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偃禅師以「一字關」而闡宗法,如:師逢僧必特顧之曰「鑒」,僧擬議則曰「咦」,門人錄之爲「顧、鑒、咦」;因此,後人依此,一字答問,而名曰一字關,鮮有人知其旨趣之所在。
法眼宗:
雪峰傳玄沙,沙傳羅漢,漢傳文益,因文益圓寂後,受封爲大法眼禅師,由是立法眼宗;師每以華嚴之六相義示人,而爲接引學者之手法,謂真如一心爲總相,出生諸緣爲別相,法法皆齊爲同相,隨相不等爲異相,建立境界爲成相,不動自位爲壞相;同時,更標立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以融和宗教于一體,此宗可說是較爲偏重學理之一脈。
五、二派--臨濟宗至宋代,有石霜楚圓門下,分黃龍慧南及楊歧方會兩個支派;黃龍之盛,當時贊者比猶馬祖與百丈一般,楊歧自宋至清,法系繁衍,遍及南北各地,不亞于五宗法筵之盛況。
六、禅釋--梵語叫禅那,具有思惟修,功德叢林,靜慮等含義,亦有訛譯爲禅定者;達摩東來之前,從來諸家解作禅定,來後,達摩首以四卷楞伽授與慧可,至五祖弘忍大師,始分別以楞伽傳神秀,是爲北漸之宗,以金剛傳惠能,是爲南頓之宗。
七、禅別--禅之類別,依于叁乘之根性,大別有如下的幾種(宗密所判):
外道禅:執著邪見,欣上厭下。
凡夫禅:正信因果,不離欣厭。
小乘禅:悟我空,偏法執,著于理。
大乘禅:悟我法二空,依理谛而修。
最上乘禅:頓悟自性,本來清淨,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心佛衆生,畢竟無異;此即六祖惠能所創,源自達摩,一脈相承的中國祖師禅。
八、禅與教--凡依經論爲據,說事說理而立宗(學派)者是教。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是禅;佛教中常言宗門或宗下,皆系指禅宗而言。
九、習禅--修習禅法,雖然不立文字,不執理谛,但是,仍有其門徑可尋;大體上可分爲如下的幾個階段:
疑情:親近禅德,參究未悟,如參話頭,打禅七,修持功夫,精勤不懈。
思慮:疑情生起,問題叢生,必然可能求得許多答案,但答案中仍會發生問題;于這問題與答案的曆練下,在禅法上,依然只是徘徊于疑情的階段。因此,其間必定有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些過程便是思慮,屬于習禅的第二階段。
參悟:因疑起思,真參實究,譬如趙州的一個「無」字,原本圓同太虛,無從下手;倘若起心動念,只是一念真疑,疑而後參,思緒遼闊,用盡心機,毫無所得;如是,山水無色,日月無光,衣食住行,皆入迷亂;直到如雞孵卵,殼裂雛出,才算是雲開日現,悟境顯前,步入了第叁階段;但是,到了如此田地,切莫得少爲足,這只是參悟的伊始,未來的日子,仍然要輪番應戰,勇往直前;否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前功一並消失!
第十節 淨土學派
一、緣起--本宗依于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而立;爰爲無量壽經廣說阿彌陀佛爲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大願,誓度衆生;成佛以後,國土莊嚴,接引十方衆生,凡執持阿彌陀名號者,皆得往生彼極樂國土。基于彼佛國土,莊嚴清淨,無有衆苦,是爲極樂,稱謂極樂淨土世界,因之而立名。但是淨土持名念佛,依觀無量壽經明十六觀法,九品往生,乃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與現前生信發願,持名念佛,帶業往生之簡易法門,似乎稍有出入。不過,此宗叁根普被,盡攝衆生,于悲華,寶積,般舟諸經中特別推崇;即馬鳴大士造起信論時亦勸修淨土,諸如龍樹,世親等菩薩,亦提倡深切,在中國,遠始于東晉,慧遠結蓮社于盧山,是爲本宗之初祖;時入社會,僧俗率從,精勤修學,確然成效斐卓,于臨命終時,一心不亂,皆有瑞像征驗;而且,頗有成就的僧俗大德,不勝枚舉。
二、行願--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其中叁願爲攝受念佛衆生,原文如下: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西方極樂世界,佛土莊嚴,乃法藏比丘之弘願所成;成佛以來,國土清淨,接引衆生無算。
叁、資糧--往生淨土,必具信、願、行叁大資糧;彌陀要解中說:「依正生信,發願導行,持名徑登不退。」所謂信,信自己,信極樂,信因果,信事理。所謂願,厭離娑婆,欣求往生淨土。所謂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如是信願具足,精勤力行,自登安養。
四、念佛--要分四種,分述于後:
稱名:念佛名號,如念阿彌陀佛。
觀像:觀諸雕塑圖畫之阿彌陀佛像。
觀想:觀諸莊嚴妙德,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
實相:觀諸法身,谛審諸法,覺然實相。
五、四土--西方極樂淨土,依天臺宗所立四國土中,其位雖然最下,但以無礙圓融之道理而言;則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茲分述四土如後:
凡聖同居:二乘人天,凡聖同居,有淨穢之分;穢者,如娑婆世界。淨者,如西方極樂世界。
方便有余:斷見思煩惱諸惑,出離叁界生死者之生處;乃修小乘方便道者,但塵沙無明未盡。
實報無障礙:證一分中道之理,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者;純粹爲菩薩所居之土。
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乃諸佛如來所依所居者。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