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不等你老了,沒智能沒關系,你把佛菩薩的智能借來看一看。
我們現在是沒有證得,沒證得就借佛菩薩的智能來看人類。你這一班人十個人,你觀吧! 一天當中都在變,不用打開電視,每個人自己都是一套電視,先靜下來看看自己的。從你當小孩,六歲記得了,上小學開始,一步一步都是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都會笑得不得了。你大了,再看小孩做的事,愚蠢極了,你會感覺到好笑。你再看這個整個的世界,再看整個的人生,這就叫“行無上意”。
觀照的功夫,觀到最後了,大夢方醒,到那個時候,你才知道一切法真正是如夢。現在你還是不承認呢! 現在咱們誰會承認咱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做夢
天天看佛經,這是佛說的,你自己並沒當成夢。如果你當成夢了,你證了果了,起碼你的見惑斷了,你見什麼都不會生起煩惱的,不會把自己也摻進去的。
當你看電視看電影很容易把自己擺進去了,你自己是在做夢,還把自己擺進去了!這只是演戲,也不能把它變成事實;可是每位道友現在能把一切事物,都變成如夢如影如幻如響嗎
你還有煩惱嗎
這些世間事跟你有什麼關系
什麼關系都沒有,那只是你真心上所生起的妄影。
妄影不是真實的。你回頭看看曆史,看看滿清末年的時代,蔣介石的時代,看曆史、看小說,走遍全中國,看看每個地方的變化,人事時物全變了,連影子也沒有了,還有影子嗎
連影子都沒有了。咱們現在講叁皇五帝,乃至皇帝私遊,全是假的。你看過二十四史的,你看過綱鑒的,你看一看,是非曲直,什麼是直
什麼是彎曲的
沒有標准的。做人的道理,有標准嗎
怎麼樣做個人
那得看你生在什麼地方,生在什麼處所,生的時候是什麼時間;如果你不把這個定下來,要來論一個人,好與壞,是與非,沒辦法評論的。
因此讓你返觀自性,〈梵行品〉裏說我們怎樣能達到清淨無爲
要生起大悲心大慈心,觀察衆生而不舍離。在娑婆世界觀嗎
在極樂世界觀嗎
佛告訴我們,你要厭離這個世界的生死苦,生到極樂世界。那有沒有舍離衆生
你怎麼來對待這些問題
你一天磕頭、拜忏、持戒,持戒目的是什麼
你得把你的標准先定了,再去學,學完了再去做。
遇著一件事物,每個人看法想法不一樣的。你平常一天都是如是生活,突然間一變化,你的想法就變了。這就是什麼呢
心被境轉,客觀的外境,把你心轉變了,這就是凡夫。你看見任何事物,不隨外境轉;你的觀察力,看問題的看法,讓它被你轉,你不被它轉。我們現在就學這麼一個方法,學什麼方法呢
我們的心不隨現實的客觀環境而轉變,我們要轉變那客觀的現實;把它看成了如幻如夢如影如響,那就轉化它了;轉化它了,就不被它轉了。
那你可以得到什麼好處呢
任何時候你都是高高興興的,愉愉快快的,它被你轉了。你說這是假的,罵你,假的;打你幾下子,你說這個五蘊是和合的,不是我,你沒打我。痛了,打痛了,平常的拿拳頭打還可以,拿刀砍你一刀還得到醫院去治,它痛啊!你要是能把它看成是假的,真的是觀想成熟了,它就不痛了。它本來就是假的,假的還痛嗎
爲什麼痛啊
當真的。這就是觀,修行觀力的觀。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你所觀的跟你所做的,兩者和合了,就是相應了。知道印度瑜伽大法吧!印度瑜伽大法,是婆羅門教的。佛在世時也講瑜伽,瑜伽是什麼意思
就是相應,你的觀跟你心裏所想的,跟你所做的,兩個合而爲一了,就是相應了。相應什麼呢
一切法都如是!
于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沒有第二個解釋,就是假的,如夢幻泡影。作如是觀,這樣一觀,觀的心行合一了,境界現前了。
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怎麼樣現前的呢
一發菩提心就成了佛了。
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這個身不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的,那是什麼成的呢
智能成的。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智能身。一切法都是心生的,一切法即心的自相,心生則種種法生;要是不想了,心滅了,種種法滅,什麼都沒有。
在文字上、語言上說的非常簡單,可是做起來就難了,都是自心領悟,不由他悟。這文字是佛的教導?叁寶的加持
那是幫助你自己去領悟。一切法從你心裏生的,一切還歸于心,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呢
種種法滅。說在夢中,或者在迷的時候,明明有六趣;要是明白了,什麼都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都要你深入去觀察,你要是把別人說的話,一切的行爲,一切的交往,都當成如夢幻泡影,你想想你還會有煩惱嗎
比如說,要是不吃東西,那就活不了了;可是有好多和尚入定的時候,他不吃不喝了,他也沒死。
這是心的力量,要經常這樣觀照想,快樂的時候要想到痛苦,痛苦的時候要想到快樂。爲什麼呢
你能解除自己的煩惱。在任何時候,你心裏總是讓它快快樂樂的,起碼第一個好處,減少疾病。人有沒有發高燒的時候
發高燒的時候,自己找找原因,爲什麼會發高燒
凡事,你的心別幫助你的身,要讓你的心跟身分離。怎麼樣分離
一天當中別在自己身上打主意,那就是分離。你不能完全說是不打了,咱們沒辦法,還沒成道呢! 打的少一點,重了你給它減輕一點,你別再幫它的忙了;你幫它的忙,那不得了,你的道就修不成了。
在平常生活當中,你要常時想,心裏要平平靜靜的,無欲。什麼求都不求了,心像水似的,沒有欲望,什麼都不求了。這個時候,你的心非常平靜,你說的話非常的靈。爲什麼
自己有智能了。
無欲的時候,那個心像水一樣的流,我看見古人有這麼一句話,他不是佛教徒,可是悟得了,“無欲常教心似水”,沒有欲望就像水那麼流的,“發言自覺氣如霜”,這是說話,不是冷言冷語;霜就是很寒冷的意思,感覺非常有作用,確實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你自己的心,心的自性。這個時候你有智能了,慧心成就了,初發心時就能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這裏是講清淨梵行,那還要不要功德呢
下一品講〈發心功德品〉,就是怕你偏到空無這邊來! 以爲我要修清淨梵行了,什麼也沒有了,不用做功德事了,那就麻煩了;菩薩道也不行了,落哪邊也都不行。你看佛所教授的方法非常的微妙,不可思議,你要照著去做! 能成佛,了生死,得解脫。解脫是什麼
你什麼不執著了,無挂無礙了。什麼是無挂無礙了
你這個心不去想它,就這個意思。有的經文說的很深,但做起來很簡單,可是就是做不到,很簡單卻做不到。
放下吧! 放下吧! 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每個人想想自己的心吧! 你哪件事放不下。或者你要想回家,跟常住請假不准,你這一天很煩惱;回去了沒事了,再回來放下了。病,生老病死苦,病,就是放不下。腦殼痛,那找找原因吧! 它爲什麼要痛
也沒有人打它,沒人傷它,頭爲什麼要痛啊
你想想這個痛的問題去了,想想它不痛了,起碼減輕了。有覺覺痛,覺痛那個覺啊! 它不痛的,它感覺著痛,不是它痛。
有很多的問題,在文字上、在事實上很簡單,爲什麼做不到
如果那條路,你走的非常熟了,沒燈你也走去了,瞎子他摸也摸去了;要是這條路,你沒走過,睜著眼也找不到,就是這樣的意思。不要太鑽牛角尖了,認爲佛法很深! 其實等你大致懂得了,可以把你一天當中的生活顛倒過來,因爲咱們現在都在顛倒當中,你再把它顛倒過來,不就對了嗎! 那樣就不顛倒了。
這個不由他悟,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說是佛所教導的,我們根據佛所說的去學,好像是從佛那裏悟得的,不是的。佛只能給你啓發、幫助你。悟! 得你自己去悟。成就慧身,得你自己成就,佛不能給你;佛也不能斷除你的業,也不能給你智能,佛只是告訴你方法,你照這個方法就能得到了。
得到什麼了呢
得到智能。智能不是夢幻泡影,也不是如露如電,那個是真實的。反正那個心裏之外的,都叫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梵行品〉的經文不長,現在〈梵行品〉講完了,我還是勸大家多讀〈淨行品〉,〈淨行品〉讀熟了,你才能入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做什麼事都清淨的,就是你的行爲、你的作用,都讓它清淨。怎麼才能清淨呢
就是你的心,放下吧!看破了放下了,心就清淨了。要好好觀,希望自己自在,不要找煩惱。
我們都會背《心經》,《心經》的頭一句話就是全部的〈梵行品〉,也就是觀自在菩薩,你要觀,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咱們所講的清淨梵行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從你自心生起自己的智能,自己的智能照自己,別向外照。一照自己,就照見自己的胡思亂想,顛倒夢想,這就明白了,不貪戀了;不貪戀了放下了,放下自在,自在解脫了,那就一切皆空了。那個空是用深般若智能,照見五蘊皆空了。
空完了,到了後頭又不空了;如果你不能達到,就念觀世音菩薩的咒!“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大家都會背,都會念,不曉得念的好多遍了,但是在這個裏頭還要加上觀想,《心經》上的第一個字,就是“觀”。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要想全部讀完,很難啊! 光是空就說了二十種空。其實一個空就夠了,你不懂,就給你空空空,空來空去還是不空,空到最後不空,空了說什麼佛法
什麼不空
覺悟。覺悟了就不空了。這個空是建立在覺悟上的,覺悟了不空了,它不起貪戀,就是他自己不貪戀了,他就空了。
我們現在這裏的比丘尼師父,二十多歲的很多吧,她空了,不貪戀,也不去交男朋友去了,以後也不用離婚了,什麼都沒有了,多清淨啊! 就這樣子,也就空了,她沒有不空了嗎
你要是參加進去,那就不空了,參加進去再想出來,好難啊! 那就危險了,很不容易了。
這完全是心,不是物質。要是貪戀錢財,能辦置五欲,等到把錢掙的差不多了,沒辦法了,享受五欲吧! 身體又不行了,身體又不能享受了,還都是空的。他不理解,他去貪,貪吧,貪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不論學哪一法,都是希望我們不要執著,放下吧!
怎麼能放得下呢
看破了,一切如夢幻泡影。好比當你做個夢,做夢發財了,一醒了,就沒有了;你想了好幾天,還是沒有,還是得放下。那是被迫放下,而這個是自覺的放下。
佛教授我們要行梵行,雖然得到一點的功德,得到一點的好處,也不要在那上面執著貪戀。像我們四衆弟子,出了家,清淨了,在這個上面就不要貪著,不要起執著;一起執著就又恢複原來的煩惱了,就是這個涵義。這是怕你落入空,下一品講〈初發心功德品〉,就說發心的功德有多大,勸大家發菩提心。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