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偃禅师以「一字关」而阐宗法,如:师逢僧必特顾之曰「鉴」,僧拟议则曰「咦」,门人录之为「顾、鉴、咦」;因此,后人依此,一字答问,而名曰一字关,鲜有人知其旨趣之所在。
法眼宗:
雪峰传玄沙,沙传罗汉,汉传文益,因文益圆寂后,受封为大法眼禅师,由是立法眼宗;师每以华严之六相义示人,而为接引学者之手法,谓真如一心为总相,出生诸缘为别相,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为异相,建立境界为成相,不动自位为坏相;同时,更标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融和宗教于一体,此宗可说是较为偏重学理之一脉。
五、二派--临济宗至宋代,有石霜楚圆门下,分黄龙慧南及杨歧方会两个支派;黄龙之盛,当时赞者比犹马祖与百丈一般,杨歧自宋至清,法系繁衍,遍及南北各地,不亚于五宗法筵之盛况。
六、禅释--梵语叫禅那,具有思惟修,功德丛林,静虑等含义,亦有讹译为禅定者;达摩东来之前,从来诸家解作禅定,来后,达摩首以四卷楞伽授与慧可,至五祖弘忍大师,始分别以楞伽传神秀,是为北渐之宗,以金刚传惠能,是为南顿之宗。
七、禅别--禅之类别,依于三乘之根性,大别有如下的几种(宗密所判):
外道禅:执着邪见,欣上厌下。
凡夫禅:正信因果,不离欣厌。
小乘禅:悟我空,偏法执,着于理。
大乘禅:悟我法二空,依理谛而修。
最上乘禅:顿悟自性,本来清净,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心佛众生,毕竟无异;此即六祖惠能所创,源自达摩,一脉相承的中国祖师禅。
八、禅与教--凡依经论为据,说事说理而立宗(学派)者是教。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是禅;佛教中常言宗门或宗下,皆系指禅宗而言。
九、习禅--修习禅法,虽然不立文字,不执理谛,但是,仍有其门径可寻;大体上可分为如下的几个阶段:
疑情:亲近禅德,参究未悟,如参话头,打禅七,修持功夫,精勤不懈。
思虑:疑情生起,问题丛生,必然可能求得许多答案,但答案中仍会发生问题;于这问题与答案的历练下,在禅法上,依然只是徘徊于疑情的阶段。因此,其间必定有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些过程便是思虑,属于习禅的第二阶段。
参悟:因疑起思,真参实究,譬如赵州的一个「无」字,原本圆同太虚,无从下手;倘若起心动念,只是一念真疑,疑而后参,思绪辽阔,用尽心机,毫无所得;如是,山水无色,日月无光,衣食住行,皆入迷乱;直到如鸡孵卵,壳裂雏出,才算是云开日现,悟境显前,步入了第三阶段;但是,到了如此田地,切莫得少为足,这只是参悟的伊始,未来的日子,仍然要轮番应战,勇往直前;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功一并消失!
第十节 净土学派
一、缘起--本宗依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而立;爰为无量寿经广说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誓度众生;成佛以后,国土庄严,接引十方众生,凡执持阿弥陀名号者,皆得往生彼极乐国土。基于彼佛国土,庄严清净,无有众苦,是为极乐,称谓极乐净土世界,因之而立名。但是净土持名念佛,依观无量寿经明十六观法,九品往生,乃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与现前生信发愿,持名念佛,带业往生之简易法门,似乎稍有出入。不过,此宗三根普被,尽摄众生,于悲华,宝积,般舟诸经中特别推崇;即马鸣大士造起信论时亦劝修净土,诸如龙树,世亲等菩萨,亦提倡深切,在中国,远始于东晋,慧远结莲社于卢山,是为本宗之初祖;时入社会,僧俗率从,精勤修学,确然成效斐卓,于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皆有瑞像征验;而且,颇有成就的僧俗大德,不胜枚举。
二、行愿--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其中三愿为摄受念佛众生,原文如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西方极乐世界,佛土庄严,乃法藏比丘之弘愿所成;成佛以来,国土清净,接引众生无算。
三、资粮--往生净土,必具信、愿、行三大资粮;弥陀要解中说:「依正生信,发愿导行,持名径登不退。」所谓信,信自己,信极乐,信因果,信事理。所谓愿,厌离娑婆,欣求往生净土。所谓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如是信愿具足,精勤力行,自登安养。
四、念佛--要分四种,分述于后:
称名:念佛名号,如念阿弥陀佛。
观像:观诸雕塑图画之阿弥陀佛像。
观想:观诸庄严妙德,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
实相:观诸法身,谛审诸法,觉然实相。
五、四土--西方极乐净土,依天台宗所立四国土中,其位虽然最下,但以无碍圆融之道理而言;则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兹分述四土如后:
凡圣同居:二乘人天,凡圣同居,有净秽之分;秽者,如娑婆世界。净者,如西方极乐世界。
方便有余:断见思烦恼诸惑,出离三界生死者之生处;乃修小乘方便道者,但尘沙无明未尽。
实报无障碍:证一分中道之理,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者;纯粹为菩萨所居之土。
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乃诸佛如来所依所居者。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