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密加持)大法。本宗以龙猛(树)菩萨为伊始,猛传龙智,智传善无畏与金刚智(二人皆为三藏大师);中国之有密,始于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与金刚智先后来华弘传,善无畏首传一行禅师,作大日经疏释,密宗之教义始明。金刚智传不空三藏,不空传惠果大师;而后果传日僧弘法大师(空海),是为日本密宗之初祖。我国西藏喇嘛教亦属密宗,系由印度直传之梵密;现前世称日本者为东密,西藏者为藏密。本宗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曼陀罗法而行三密相应,以不思议力即凡成佛,惟佛能知究竟,非因位中人所能测度者。其所依之典籍有五部秘经:即大日经、金刚顶经(是根本教典)、苏悉地经、瑜祇经、要略念诵经等。
二、显密二教--本宗认释迦牟尼佛及所说的经典为显教,认毗卢遮那佛直接所说秘奥大法为密教;前者是应身佛,乃对凡夫应病与药,随机施教;多为随他意而说法,所说者,皆为权实法门。而后者是法身佛,自受法乐,对自己眷属,显其内证境界;是为自意而说法,所说者,为金刚至胎藏两部。
三、教相与事相--密宗的修行,首在实践,从持咒、结印、以至供养、设坛种种仪式,均具一定的规范,不能任意妄为,极端严谨;这种实修的法则,称之为事相。而说明事相所表显之秘密深旨者,称之为教相;因此,如不学教相,则无法彻悟旨趣,如不学事相,则一切徒托空谈,所以二者不可偏废;凡教相之理论,可于经典中求之,其事相之作法,通常须经阿阇黎传授之;所谓阿阇黎,具轨范之义,密教中称为传法师。
四、六大--六大周遍法界,乃一切诸法之体;所谓六大,即是地、水、火、风、空、识六者,前五大属色,后一大属心;六大乃是万有成立之基本原因,柤互融通无碍。由于六大随缘而生诸法,所以又称之为六大缘起。
五、四曼陀罗--是为六大本体所现之差别相;一为大曼陀罗:系指佛菩萨诸形相,总集诸尊之坛场,也就是所有庄严之形色;扩言之,乃是十法界众有情以及万法之色相,悉皆依地、水、火、风、空五大而显。二为三昧耶曼陀罗:系指诸佛菩萨所持之标帜,如器杖、莲花、印契等;三昧耶的原义为「本誓」,依之而表诸佛菩萨之本誓;扩言之,摄器世间一切日常器物,以及山河草木等,所分别显现之特性。三为法曼陀罗:系指诸佛菩萨之种子,真言,以及一切经中之文字义理;所谓种子,像大日如来之「阿」字,金刚萨埵之「吽」字等。所谓真言,即是密咒;扩言之,如佛菩萨之名号,经典之文字,以及一切世间之语言,学术、名称、记号,悉皆谓之法曼陀罗。四为羯磨曼陀罗:系指诸佛菩萨之一切威仪动作;羯磨的本义是事业之动作。扩言之,凡吾人及万物业用之动作,皆为羯磨曼陀罗。
六、三密加持--三密即是身、语、意三种加持之法,以佛的三密法加持众生的三业;故有如来自证与众生修行差别三密之分。如来三密者:谓身语意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周遍法界;故凡一切形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谛为意密。此所谓密者,不是隐秘于人,乃是如来自证之境,凡人无分的意思。众生三密者:谓凡人既不能自证,则仰赖如来之大悲心,行生平等三密;而手结印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本尊,或观三昧,或观种子为意密;行此密,藉如来之加持,众生三业与如来三密相应,以达「入我我入,无二无别」之境,或者成就一切苏悉地的相应位也!所谓相应,即是说众生与大日如来同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体,以大、三、法、羯四曼陀罗为相,原本无有差别;只为众生惑业缠缚,无明烦恼不悟,故以三密修行,藉如来之加持,与之相应,互涉互入,无二无别,而圆满功德。
七、两部曼陀罗--两部又叫两界,毗卢舍那佛集法界眷属,成就自他两利之大佛事坛场,计分金刚与胎藏两大部份;金刚部者,依如来始成之智德;胎藏部者,依众生本具之理德;两者各以大日为中心,恒沙之诸尊皆集于此,依自己之本誓而垂化用。所谓金刚界曼陀罗,乃表修显之智,因如来智慧能摧破惑障,可证实相之理;其坚固锐利,有若金刚故名。所谓胎藏界曼陀罗,乃表本具之理,众生本有德性,含藏摄持一切如来功德未现,有如母胎摄藏婴儿故名。基于智有差别,理却平等,依智修生,是为始觉;理为本有,是本觉之故;立金刚为果,胎藏为因,六大和合而圆成部界。凡九会之金刚界,约佛菩萨千四百六十一尊;胎藏界设十二院,约四百十四尊;惟曼陀罗中,凡绘佛菩萨圣像,多为一定形式而言,因任立诸尊之一(本尊),并具大、三、法、羯四曼陀罗之功;密教行者,不可不知。
八、十住心--依大日经载,心相约百六十,标明者得五十九,然真言密教,缩之为十:今参照大日经疏,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以及日本弘法大师所着之十住心论与秘藏宝钥等书,述十住心之要于后:
异生羝羊心:凡夫狂迷,不辨善恶,贪欲食淫,犹若羝羊;此是异生众生堕落三恶趣的愚痴苦因。
愚童持斋心:由外因缘,生起善心,行于世善,或持五戒,得少为足;小智之举,犹若童子,不知此是人道果报而已。
婴童无畏心:梵天外道,修行十善,离恶趣苦,求生天道,劣弱心智,犹如婴童,只是天乘人之住心。
唯蕴无我心:断除人我之执着,超出欲、色、无色三界,已空人我,却存五蕴;此是声闻之住心,为出世法初门,或谓为小乘初心人。
拔业因种心:惑业因缘,无明种子,是为流转生死之根本;以十二因缘观法,拔除业因种子,得超三界,是为缘觉之住心,或谓小乘后心人。
他缘大乘心:小乘人但求自度,为得观「唯心」之理,发起无缘大悲之心,生出度他饶益之志,是为大乘初门,或谓相宗之住心。
觉心不生心:生起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正观,觉知本来清净,是为三论之住心。
一道无为心:真如实相之理谓之一道,或称真谛;真谛者,即空即假即中者是,此为天台之住心;因法华一乘,无二亦无三,所谓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为无相,一道清净故。
极无自性心:缘起之极至即是无自性,事事无碍,六相融通,缘起法界,十玄四要,是为华严之住心。
秘密庄严心:恒沙佛德,三密尽摄,即身成于两部,广说不离四曼荼罗法,六大二教,智佛庄严,是为真言密教之住心。
第九节 禅学派
一、缘起--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法尔如是」以后,即便开创了「禅那」的启蒙;递至佛在灵山会上,展露出「拈花微笑」的公案,方始有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阿难副贰。」(见大梵天问佛决疑经)的宗法;可谓是禅宗的缘起。
二、付法--禅宗自迦叶为初祖,阿难副贰,余下依史传(大正藏)部,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指月录等典籍的记载,大抵都是如下的说法: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优婆,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弥遮迦。
七祖--婆须蜜多。
八祖--佛驮难提。
九祖--伏驮蜜多。
十祖--,比丘。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马鸣。
十三祖--迦毗摩罗。
十四祖--龙树。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罗猴罗多。
十七祖--僧伽难提。
十八祖--伽耶舍多。
十九祖--鸠摩罗多。
二十祖--阇耶多。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二十二祖--摩拿罗。
二十三祖--鹤勒那。
二十四祖--师子。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综合以上系西土系,后于梁普光元年,菩提达摩泛海来到中国,于少林寺首传慧可,而后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惠能,是为中华祖系第六代祖师;自此,惠能鉴于衣乃争端,加以中华族性,臻于大乘根器,已能递相流传,普得法益,余下概不称祖。
三、宗派--六祖下,得法者甚多,但以南岳之怀让,青原之行思为两大主流;南岳下,分临济与沩仰二宗。青原下,分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门下,复分杨岐与黄龙二派;自宋以还,临济挻盛,其南北诸大丛林之禅宗法系,多属其子孙。
四、五宗--各家宗风有别,兹分述于后:
临济宗:
南岳怀让住衡山般若寺,门下有「踏煞天下人」之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怀海传黄檗希运,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临济宗之法系;临济以「喝」接引学人,有所谓四喝者: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
由时一喝如探竿影草。
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复有所谓四料拣者:
有时夺人不夺境。
有时夺境不夺人。
有时人境俱夺。
有时人境俱不夺。
沩仰宗:
百丈怀海传沩山灵佑,灵佑传仰山慧寂,师弟并而为沩仰宗;时仰山于耽源禅者处受九十七种圆相,仅得其体,后于沩山处因识「○」相而得其用,由是顿悟无生,辄以, 各种圆相之变现而接引学人:如○相之内加佛、加人、加牛、加卍等字,暗透玄机,高深难测。
曹洞宗:
青原行思门下有石头希迁,希迁传药山,山传云岩,岩传良价(住洞山),价传本寂(住曹山),师弟并山而成宗,名曰曹洞;洞山得云岩之宝镜三昧(有疏)付授曹山,递相秘传,以之证心,不令外人得知,后为人所盗听,始公行于世。洞山立五位君臣以为宗要,并有五颂申其大意,五位者: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来。
偏中至。
兼中到。
云门宗:
石头希迁传天皇,皇传龙潭,潭传德山,山传雪峰,峰传文偃(住韶州云门)依地而名宗;文…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