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密加持)大法。本宗以龍猛(樹)菩薩爲伊始,猛傳龍智,智傳善無畏與金剛智(二人皆爲叁藏大師);中國之有密,始于唐開元年間,由善無畏與金剛智先後來華弘傳,善無畏首傳一行禅師,作大日經疏釋,密宗之教義始明。金剛智傳不空叁藏,不空傳惠果大師;而後果傳日僧弘法大師(空海),是爲日本密宗之初祖。我國西藏喇嘛教亦屬密宗,系由印度直傳之梵密;現前世稱日本者爲東密,西藏者爲藏密。本宗立十住心統攝諸教,建曼陀羅法而行叁密相應,以不思議力即凡成佛,惟佛能知究竟,非因位中人所能測度者。其所依之典籍有五部秘經:即大日經、金剛頂經(是根本教典)、蘇悉地經、瑜祇經、要略念誦經等。
二、顯密二教--本宗認釋迦牟尼佛及所說的經典爲顯教,認毗盧遮那佛直接所說秘奧大法爲密教;前者是應身佛,乃對凡夫應病與藥,隨機施教;多爲隨他意而說法,所說者,皆爲權實法門。而後者是法身佛,自受法樂,對自己眷屬,顯其內證境界;是爲自意而說法,所說者,爲金剛至胎藏兩部。
叁、教相與事相--密宗的修行,首在實踐,從持咒、結印、以至供養、設壇種種儀式,均具一定的規範,不能任意妄爲,極端嚴謹;這種實修的法則,稱之爲事相。而說明事相所表顯之秘密深旨者,稱之爲教相;因此,如不學教相,則無法徹悟旨趣,如不學事相,則一切徒托空談,所以二者不可偏廢;凡教相之理論,可于經典中求之,其事相之作法,通常須經阿阇黎傳授之;所謂阿阇黎,具軌範之義,密教中稱爲傳法師。
四、六大--六大周遍法界,乃一切諸法之體;所謂六大,即是地、水、火、風、空、識六者,前五大屬色,後一大屬心;六大乃是萬有成立之基本原因,柤互融通無礙。由于六大隨緣而生諸法,所以又稱之爲六大緣起。
五、四曼陀羅--是爲六大本體所現之差別相;一爲大曼陀羅:系指佛菩薩諸形相,總集諸尊之壇場,也就是所有莊嚴之形色;擴言之,乃是十法界衆有情以及萬法之色相,悉皆依地、水、火、風、空五大而顯。二爲叁昧耶曼陀羅:系指諸佛菩薩所持之標幟,如器杖、蓮花、印契等;叁昧耶的原義爲「本誓」,依之而表諸佛菩薩之本誓;擴言之,攝器世間一切日常器物,以及山河草木等,所分別顯現之特性。叁爲法曼陀羅:系指諸佛菩薩之種子,真言,以及一切經中之文字義理;所謂種子,像大日如來之「阿」字,金剛薩埵之「吽」字等。所謂真言,即是密咒;擴言之,如佛菩薩之名號,經典之文字,以及一切世間之語言,學術、名稱、記號,悉皆謂之法曼陀羅。四爲羯磨曼陀羅:系指諸佛菩薩之一切威儀動作;羯磨的本義是事業之動作。擴言之,凡吾人及萬物業用之動作,皆爲羯磨曼陀羅。
六、叁密加持--叁密即是身、語、意叁種加持之法,以佛的叁密法加持衆生的叁業;故有如來自證與衆生修行差別叁密之分。如來叁密者:謂身語意叁業本來平等,身等于語,語等于意,周遍法界;故凡一切形色爲身密,一切音聲爲語密,一切理谛爲意密。此所謂密者,不是隱秘于人,乃是如來自證之境,凡人無分的意思。衆生叁密者:謂凡人既不能自證,則仰賴如來之大悲心,行生平等叁密;而手結印爲身密,口誦真言爲語密,意觀本尊,或觀叁昧,或觀種子爲意密;行此密,藉如來之加持,衆生叁業與如來叁密相應,以達「入我我入,無二無別」之境,或者成就一切蘇悉地的相應位也!所謂相應,即是說衆生與大日如來同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爲體,以大、叁、法、羯四曼陀羅爲相,原本無有差別;只爲衆生惑業纏縛,無明煩惱不悟,故以叁密修行,藉如來之加持,與之相應,互涉互入,無二無別,而圓滿功德。
七、兩部曼陀羅--兩部又叫兩界,毗盧舍那佛集法界眷屬,成就自他兩利之大佛事壇場,計分金剛與胎藏兩大部份;金剛部者,依如來始成之智德;胎藏部者,依衆生本具之理德;兩者各以大日爲中心,恒沙之諸尊皆集于此,依自己之本誓而垂化用。所謂金剛界曼陀羅,乃表修顯之智,因如來智慧能摧破惑障,可證實相之理;其堅固銳利,有若金剛故名。所謂胎藏界曼陀羅,乃表本具之理,衆生本有德性,含藏攝持一切如來功德未現,有如母胎攝藏嬰兒故名。基于智有差別,理卻平等,依智修生,是爲始覺;理爲本有,是本覺之故;立金剛爲果,胎藏爲因,六大和合而圓成部界。凡九會之金剛界,約佛菩薩千四百六十一尊;胎藏界設十二院,約四百十四尊;惟曼陀羅中,凡繪佛菩薩聖像,多爲一定形式而言,因任立諸尊之一(本尊),並具大、叁、法、羯四曼陀羅之功;密教行者,不可不知。
八、十住心--依大日經載,心相約百六十,標明者得五十九,然真言密教,縮之爲十:今參照大日經疏,菩提心論,釋摩诃衍論,以及日本弘法大師所著之十住心論與秘藏寶鑰等書,述十住心之要于後:
異生羝羊心:凡夫狂迷,不辨善惡,貪欲食淫,猶若羝羊;此是異生衆生墮落叁惡趣的愚癡苦因。
愚童持齋心:由外因緣,生起善心,行于世善,或持五戒,得少爲足;小智之舉,猶若童子,不知此是人道果報而已。
嬰童無畏心:梵天外道,修行十善,離惡趣苦,求生天道,劣弱心智,猶如嬰童,只是天乘人之住心。
唯蘊無我心:斷除人我之執著,超出欲、色、無色叁界,已空人我,卻存五蘊;此是聲聞之住心,爲出世法初門,或謂爲小乘初心人。
拔業因種心:惑業因緣,無明種子,是爲流轉生死之根本;以十二因緣觀法,拔除業因種子,得超叁界,是爲緣覺之住心,或謂小乘後心人。
他緣大乘心:小乘人但求自度,爲得觀「唯心」之理,發起無緣大悲之心,生出度他饒益之志,是爲大乘初門,或謂相宗之住心。
覺心不生心:生起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之正觀,覺知本來清淨,是爲叁論之住心。
一道無爲心:真如實相之理謂之一道,或稱真谛;真谛者,即空即假即中者是,此爲天臺之住心;因法華一乘,無二亦無叁,所謂生佛不二,境智圓融,無爲無相,一道清淨故。
極無自性心:緣起之極至即是無自性,事事無礙,六相融通,緣起法界,十玄四要,是爲華嚴之住心。
秘密莊嚴心:恒沙佛德,叁密盡攝,即身成于兩部,廣說不離四曼荼羅法,六大二教,智佛莊嚴,是爲真言密教之住心。
第九節 禅學派
一、緣起--當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證得了「法爾如是」以後,即便開創了「禅那」的啓蒙;遞至佛在靈山會上,展露出「拈花微笑」的公案,方始有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阿難副貳。」(見大梵天問佛決疑經)的宗法;可謂是禅宗的緣起。
二、付法--禅宗自迦葉爲初祖,阿難副貳,余下依史傳(大正藏)部,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指月錄等典籍的記載,大抵都是如下的說法:
叁祖--商那和修。
四祖--優婆,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彌遮迦。
七祖--婆須蜜多。
八祖--佛馱難提。
九祖--伏馱蜜多。
十祖--,比丘。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馬鳴。
十叁祖--迦毗摩羅。
十四祖--龍樹。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羅猴羅多。
十七祖--僧伽難提。
十八祖--伽耶舍多。
十九祖--鸠摩羅多。
二十祖--阇耶多。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二十二祖--摩拿羅。
二十叁祖--鶴勒那。
二十四祖--師子。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綜合以上系西土系,後于梁普光元年,菩提達摩泛海來到中國,于少林寺首傳慧可,而後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惠能,是爲中華祖系第六代祖師;自此,惠能鑒于衣乃爭端,加以中華族性,臻于大乘根器,已能遞相流傳,普得法益,余下概不稱祖。
叁、宗派--六祖下,得法者甚多,但以南嶽之懷讓,青原之行思爲兩大主流;南嶽下,分臨濟與沩仰二宗。青原下,分曹洞,雲門,法眼叁宗。臨濟宗門下,複分楊岐與黃龍二派;自宋以還,臨濟挻盛,其南北諸大叢林之禅宗法系,多屬其子孫。
四、五宗--各家宗風有別,茲分述于後:
臨濟宗:
南嶽懷讓住衡山般若寺,門下有「踏煞天下人」之馬祖道一,道一傳百丈懷海,懷海傳黃檗希運,希運傳臨濟義玄,是臨濟宗之法系;臨濟以「喝」接引學人,有所謂四喝者: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
由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複有所謂四料揀者:
有時奪人不奪境。
有時奪境不奪人。
有時人境俱奪。
有時人境俱不奪。
沩仰宗:
百丈懷海傳沩山靈佑,靈佑傳仰山慧寂,師弟並而爲沩仰宗;時仰山于耽源禅者處受九十七種圓相,僅得其體,後于沩山處因識「○」相而得其用,由是頓悟無生,辄以, 各種圓相之變現而接引學人:如○相之內加佛、加人、加牛、加卍等字,暗透玄機,高深難測。
曹洞宗:
青原行思門下有石頭希遷,希遷傳藥山,山傳雲岩,岩傳良價(住洞山),價傳本寂(住曹山),師弟並山而成宗,名曰曹洞;洞山得雲岩之寶鏡叁昧(有疏)付授曹山,遞相秘傳,以之證心,不令外人得知,後爲人所盜聽,始公行于世。洞山立五位君臣以爲宗要,並有五頌申其大意,五位者:
正中偏。
偏中正。
正中來。
偏中至。
兼中到。
雲門宗:
石頭希遷傳天皇,皇傳龍潭,潭傳德山,山傳雪峰,峰傳文偃(住韶州雲門)依地而名宗;文…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