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梵行的体,修梵行者体。缘这个体,得一心的清净湛寂不动,这就是〈梵行品〉的用。不假思议,不假造作,心观圆明,透彻的,通达的,无障碍的,所以应该修十种法。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这是佛的十力智,又叫十力,也叫十智。这十种法,处非处智,佛的智能,能观察所有无尽众生。他所受的,或者十处,六道轮回,或者清楚了了;这个众生不应当在这个道上,为什么来到这个道
或者他行菩萨道,化现的;或者他代众生受苦,示现的;在佛都能知道,知道他的过去现在,知道他的未来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不论你读〈梵行品〉、〈净行品〉,许多经论都会提到佛的十智,应该修这十种法,这十种法就它的体上来说,是梵行的体。
缘这个梵行的体,而生起十种力量,十种智能。这十种智能就是梵行,是体上所生起的方便妙用。虽然经过十亿万行吧,他心里却是一心,一心湛然不动本体,而且在本体上所起的妙用,不假思议,不假造作。
闻着如来的十力的智能,以如来的十智,慈悲缘念众生,这个缘念,如何缘念呢
闻到这一法,就生起了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要学习如来的十力,就是修习十智,修习这十种法,能生起大慈悲心。慈悲心为什么加个大呢
大者表自体的心体,自体的心体跟佛的心体无二无别的;佛的大慈悲心,我也具足了。观察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本体,因此才不舍离,救度众生,就是自己的心念。
常时如是观察如来的十力法,思惟如来的十力法,没有休息的时间,不间断。咱们有修习好多法,就间断了,修修就停了,就是休息了。
离开心了,这些法就缘念不成了,行无上意,就是大慈悲心利益众生,就是无上意。
业是业用,即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梦幻泡影,有什么果报呢
没有,但是有自然的果报。要是你不起执着,帮助别人了做好事了,布施了有果报没有
当然有,但是你不执着,不了知;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不起贪恋,不起执着,是这样的意思。
“无有休息”,这是无上的业用。不求果报,果报有没有呢
有了他不贪恋了;就像《金刚经》说,那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他不贪恋,不是没有福报,他不贪恋;佛不贪求,菩萨不执着。我们也有,我们帮助别人了,帮助完了,就没有了。
你不起执着,修行一定会感果。一起执着,效果就小了,不过还是有的,你不求果报,果报还是有的。你不去追求果报,了知一切境界相,了知一切事,没有一样真实的;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变化无常的。
《金刚经》的最后一段经文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单指着有为法。这是说你要观,观是什么呢
就是思惟修,这就是《梵行品》的清净观,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天天念,学佛者都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咱们的口头禅。是不是如梦幻泡影
当你烦恼来了,就不幻了,好像是真实的,特别是病苦来了;病苦来了,说如幻,假的,你真正观成熟了,确实是假的,你还没有成熟,就是真的。为什么呢
因为迷了!有那么一副对联,“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迷的时候,什么都是实在的,悟的时候,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在最后结尾的时候,佛教导我们这样的来观一切法,观一切众生。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起码才平等。怎么样平等呢
看别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看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叫平等、平等。别人的痛苦解除了,我自己的痛苦也解除了;把他身看成自身,同一体故,就这个涵义。
现在我们有没有求果报
如果有求的话,要放下,有求不自在。假使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心佛众生一体的话,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度众生了,也上求佛道了,也下化众生了,但是没有我,自己不摆进去,这也是“三轮体空”。
知道一切境界,知道境界而不执着。虽然也有父母,也有六亲眷属;出家修道了,还有师父,还有徒弟,但是如梦幻泡影。因此才说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完全不执着的。思惟如果不能如是观,不能观如幻如梦,如影如响,那就叫有执着;有执着就不是梵行了,有执着就不清净了。
这叫知法自性。知道一切诸法的本体,这样你得到的效果是什么呢
“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这是没有一点贪恋心,心里不随着颠倒而颠倒,认识颠倒,你就不颠倒了,这叫梵行。
这是从心上不颠倒,并不是从行为上不颠倒。颠倒是什么样子
本来是幻化的当成实际的;本来是做梦,但是他要留恋,做好梦也要留恋好几天,做恶梦更不要说了,做恐惧梦,他害怕时间更长了。
但是做梦,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你却当成真实的。当你睡觉做梦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但是现在咱们都没有做梦,而且就是在梦里头,你这个梦能醒吗
做梦,早晨醒了,这梦没有;但你这一辈子还是在做梦,你上一辈子还是在做梦!
但当你能发了菩提心了,还不说成佛了,而是发了菩提心,渐渐就明白了,这都是在做梦。在你一切动作中,你就想到这都是做梦的,没有真实的。这个是说,梵行让你去观,观就是思惟修,用你的智能照见它,不要在这里头起执着。
你坐飞机,或者到火车站,人越多的时候,你就观想;那些人,你看忙得不得了,不干你的事,知道吗
要常时做如是想,这是因缘所生法,没有真实的。
咱们一天忙得不得了,忙什么
今天,如瑞法师打电话希望我到大寮去看看,她到大寮炒菜,我去看了。我是怎么想的
你说咱们忙什么
那么多人洗菜的、做菜的、炒菜的,这是在干什么
填饱肚子。吃到肚子里去又没用处,它渐渐地消化消化又排泄出去。那明天早晨又再吃,中午又再吃,忙什么
这是口,腹。嘴不吃不行,肚子要饿。肚子饿了,嘴就吃了,非把肚子填饱不行,还要讲求味道。为了吃,还要做,做好了再吃,这是过程,一切都是假的。这本身是假的,吃到肚子里还是假的,排泄出去了,它不是真的,它不停留的。那人死了,死了就不吃了。所以人生的一一过程,你要观,观就是观想,思惟修。
人生的一切活动,后头总加一个为什么
“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天方夜谭”,我想有人看过,有人没看过。那看小说的人着迷了,之所以迷上了,因为他认为是有的。特别是蒲松龄作的“聊斋”,因为蒲松龄官没当上,脑筋往哪用
就写书了。
“阅微草堂笔记”就不是这样,它是记录现实的。皇帝把纪晓岚贬到新疆去,他听见新疆人所说的故事,以及自己所看见的故事,这本书之所以叫“阅微草堂笔记”,因为是在他的草房子里编的。世间上许多微细的事,用我们佛教所说的四句话就解决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些书说的好像都是神奇古怪的事,咱们活着的事,哪样又不是神奇古怪的
每个人说说他所见的、他心里所想的都很怪。有的人想的非常怪,咱们叫什么呢
想入非非。想的很怪,做的也很怪,有很多人做事很怪的。这个很怪的意思是指什么呢
这是说,他是人道的人,可是做的事不是人道的事,所以就怪了。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是的,这是说有为法,了知一切境界,境界就是有为法。
了知是什么呢
了知是心,是无为法;用无为法了知有为法,这是在文字上说的。用你心里想的,想那个奇奇妙妙的怪事。看电视,看电影,那写小说的人已经告诉你,没有这个事,这是小说;但是看他编成戏剧,编成电影,有的人还是会流泪的,有的甚至还痛哭;甚至还想找出那两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那是他脑子里编出来的。不要向外头看了,每个人自己都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自己想想吧!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你的心。说了这么多,十法界、六道、四圣,十法界就是你心的演变。直观自己的心。说这些法都是直观你的心,不过弯子有很多,要经过好多道手续,我们可能认为这个道理很深,其实,浅的你也不知道。
今天我们在厨房炒白菜,大锅里的白菜很多,如果不是一个个菜籽种下去,它怎么会变成一个大白菜
就一个小籽儿变的,要生长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长完了,拿它去贩卖,咱们就买进来,又把它切了,给它一炒一煮,完了又吃到你肚皮里头去,它又化了,化了又没有了,就这些事物,你去观察吧!
我们的年龄不同,来的处所也不同,这么好几百人,真的吗
说真的,真的它不存在,一百年之后,谁都不存在了。为什么呢
过去历史是这样,我们前面一百年的那些人,都不存在了,你回忆一下吧。所以你把这个如梦如影如想变化,好好体会、观照。这话说的很多,耳朵不晓得都听了多少遍了,你能体会到吗
若真能观到、体会到了,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观一观,想一想佛所教授的,不管好的,坏的,完了你来证实一下。经过你的思想去观照,道就是这么样修的。你在这里头要是能找着真的,你成就了。
《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我们把它认识到了,就成功了;成什么功了
成道了。成道了,再回来看,当你出了家了,你再回头看你在家的事。
四、五十岁的人,经历就很多了;二、三十岁的经历少了。像我,活到九十岁了,根据过去世间所说的话,老而不死是为贼。知道贼吧
贼有两种,有偷的有抢的,抢的就厉害些,偷的是小偷小摸。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经历太多了,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一看就知道了。咱们是学智能学…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