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叁講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九(農)

  第叁講

  昨天講到受戒的問題,我們所受的戒,受戒所對的境界,都是有相的。戒有大戒,有小戒,但是這個梵行者所觀察的,就是能觀的智能。觀察大乘的境界相,大乘境界相是無相的相,我們所受的戒有相沒相

   戒總說有兩種:一個攝律儀戒,一個饒益有情戒。戒大約有七種相,在家受的優婆塞優婆夷戒,那是五戒;沙彌沙彌尼,中間有一個式叉摩那女,加上比丘、比丘尼,這叫七衆戒。

  菩薩戒是建立在這七衆之上的。你要是受菩薩戒,就要學梵行,先得把心清淨了,先淨了心,才能趣向菩薩戒。那麼修梵行者,講清淨梵行無相法;受戒的時候,戒是有相法呢

   是無相法

   戒體是無相法的,但在給你宣布每個戒條的時候,這是有相的。

  這七種戒都是淨心的法門。如果心不淨,你這個戒持不好的,一著相了就持不好的。我們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這是菩薩戒的前方便,沒有這個,你受菩薩戒是受不成的。

  觀我們所受的戒,要跟〈淨行品〉、〈梵行品〉不相違背。如實的觀察,如體的觀察;這樣觀了之後,能得到戒體,成就梵行,這叫如實觀,這叫梵行的清淨之相。

  大乘菩薩是叁聚淨戒,戒就是〈梵行品〉的相。修梵行者能夠如實觀察之後,成就你清淨梵行的相。在相上成就它的性,你這樣觀察,觀你的身體的四威儀,觀察一切的善法,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這都叫攝善法,利益衆生,叫饒益有情。

  利益衆生也是戒,不利益衆生,就犯戒了;不過,犯的是菩薩戒,不是比丘戒。犯了戒了,不但梵行不清淨;犯了戒了,戒行也不清淨了。在相上清淨了,你這身口意叁業,就是叁輪,叁輪才能清淨。觀你的叁輪清淨業,要能夠這樣的觀。觀呢

   就是對身體不起執著了。

  “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觀成就了,沒有身見了。爲什麼

   見身就是梵行,見身是梵,梵所有的行爲都是清淨的,梵就是清淨的意思。就是對你所修的,不起執著;不起執著的涵義,是指你誦經典也好,讀誦大乘也好,禮拜也好,就是要修行,因爲我們在修行上都放不下。修身的時候,有個身見,那口讀誦大乘經典呢

   身有身見,口有口見。所修的法,法是無住的。

  我們在修的時候,如果沒有證得梵行,不依梵行修的時候,該有法有所住,身有所取,修有所著,修的時候就執著,執著了你就進入不了,不會入道的。你不要憶念過去,過去沒有了。

  有些修行人經常說,我過去拜了好多的佛,念了好多的經。過去已經沒有了,昨天的今天不再說了,明天的如何做,明天還沒來,這叫“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叁世都如是。“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這叫什麼

   身口意叁業,叁輪清淨觀。

  我們以這個教授,檢查自己所修的,我們現在修觀,就是尋伺。修觀的時候,有利益沒有利益呢

   沒利益,我們修什麼

   乃至于一切成正果,都是因爲修而得到的。

  例如說,我們對這個戒條,每個戒相,持戒持的很清淨,你這兩個眼睛跟你這個意識,它就不清淨了。那個同學沒有持戒,他坐的不威儀了! 好,你拿這個去照別人去了,不照自己了,那表示你對戒還有所著。什麼叫能持戒的

   什麼叫不能持戒的

   起了分別。自己有做對的,有做的不對的;做的不對的就是犯戒了。我們照佛所教導去做,做的對就是持戒了。如果修行時有執著,身有所取,這樣不叫梵行了。身有所取,修有執著,對法有所住,叁世不能滅,這樣不符合梵行的標准。

  對于你自己的身口意,用如來的教誨、教導去做了,如來只是教誨我們這麼做,對身體不起執著,也不看他人的過。如果認爲別人所修行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認爲自己是持清淨戒的,這叫執著,對修行的事,生起執著,不能清淨。

  對于戒相,戒法只取戒意,對佛說的教導,我們只在法上不起執著。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做完了,已經過去了,已經沒有了;未來的還沒到,也不起執著了;現在的也不住,都不執著,這是一種觀。

  另一種,沒有能持戒者,沒有所持的戒,沒有清淨的梵行。能持、所持,乃至于所持一個戒相,都不存在,這叫“叁輪體空”。

  布施的時候,能施的,受施的,所施的物,觀照的時候一切都沒有,這叫清淨梵行。沒有並不是不做,而是做的時候沒有,這才叫“叁輪體空”。

  學戒也如是,持戒也如是,哪有一個能持者,也沒有所持的戒律法;能持所持皆不存在,這也叫叁輪。這樣離自、離他、離事物的一切過失,不起分別。要是心裏頭不自覺,不能離開分別,這叫妄念、妄想。在般若智上講,能觀的是智,智所對照的一切境界相,都不存在了。

  境界相就是菩薩以般若智能度衆生,沒有個衆生可度,也沒有能度的智,也沒有所度的境,這叫般若的“叁輪體空”。修定的人,離開衆生,離開高下的分別,離開境界,離開惑染,也叫“叁輪體空”。

  有時候以六度萬行,來觀察“叁輪體空”,要這樣觀;空觀成就了,這叫梵行。

  此中何法名爲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爲是誰。由誰而作。爲是有。爲是無。爲是色。爲非色。爲是受。爲非受。爲是想。爲非想。爲是行。爲非行。爲是識。爲非識。

  這些諸法,不自生、不從他生,又非無生,這是分別說了。在《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沒有這麼分別,當下即是。要是把它分解來說,就像我們剛才講,受戒、持戒的時候,你也要作如是觀。不住一切戒法,這是事,不住于前法,也不住于持戒的時候、不持戒的時候、受戒的時候、沒受戒的時候,一律都不持的,這是在理上的。

  在理上是很容易明白的,在事上就胡塗了;等你做起來就更胡塗了,在事上都有挂礙。光說理,理是空寂的,空寂的一切都是清淨的。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存在了,未來的還沒到,現在的不住。要這樣來解釋叁輪,如實的觀叁輪。

  那麼說這些法當中,什麼叫梵行

   誰具足梵行了

   誰之所有

   什麼是梵行的體

   體爲是誰

   都是問號。由誰而作呢

   那梵行就是清淨行,清淨行是有

   是沒有

   是色蘊

   是非色

   是受蘊

   不是受蘊

   是想蘊

   不是想蘊

   是行蘊

   不是行蘊

   是識蘊

  不是識蘊

   五蘊皆空,這是約體來證明了。

  這就是一切無住的時候,說明什麼問題

   不受五蘊所限製,這就是清淨相。清淨相是什麼相呢

   無所得之相。受戒的時候,咱們都講戒體,戒體跟我們本具的性體有沒有差別

  

  離開前面這些問號,另外還有個戒體嗎

   也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有沒有個戒體

   這是解釋。就戒體來說是無作的,不是受想行識的,戒不成立。就修行的人說,人不離開五蘊,即蘊是人嗎

   非蘊是人嗎

   蘊都是梵行,要是離開蘊,另外還有我修行的梵行嗎

   了不可得。

  這是說在這一切法上,清淨的梵行,它的清淨相是什麼

   它的清淨相是無得。當你受戒的時候,明明是叁師給你受戒,這都是從體上來講的,是無作;在事上是作了,這個作不起執著,就叫無作,作即無作。

  我們觀自己的人生,生即不生,生即無生,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不要起執著,若是有個梵行法可得,若是行于梵行法,那就不叫梵行了。

  過去未來叁世法皆空寂,讓你意無取著,意無取著,心裏也就無障礙了。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叁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

  這才叫受無相法。

  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

  觀無相法,才能知道一切佛法平等平等,這叫具足一切佛法了。

  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爲清淨梵行。

  所謂具足佛法,這才叫清淨梵行,叁世皆空。因爲叁世皆空故,于身無取,于修無著,言行無障礙,于一切法無所住,就像風在空中刮過去,風行于空,一切無障礙,作者受者不限。

  雖在空中不礙有,雖在有中不礙空。即不迷于空,觀無相法不著于空,能忍于心,起作用在境上、事上,所以說諸法平等平等。

  《大般若經》〈曼殊師利分〉上說,“若不見我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做任何事情,任何相,都是佛法,不見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道理咱們舉個例子,受戒了,是不是佛法

   破戒了是不是佛法

   大家思惟一下!

  出家了又還俗了,是不是佛法

   不見有一法非佛法者,故無法不等,也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破戒、持戒,是一個的。當然有持就有破,有受就有犯,是非是平等的。所以在《華嚴經》說,一塵起大地收。這個微塵是從大地生起來的,全大地都是微塵;舉一法就該一切法,這才叫佛法的妙德圓融。

  染即是淨,沒有淨,染法也沒有;沒有染,也絕不會說淨,染淨是相對的。但是要利益衆生的時候,以淨法、以梵行利益他人,你心裏沒有貪念;雖然幫助別人,可是沒有自他之相。世間人一旦幫助別人了,這回做一件好事,心裏頭歡喜得不得了,口裏誇耀,那個淨行也減了一半,基本上就沒有了。經上這麼說,沒有自他之相,這叫深觀了。觀什麼呢

   觀它是平等、平等,這一切利益衆生的方便善巧,才能生得起來。

  “終日度衆生,不見衆生相。”這是般若的智能。如果你度衆生,見衆生相,這個就叫執著,這不叫梵行了。梵行是不可得,一切諸法皆空寂。空寂又不是沈寂,什麼事都不做了,空寂故才能起妙用,起妙用故才能利益一切衆生,那利益衆生,更普遍一些。

  如果觀察的時候有可得的,利益衆生就不普遍了,那就不空寂了,那就有取著了。有取著了,心裏就有障礙了;有障礙了,你就有恐怖;有恐怖就有畏懼,心裏就有挂礙了。心無挂礙故才無有恐怖,度一切衆生無所畏懼。

  怎樣達到這種境界呢

   得修如來的十種法,這是一…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