆生發了菩提心,這個心發完了怎麼樣住不要再退,應雲何住,雲何降伏?說明了須菩提到現在還沒有空,解空第一而不空,一者是他自己心不能善住,還不能降伏他的心,兩個問號,心要住下就降伏住了,心住不了降伏不了。現在須菩提他已經要發菩提心、要想成佛,現在不算成佛,了生死,還沒成佛。二十年到現在才發,證了阿羅漢果自己還嫌不夠了,現在還不行,心還降伏不了,住不了。一者心不能住在菩提果上,二者不能善化衆生,他不能降伏他的心,讓他去化衆生發大悲心,救度衆生大慈大悲心,他感覺著他沒有。他所以要向佛請求的,說佛你真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先贊歎佛。什麼意思?這個每人都有個人體會。
在這二十多年當中,佛乞食、打坐、遊行都是如是,經常如是。今天機緣成熟了,須菩提他的看法不一樣了。他說:佛呀!你真是了不得,你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從哪發生的這個話?佛天天如是給衆生作榜樣,乞食、托缽、化度衆生。乞食不是爲單討口子吃飯,是化度衆生。大家體會,佛去乞食就是度化衆生去了,誰供養佛一缽飯種了善根了,佛就幫你消災了。佛乞食是修法,但是拿這一個修行的法給他弟子作榜樣,給一切衆生作榜樣,這就是善付囑,說你們都要像我這樣做。所以須菩提二十年到現在他來贊歎深有含義的,那就說他現在才開悟,須菩提開悟了。悟得什麼了呢?悟得佛不是去乞食討口,不是光爲了吃飯,是教化衆生去了,是給那些弟子作榜樣,就是善付囑護念這些菩薩,你們永遠應當像我這樣做。這個秘密讓須菩提他發現了,他認爲佛這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才請法,他只是見道。
這個意思就是佛的護心,佛是善護念他的心,佛是降伏了他的心。須菩提就請佛說如果一切衆生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之後,還要怎麼樣深入去做呢?怎麼樣使這個心就住在菩提上不再退墮?降伏他的心,就是精進、利生、不懈怠,常時住在無上正等正覺上,那菩薩怎麼能做得到。所以要想成正覺、要想化度衆生,先把心調好,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同時佛把這個心法(這叫心法),怎麼傳授給下一代,讓一切菩薩怎麼去度衆生。
菩薩具足了說就是菩提薩埵,咱們略了就叫菩薩。菩提薩埵就翻覺有情,覺有情就是讓一切衆生覺悟,讓有情覺悟;覺有情把它翻過來,讓一切衆生覺悟。佛的大覺覺了,無情。這要理解到佛的大覺覺悟了,無情;衆生有情,以無情教育讓一切衆生都達到無情。情是情感,情感是錯誤的。覺了,有情衆生不能放下煩惱、不能放下情感,佛是覺而無情,讓一切衆生都達到覺、都達到無情。衆生有情,不是覺;諸佛有覺,不是情,諸佛利益衆生的時候並不是感情用事。現在咱們因爲沒達到智、沒達到般若是情,達到般若了是智。
這句話總說來,須菩提問佛說:一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樣把他心住到菩提上?降伏,就是他不住在菩提上,我們把這個心降伏住讓它住到菩提上,叫降伏其心。因爲他觀察一切衆生躁動,經常躁動停不下來,心不能住。因爲衆生不能降伏他的心,隨他妄想心而支配他造業,這是根本。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才能把心降伏好?怎麼樣使心能住下來不要躁動?
這就是我們修行最基本的了,不要光講經文,我們每位道友你觀察觀察你的心。舉簡單例子,你從早到晚,你心裏頭想什麼?你心裏住在什麼上頭?最近有一半的同學都回去了,或者辦身分證或者幹啥,你到家裏頭,或者到社會上,接觸你六親眷屬,不能不跟人打交道,或接觸很多人,你觀察檢查檢查,你的心都想些個什麼、都動些個什麼?你有一個小時靜下來一動沒動,心一念都不起,有沒有?一個小時太長了,半個小時有沒有?這個自己可以檢查的。檢查咱們的功力,就是咱們的心不是煩躁、不是擾亂、不是不停,是非常沈靜的。盡管也說話也招待人,但是其心不動,任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相,從來沒動過我的心,就是心沒在六塵境界上,其心不動。大家看見風,看見牆頭草隨風搖擺動搖,咱們就隨著外邊客觀的現實環境,你檢驗你的功夫就從這樣檢驗。不論見著什麼境界相沒有起分別,這個我們做不到,現在沒做到,但是覺對能分別善惡,惡的心裏從不贊歎隨喜,善的有種善念贊歎隨喜我也想要做,這叫揚善隱惡。但是這心還是動,你還有善有惡,但是善能夠漸漸的止心,惡能夠使心更加煩亂。我們念是不停的,念念相續,黑夜睡覺作夢還是念念相續,心從來不停的。說我一夜沒作夢,沒作夢心還是在那念念相續,那叫睡眠狀態。
須菩提問這個問題就是代表了一切衆生,不但是凡夫,包括二乘聖人,那個心不能無住。說無住生心,無住本身就是生的,還有什麼生心?要無住而住、住而生心是這樣的含義,我怎麼能把我的心降伏得住。經文上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心。但是你不住,離開色聲香味觸法你那心還怎麼生?無生處。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已經成了,成什麼了呢?成了無住,須菩提問的含義就是這樣子。因爲一切衆生煩躁不停,從來沒停過,怎麼樣使他心降伏下來,這是進一步了。不是說你生善念、生惡念,你生善念也動心,善惡不起這是不生心了。咱們現在先用心善法,來調伏我們這…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