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九(农)
第三讲
昨天讲到受戒的问题,我们所受的戒,受戒所对的境界,都是有相的。戒有大戒,有小戒,但是这个梵行者所观察的,就是能观的智能。观察大乘的境界相,大乘境界相是无相的相,我们所受的戒有相没相
戒总说有两种:一个摄律仪戒,一个饶益有情戒。戒大约有七种相,在家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那是五戒;沙弥沙弥尼,中间有一个式叉摩那女,加上比丘、比丘尼,这叫七众戒。
菩萨戒是建立在这七众之上的。你要是受菩萨戒,就要学梵行,先得把心清净了,先净了心,才能趣向菩萨戒。那么修梵行者,讲清净梵行无相法;受戒的时候,戒是有相法呢
是无相法
戒体是无相法的,但在给你宣布每个戒条的时候,这是有相的。
这七种戒都是净心的法门。如果心不净,你这个戒持不好的,一着相了就持不好的。我们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这是菩萨戒的前方便,没有这个,你受菩萨戒是受不成的。
观我们所受的戒,要跟〈净行品〉、〈梵行品〉不相违背。如实的观察,如体的观察;这样观了之后,能得到戒体,成就梵行,这叫如实观,这叫梵行的清净之相。
大乘菩萨是三聚净戒,戒就是〈梵行品〉的相。修梵行者能够如实观察之后,成就你清净梵行的相。在相上成就它的性,你这样观察,观你的身体的四威仪,观察一切的善法,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这都叫摄善法,利益众生,叫饶益有情。
利益众生也是戒,不利益众生,就犯戒了;不过,犯的是菩萨戒,不是比丘戒。犯了戒了,不但梵行不清净;犯了戒了,戒行也不清净了。在相上清净了,你这身口意三业,就是三轮,三轮才能清净。观你的三轮清净业,要能够这样的观。观呢
就是对身体不起执着了。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观成就了,没有身见了。为什么
见身就是梵行,见身是梵,梵所有的行为都是清净的,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就是对你所修的,不起执着;不起执着的涵义,是指你诵经典也好,读诵大乘也好,礼拜也好,就是要修行,因为我们在修行上都放不下。修身的时候,有个身见,那口读诵大乘经典呢
身有身见,口有口见。所修的法,法是无住的。
我们在修的时候,如果没有证得梵行,不依梵行修的时候,该有法有所住,身有所取,修有所着,修的时候就执着,执着了你就进入不了,不会入道的。你不要忆念过去,过去没有了。
有些修行人经常说,我过去拜了好多的佛,念了好多的经。过去已经没有了,昨天的今天不再说了,明天的如何做,明天还没来,这叫“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三世都如是。“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这叫什么
身口意三业,三轮清净观。
我们以这个教授,检查自己所修的,我们现在修观,就是寻伺。修观的时候,有利益没有利益呢
没利益,我们修什么
乃至于一切成正果,都是因为修而得到的。
例如说,我们对这个戒条,每个戒相,持戒持的很清净,你这两个眼睛跟你这个意识,它就不清净了。那个同学没有持戒,他坐的不威仪了! 好,你拿这个去照别人去了,不照自己了,那表示你对戒还有所着。什么叫能持戒的
什么叫不能持戒的
起了分别。自己有做对的,有做的不对的;做的不对的就是犯戒了。我们照佛所教导去做,做的对就是持戒了。如果修行时有执着,身有所取,这样不叫梵行了。身有所取,修有执着,对法有所住,三世不能灭,这样不符合梵行的标准。
对于你自己的身口意,用如来的教诲、教导去做了,如来只是教诲我们这么做,对身体不起执着,也不看他人的过。如果认为别人所修行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认为自己是持清净戒的,这叫执着,对修行的事,生起执着,不能清净。
对于戒相,戒法只取戒意,对佛说的教导,我们只在法上不起执着。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做完了,已经过去了,已经没有了;未来的还没到,也不起执着了;现在的也不住,都不执着,这是一种观。
另一种,没有能持戒者,没有所持的戒,没有清净的梵行。能持、所持,乃至于所持一个戒相,都不存在,这叫“三轮体空”。
布施的时候,能施的,受施的,所施的物,观照的时候一切都没有,这叫清净梵行。没有并不是不做,而是做的时候没有,这才叫“三轮体空”。
学戒也如是,持戒也如是,哪有一个能持者,也没有所持的戒律法;能持所持皆不存在,这也叫三轮。这样离自、离他、离事物的一切过失,不起分别。要是心里头不自觉,不能离开分别,这叫妄念、妄想。在般若智上讲,能观的是智,智所对照的一切境界相,都不存在了。
境界相就是菩萨以般若智能度众生,没有个众生可度,也没有能度的智,也没有所度的境,这叫般若的“三轮体空”。修定的人,离开众生,离开高下的分别,离开境界,离开惑染,也叫“三轮体空”。
有时候以六度万行,来观察“三轮体空”,要这样观;空观成就了,这叫梵行。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这些诸法,不自生、不从他生,又非无生,这是分别说了。在《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没有这么分别,当下即是。要是把它分解来说,就像我们刚才讲,受戒、持戒的时候,你也要作如是观。不住一切戒法,这是事,不住于前法,也不住于持戒的时候、不持戒的时候、受戒的时候、没受戒的时候,一律都不持的,这是在理上的。
在理上是很容易明白的,在事上就胡涂了;等你做起来就更胡涂了,在事上都有挂碍。光说理,理是空寂的,空寂的一切都是清净的。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到,现在的不住。要这样来解释三轮,如实的观三轮。
那么说这些法当中,什么叫梵行
谁具足梵行了
谁之所有
什么是梵行的体
体为是谁
都是问号。由谁而作呢
那梵行就是清净行,清净行是有
是没有
是色蕴
是非色
是受蕴
不是受蕴
是想蕴
不是想蕴
是行蕴
不是行蕴
是识蕴
不是识蕴
五蕴皆空,这是约体来证明了。
这就是一切无住的时候,说明什么问题
不受五蕴所限制,这就是清净相。清净相是什么相呢
无所得之相。受戒的时候,咱们都讲戒体,戒体跟我们本具的性体有没有差别
离开前面这些问号,另外还有个戒体吗
也就是说我们受戒的时候,有没有个戒体
这是解释。就戒体来说是无作的,不是受想行识的,戒不成立。就修行的人说,人不离开五蕴,即蕴是人吗
非蕴是人吗
蕴都是梵行,要是离开蕴,另外还有我修行的梵行吗
了不可得。
这是说在这一切法上,清净的梵行,它的清净相是什么
它的清净相是无得。当你受戒的时候,明明是三师给你受戒,这都是从体上来讲的,是无作;在事上是作了,这个作不起执着,就叫无作,作即无作。
我们观自己的人生,生即不生,生即无生,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不要起执着,若是有个梵行法可得,若是行于梵行法,那就不叫梵行了。
过去未来三世法皆空寂,让你意无取着,意无取着,心里也就无障碍了。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
这才叫受无相法。
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
观无相法,才能知道一切佛法平等平等,这叫具足一切佛法了。
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所谓具足佛法,这才叫清净梵行,三世皆空。因为三世皆空故,于身无取,于修无着,言行无障碍,于一切法无所住,就像风在空中刮过去,风行于空,一切无障碍,作者受者不限。
虽在空中不碍有,虽在有中不碍空。即不迷于空,观无相法不着于空,能忍于心,起作用在境上、事上,所以说诸法平等平等。
《大般若经》〈曼殊师利分〉上说,“若不见我有一法,非佛法者,故无法不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做任何事情,任何相,都是佛法,不见有一法,不是佛法。这个道理咱们举个例子,受戒了,是不是佛法
破戒了是不是佛法
大家思惟一下!
出家了又还俗了,是不是佛法
不见有一法非佛法者,故无法不等,也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破戒、持戒,是一个的。当然有持就有破,有受就有犯,是非是平等的。所以在《华严经》说,一尘起大地收。这个微尘是从大地生起来的,全大地都是微尘;举一法就该一切法,这才叫佛法的妙德圆融。
染即是净,没有净,染法也没有;没有染,也绝不会说净,染净是相对的。但是要利益众生的时候,以净法、以梵行利益他人,你心里没有贪念;虽然帮助别人,可是没有自他之相。世间人一旦帮助别人了,这回做一件好事,心里头欢喜得不得了,口里夸耀,那个净行也减了一半,基本上就没有了。经上这么说,没有自他之相,这叫深观了。观什么呢
观它是平等、平等,这一切利益众生的方便善巧,才能生得起来。
“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这是般若的智能。如果你度众生,见众生相,这个就叫执着,这不叫梵行了。梵行是不可得,一切诸法皆空寂。空寂又不是沉寂,什么事都不做了,空寂故才能起妙用,起妙用故才能利益一切众生,那利益众生,更普遍一些。
如果观察的时候有可得的,利益众生就不普遍了,那就不空寂了,那就有取着了。有取着了,心里就有障碍了;有障碍了,你就有恐怖;有恐怖就有畏惧,心里就有挂碍了。心无挂碍故才无有恐怖,度一切众生无所畏惧。
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
得修如来的十种法,这是一…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