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是非常自在的。比如,後唐有位保福禅師,有一天他對衆弟子說:“近來我感覺氣力不繼,想來大概時限已至。”弟子們聽後,頓時躁動起來。有的說:“師父身體仍然很健康,請您不必多慮!”有的說:“爲了教導我們,請您長久住世!”有的說:“您要加倍保重身體,常住世間爲衆生說法!”一時之間,寺中充滿了喧嘩之聲。正在衆說不一時,突然一位弟子說:“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由他去便好!”禅師聽後哈哈大笑,滿意地說:“我心裏要講的話,什麼時候被你偷聽去了?”說完便安詳圓寂了。可見,成就者不受煩惱的束縛,死亡何時降臨,都是無所畏懼的。
但作爲凡夫人,我們誰也不能保證這種死亡今天不會臨頭。一旦死亡來臨,除了正法以外,再沒有其他可仰仗的對象了。因此,如頌雲:“念法始從母胎生,初生之時憶死法。”我們對佛法必須要時時憶念、觀修,而這種教育,最好是從母胎中開始。
現在社會很重視胎教,那什麼是胎教呢?就是孩子入胎以後,母親以自己的行爲所實施的教育。現在大多數胎教,都是聽些柔和的音樂、去些悅意的環境等,意義非常淺。其實真正有意義的胎教,應該是母親在懷孕後,常去寺院、常做善事,這些外在的行善因緣,才會對胎兒有利。此外,孩子降生之後,還應從小培養他死亡無常的觀念,並讓他知道:對每一個人來說,不管是老是幼,死亡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自己誕生到這個世界以後,必須要做善事、積福德,修持對命終有益的正法。
《雜阿含經》中也講過:“老死之所壞,身及所受滅,唯有惠施福,爲隨己資糧。”衰老和死亡,定將毀壞我們的身體及所感受的一切,死時什麼都帶不走,唯有布施等功德才能相伴左右,成爲前往後世的資糧。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常說,當我們死亡的時候,唯有功德才可以救護。寂天論師也曾感歎道:“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不過這一點,現在世間人真的不懂,尤其是大城市裏的人,整日忙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耽擱了最有意義的修行。在他們眼裏,最有意義的修行,無關緊要;而毫無意義的瑣事,卻視爲一生至關重要的大事。他們從來不憶念死亡無常,一直在扶親滅敵、醉生夢死中虛度時光,整日爲了住宅、財産等奔波忙碌,爲了親戚朋友,以貪嗔癡蹉跎歲月、浪費光陰,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法句經》裏有一個非常好的偈頌:“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谛非常,莫惑墮冥中。”意即我們的生命在日夜滅盡,無常也在不斷出現,故應抓住機會精進修行,認清世間的一切無有實義,不值得追求,千萬不要被它迷惑,從冥入冥,墮入黑暗的深淵。
因此,現在大家有了聞法的機會,務必要明白善知識的開導比什麼都重要。就像一個沒上過學的孩子,倘若任其發展,可能他一生都是文盲,但如果有人送他去學校,對他來講是最有意義的。同樣,我們處在這個迷茫的世界中,不學佛的話,最終就會像文盲般地離開人間,可是如今遇到了佛法的光明,讓我們懂得取舍,能辨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此時爲了生生世世的大安樂,一定要選擇最有意義的事情。
若能如此,一旦我們面對死亡,反省一生時會覺得:“過去我雖然造了不少惡業,但在後半生中,還是修持過一些善法,該醒悟的時候已經醒悟了,所以現在離開也無所謂,什麼時候走都很快樂。”這就是修行人的境界——對世間一切看得很淡,得也可以,失也可以,名聲、地位都放得下。這樣一來,當自己離開人間時,因爲積累了許多解脫善法,對來世的去處也會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以上所講的道理,大家應當反反複複地深思熟慮,這就是所謂的觀修。我一而再、再而叁地強調過,觀修共同加行特別重要,希望每個人都牢記在心!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金光明經·除病品》中,提到了叁種致病的因素:1、四大諸根因素:人體本身的體質造成的問題。2、飲食時節因素:飲食造成的問題。3、四季時令因素:環境造成的問題。
2. 如《佛說善惡因果經》雲:“短命者從殺生中來爲人。”
3.《法句譬喻經》雲:“昔有一國,名曰賢提。時有長老比丘,長病委頓,羸瘦垢穢,在賢提精舍中臥,無瞻視者。佛將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諸比丘傳共視之爲作糜粥,而諸比丘聞其臭處,皆共賤之。佛使天帝釋取湯水,佛以金剛之手,洗病比丘身體,地尋震動[火*霍]然大明莫不驚肅。國王臣民天龍鬼神無央數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佛爲世尊,叁界無比道德已備,雲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穢比丘?佛告國王及衆會者:如來所以出現于世,正爲此窮厄無護者耳,供養病瘦沙門道士及諸貧窮孤獨老人,其福無量所願如意,譬五河流福來如是,功德漸滿會當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積年療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惡行,治政嚴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熱,若欲鞭人責其價數,得物鞭輕,不得鞭重,舉國患之。有一賢者爲人所誣,應當得鞭,報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無罪過,爲人所抂,願小垂恕。五百聞是佛弟子,輕手過鞭,無著身者。五百壽終墮地獄中,考掠萬毒罪滅複出,墮畜生中恒被撾杖五百余世,罪畢爲人常嬰重病,痛不離身。爾時國王者,今調達是也;時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時賢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爲其所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爲洗之。人作善惡,殃福隨身,雖更生死,不可得免。”
4.詳見《上師心滴》之《正行光明藏講義》。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