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梵行的體,修梵行者體。緣這個體,得一心的清淨湛寂不動,這就是〈梵行品〉的用。不假思議,不假造作,心觀圓明,透徹的,通達的,無障礙的,所以應該修十種法。
複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爲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禅解脫叁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于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
這是佛的十力智,又叫十力,也叫十智。這十種法,處非處智,佛的智能,能觀察所有無盡衆生。他所受的,或者十處,六道輪回,或者清楚了了;這個衆生不應當在這個道上,爲什麼來到這個道
或者他行菩薩道,化現的;或者他代衆生受苦,示現的;在佛都能知道,知道他的過去現在,知道他的未來了,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不論你讀〈梵行品〉、〈淨行品〉,許多經論都會提到佛的十智,應該修這十種法,這十種法就它的體上來說,是梵行的體。
緣這個梵行的體,而生起十種力量,十種智能。這十種智能就是梵行,是體上所生起的方便妙用。雖然經過十億萬行吧,他心裏卻是一心,一心湛然不動本體,而且在本體上所起的妙用,不假思議,不假造作。
聞著如來的十力的智能,以如來的十智,慈悲緣念衆生,這個緣念,如何緣念呢
聞到這一法,就生起了大慈悲心,觀察衆生而不舍離。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衆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要學習如來的十力,就是修習十智,修習這十種法,能生起大慈悲心。慈悲心爲什麼加個大呢
大者表自體的心體,自體的心體跟佛的心體無二無別的;佛的大慈悲心,我也具足了。觀察一切衆生,就是自己的本體,因此才不舍離,救度衆生,就是自己的心念。
常時如是觀察如來的十力法,思惟如來的十力法,沒有休息的時間,不間斷。咱們有修習好多法,就間斷了,修修就停了,就是休息了。
離開心了,這些法就緣念不成了,行無上意,就是大慈悲心利益衆生,就是無上意。
業是業用,即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夢幻泡影,有什麼果報呢
沒有,但是有自然的果報。要是你不起執著,幫助別人了做好事了,布施了有果報沒有
當然有,但是你不執著,不了知;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不起貪戀,不起執著,是這樣的意思。
“無有休息”,這是無上的業用。不求果報,果報有沒有呢
有了他不貪戀了;就像《金剛經》說,那些大菩薩利益衆生的事業,他不貪戀,不是沒有福報,他不貪戀;佛不貪求,菩薩不執著。我們也有,我們幫助別人了,幫助完了,就沒有了。
你不起執著,修行一定會感果。一起執著,效果就小了,不過還是有的,你不求果報,果報還是有的。你不去追求果報,了知一切境界相,了知一切事,沒有一樣真實的;如幻如夢如影如響,變化無常的。
《金剛經》的最後一段經文也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單指著有爲法。這是說你要觀,觀是什麼呢
就是思惟修,這就是《梵行品》的清淨觀,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念,學佛者都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咱們的口頭禅。是不是如夢幻泡影
當你煩惱來了,就不幻了,好像是真實的,特別是病苦來了;病苦來了,說如幻,假的,你真正觀成熟了,確實是假的,你還沒有成熟,就是真的。爲什麼呢
因爲迷了!有那麼一副對聯,“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迷的時候,什麼都是實在的,悟的時候,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在最後結尾的時候,佛教導我們這樣的來觀一切法,觀一切衆生。因爲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起碼才平等。怎麼樣平等呢
看別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看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這叫平等、平等。別人的痛苦解除了,我自己的痛苦也解除了;把他身看成自身,同一體故,就這個涵義。
現在我們有沒有求果報
如果有求的話,要放下,有求不自在。假使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心佛衆生一體的話,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度衆生了,也上求佛道了,也下化衆生了,但是沒有我,自己不擺進去,這也是“叁輪體空”。
知道一切境界,知道境界而不執著。雖然也有父母,也有六親眷屬;出家修道了,還有師父,還有徒弟,但是如夢幻泡影。因此才說有爲法,如露亦如電,完全不執著的。思惟如果不能如是觀,不能觀如幻如夢,如影如響,那就叫有執著;有執著就不是梵行了,有執著就不清淨了。
這叫知法自性。知道一切諸法的本體,這樣你得到的效果是什麼呢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是沒有一點貪戀心,心裏不隨著顛倒而顛倒,認識顛倒,你就不顛倒了,這叫梵行。
這是從心上不顛倒,並不是從行爲上不顛倒。顛倒是什麼樣子
本來是幻化的當成實際的;本來是做夢,但是他要留戀,做好夢也要留戀好幾天,做惡夢更不要說了,做恐懼夢,他害怕時間更長了。
但是做夢,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你卻當成真實的。當你睡覺做夢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但是現在咱們都沒有做夢,而且就是在夢裏頭,你這個夢能醒嗎
做夢,早晨醒了,這夢沒有;但你這一輩子還是在做夢,你上一輩子還是在做夢!
但當你能發了菩提心了,還不說成佛了,而是發了菩提心,漸漸就明白了,這都是在做夢。在你一切動作中,你就想到這都是做夢的,沒有真實的。這個是說,梵行讓你去觀,觀就是思惟修,用你的智能照見它,不要在這裏頭起執著。
你坐飛機,或者到火車站,人越多的時候,你就觀想;那些人,你看忙得不得了,不幹你的事,知道嗎
要常時做如是想,這是因緣所生法,沒有真實的。
咱們一天忙得不得了,忙什麼
今天,如瑞法師打電話希望我到大寮去看看,她到大寮炒菜,我去看了。我是怎麼想的
你說咱們忙什麼
那麼多人洗菜的、做菜的、炒菜的,這是在幹什麼
填飽肚子。吃到肚子裏去又沒用處,它漸漸地消化消化又排泄出去。那明天早晨又再吃,中午又再吃,忙什麼
這是口,腹。嘴不吃不行,肚子要餓。肚子餓了,嘴就吃了,非把肚子填飽不行,還要講求味道。爲了吃,還要做,做好了再吃,這是過程,一切都是假的。這本身是假的,吃到肚子裏還是假的,排泄出去了,它不是真的,它不停留的。那人死了,死了就不吃了。所以人生的一一過程,你要觀,觀就是觀想,思惟修。
人生的一切活動,後頭總加一個爲什麼
“聊齋”、“閱微草堂筆記”、“天方夜譚”,我想有人看過,有人沒看過。那看小說的人著迷了,之所以迷上了,因爲他認爲是有的。特別是蒲松齡作的“聊齋”,因爲蒲松齡官沒當上,腦筋往哪用
就寫書了。
“閱微草堂筆記”就不是這樣,它是記錄現實的。皇帝把紀曉岚貶到新疆去,他聽見新疆人所說的故事,以及自己所看見的故事,這本書之所以叫“閱微草堂筆記”,因爲是在他的草房子裏編的。世間上許多微細的事,用我們佛教所說的四句話就解決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些書說的好像都是神奇古怪的事,咱們活著的事,哪樣又不是神奇古怪的
每個人說說他所見的、他心裏所想的都很怪。有的人想的非常怪,咱們叫什麼呢
想入非非。想的很怪,做的也很怪,有很多人做事很怪的。這個很怪的意思是指什麼呢
這是說,他是人道的人,可是做的事不是人道的事,所以就怪了。一切有爲法都是如是的,這是說有爲法,了知一切境界,境界就是有爲法。
了知是什麼呢
了知是心,是無爲法;用無爲法了知有爲法,這是在文字上說的。用你心裏想的,想那個奇奇妙妙的怪事。看電視,看電影,那寫小說的人已經告訴你,沒有這個事,這是小說;但是看他編成戲劇,編成電影,有的人還是會流淚的,有的甚至還痛哭;甚至還想找出那兩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那是他腦子裏編出來的。不要向外頭看了,每個人自己都是一部很好的電影,自己想想吧!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你的心。說了這麼多,十法界、六道、四聖,十法界就是你心的演變。直觀自己的心。說這些法都是直觀你的心,不過彎子有很多,要經過好多道手續,我們可能認爲這個道理很深,其實,淺的你也不知道。
今天我們在廚房炒白菜,大鍋裏的白菜很多,如果不是一個個菜籽種下去,它怎麼會變成一個大白菜
就一個小籽兒變的,要生長也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長完了,拿它去販賣,咱們就買進來,又把它切了,給它一炒一煮,完了又吃到你肚皮裏頭去,它又化了,化了又沒有了,就這些事物,你去觀察吧!
我們的年齡不同,來的處所也不同,這麼好幾百人,真的嗎
說真的,真的它不存在,一百年之後,誰都不存在了。爲什麼呢
過去曆史是這樣,我們前面一百年的那些人,都不存在了,你回憶一下吧。所以你把這個如夢如影如想變化,好好體會、觀照。這話說的很多,耳朵不曉得都聽了多少遍了,你能體會到嗎
若真能觀到、體會到了,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當你煩惱的時候,你觀一觀,想一想佛所教授的,不管好的,壞的,完了你來證實一下。經過你的思想去觀照,道就是這麼樣修的。你在這裏頭要是能找著真的,你成就了。
《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我們把它認識到了,就成功了;成什麼功了
成道了。成道了,再回來看,當你出了家了,你再回頭看你在家的事。
四、五十歲的人,經曆就很多了;二、叁十歲的經曆少了。像我,活到九十歲了,根據過去世間所說的話,老而不死是爲賊。知道賊吧
賊有兩種,有偷的有搶的,搶的就厲害些,偷的是小偷小摸。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經曆太多了,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一看就知道了。咱們是學智能學…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