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平等的,讓一切衆生都能圓滿清淨證入無余涅槃,都能同度生死大海。這段話是敘述的,沒什麼多余警示,只是跟須菩提這樣說。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句含的意思就深了,就是你得這樣住心。你怎麼樣住心?度衆生無衆生相,把這些無量無邊衆生都得度了,都讓他們成佛了,但是度生不見度生相,也沒個生心要度衆生。菩薩發心度生願力深廣,度生不見衆生相,實實在在說沒有一個衆生得滅度的。因爲菩薩不執著相而才說沒有衆生可度,假使說有能度的菩薩,有所度的衆生,有能所,有生死,有涅槃,這就不是菩薩了,不是真正的菩薩了。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讓衆生得滅度,滅度的含義就是把煩惱都滅盡了;煩惱滅盡了,沒有煩惱束縛了,也就沒有生死束縛了;不但生死的束縛,乃至于煩惱的習氣。所以一切的障,就是在你成佛過程當中,有一切障礙你成不了佛,把這些個障礙都把它滅盡了,達到究竟了,那才叫大解脫,真正解脫了。
佛所教導的,菩薩自己不見自相,也不見衆生相,這才是智者。我們凡夫不是這樣子,自己見著自己的身相,也見著自己的用心,因爲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執著諸相,就是執著,執著相,不能達到法性的理,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有這些個知見,不能夠理解到生死涅槃它們是平等平等的,也沒有生死可了,也沒有涅槃可證,這就是佛答的深義了。菩薩滅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實際是沒有一個衆生得滅度者,也沒有衆生爲菩薩所度。這個意思佛說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須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來解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爲什麼我這樣跟你說呢?因爲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無著,離一切相見其性,就是說要離一切相、要見性,這就是總說了。這樣來度衆生的時候,沒有生可度,也不見衆生相,實實在在的沒有衆生可度,也沒有衆生相可見。佛就知道,不但須菩提,很多那些個跟須菩提同樣知見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麼原因我跟你這樣說呢?假設說菩薩度衆生有衆生相,一定有分別,有分別就有愛憎,有愛憎就有取舍,有取舍那就不是菩薩平等度生了,這裏頭含著意思很多。我們幫助一個人、度一個人分別心很多,以致見到這個衆生第一個感覺到印象很好,這叫有緣,有緣千裏來相會;一看見這個衆生就不順眼,心裏就發煩,那就是無緣。這就是因爲著相的關系,這種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薩了,學著度衆生。
佛跟須菩提說不是這個意思,說:須菩提,假使菩薩要有相;有相,有什麼相?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這位菩薩不是菩薩。因爲他有執著,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這四相都是緣起法,緣有的。衆生的本性跟佛性無二無別,這按性說。咱們最初不是跟大家講過性空緣起嗎?在緣起上可就不同了,衆生是衆生相,佛菩薩是佛菩薩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緣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進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證入無余涅槃。佛要想一切衆生都能夠得到無余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叫衆生。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叫諸佛。佛跟衆生的區別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悟了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迷的時候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俱在。佛又進一步跟須菩提解釋,知道須菩提一時不能領略,佛又再進一步說。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複次,須菩提,就是我再跟你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菩薩利益衆生時候就要行六度萬行。行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布施,應無所住就是叁輪體空,沒有能布施者,也沒有受施者,也沒有中間所施予的法,佛也無我、無體,或者說法,于一切法,一切法中單舉這個例子,布施的例子。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菩薩利益衆生時候要行六度萬行,在你利益衆生布施的時候,不見衆生相,也沒有個能施的心,也沒有所施的物體,這叫叁輪體空,叫離開六塵境界相,離開“色、聲、香、味、觸、法”。所謂在布施時候不能住在色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沒有六塵境界相了,離開六塵境界相。行布施如是,行忍辱也如是,乃至我們修行沒有個能修者,也沒有所修的法,也沒有所證得的,沒對象。行布施如是,那你持戒、忍辱、禅定都如是,要不住于相,這是極重的重點。
須菩提問佛應何住心,我心怎麼樣住得住?佛就告訴他了,你要有這些個相,你要執著這些個相,你那心能住得下來嗎?不住相就答覆這叫不住心。那能住得住?我們做一切事能夠不著相,所以一切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們住色就生心色相,住聲就生到聞相,聞聽到的聲相,大音小音都是在相上去分別,沒注意到性。因此佛教導的就說應無所住,知道一切相沒有,這叫不執著了,不執著相了。但是這個不執著不是把相滅了不執著,不去在相上執著不是把相消滅掉,令這個相沒有了這才叫不執著了,不是這樣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只是不住而已,就是你不執著而已。須菩提問佛怎麼樣降伏其心呢?你就這樣降伏,不住就是降伏。就是咱們做一切事,做的時候不要用心去把它分別,做完了也不去回憶想它,學習這樣做,這就是漸漸的降伏。
一般的說我們供養佛,或者財布施財供養,或者法供養,你心裏有分別物質的多少,物質的價值多少,物質尊貴或物質不尊貴,先有這些個分別,這叫住色布施;沒有這些想分別。我們經常修普賢供的時候,不要在相上取,用意念供佛,心裏一作意就供佛了。但是這個不但不住色相,也不住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境界一點都不沾,這樣的布施。布施就是不住于相,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萬行都如是。這就是佛告訴須菩提如何降伏其心?不住就是降伏其心,不住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同時把這個不住意思一定要明了,不是把相滅了,只是你不著就行了,思想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個法包括一切了,這叫降伏的方法。
“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咱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行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五蘊不存在,就是不住的意思。無論做什麼事不著相,不執著意思。這地方沒說五蘊,光說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一定産生六識,沒有識的分別不會成就的,六根、六塵、六識這叫十八界,要以法相的分別名相可多了。哪一個布施一樣,就舉布施一樣,物質的,或者它的輕重,尊貴不尊貴,物質的大小,物質的多少,這都在分別念上去了,愈分別愈複雜,光十八界這滅一切相。因爲舉個六度,舉個布施度,就該攝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般若),都該攝到進入去了。大般若經講這個那經文可長了,一個一個的說,重覆說,咱們這是簡略的、小品的。這叫行什麼布施呢?不著一切境界相,這叫無相布施。咱們在觀相的禮拜、忏悔都是在有相上,或者念經也在著經上,在這一切法都去分別念、都去執著相;要把這個念頭取消,觀想無相,這叫無相布施。布施如是,其他的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般若)都如是。
這樣布施有福德、沒福德呀?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執著,什麼也不念,這福德如何呢?佛又跟須菩提說了,說這個福德比有相的福德大得多。所以論福德來說,佛跟須菩提說菩薩若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無量,不可思量。在我們衆生的思想說,什麼都不執著有什麼福德呀?那福德也不執著;要一執著,一起著就小,無著就大。所以說菩薩若不住相布施,這個布施功德就大了,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一執著,一執著就小了。咱們布施、供養,或者忏悔,讓我們發願都盡虛空遍法界,你不執著才遍得了,你一執著就遍不了了。這個道理怎麼講的?就是法法如性,不管你做哪一件事,都以它體性爲標准的。法法都如是,布施說稱性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是稱法性的布施,這是大智慧。契般若智,契性空理體,空才遍,空自遍一切,性空了無邊無際。供養是種緣起,布施也是種緣起,你要一起念一執著有形有相,它就有局礙了。這個是沒局礙性的,所以說他福德無邊。
這樣行布施,這樣來修行,以金剛經的修行,消業障的修行,你能鍛煉到無相無著,達到了功德無量無邊。一起念,一執著,它就有相了,有相就不是廣大無邊了;若能達到廣大無邊,就是無所住。雲何應住?佛告訴須菩提無住。須菩提問是相住,把這心住。佛告訴他、所教導他的怎麼住?無住,無住而生心。這種答覆不是光答覆一種,兩種。你首先得降伏你的心,不要雜念紛飛的,做一件事想得很多,要供養,還沒供養先想它的功德,或是想果報,我這個供養了,我祈求來生財富。現在我們有很多在家的道友他來請問,經常問佛法,說:怎麼樣能使我公司發財?怎麼樣我能發大財?你對這類的人要給他講金剛經行嗎?告訴他無住,他聽不懂。你方便善巧吧!讓他用心供養,把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它是互相變的,完了再引入到無住。
這段經文總的目的要降伏其心,還懂吧!不要去取分別,不要在相上去起執著。我們學經的時候很容易,等一臨到事實分別心就來了,特別幫助別人的修行。幫助別人的修行,或者對一切四衆弟子,一般的人都想消滅災難、升官發財,這是一般的人。但是我們出家的道友也有想法,不是升官發財了,想做什麼?想消災難,想盡快點成就,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煩惱。這很簡…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