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叁節課

  

第五十叁節課

  

思考題

  213、什麼是怨憎會苦?何時才能斷除這種痛苦?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214、《前行》中講的“怨憎會苦”,主要是從哪個側面分析的?爲什麼?你遇到過這種“怨憎會苦”嗎?

  215、財富在初、中、後分別有什麼過患?你對“有一條茶葉,就會有一條茶葉的煩惱”這句話如何理解?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人類之苦”已介紹了變苦、苦苦、行苦叁大根本苦,及八個支分苦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今天繼續講第五個——怨憎會苦。

  什麼是怨憎會苦呢?指所憎惡的人或事,欲其遠離,而反*聚。比如,想見的愛人見不到,怨恨的敵人卻總是狹路相逢;想聽的喜訊聽不到,不願意聽的噩耗卻時時傳來;非常希望身體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纏身,沒有自由快樂之時……這些不悅意的外境經常出現,而特別希求的對境日益遠離,令心産生強烈憂苦,這就是輪回的本性。《大毗婆沙論》亦雲:“不可愛境,與身合時,引生衆苦,故名非愛會苦。”意即不可愛的對境常出現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種不同的痛苦,這就叫怨憎會苦。當然,怨憎會苦的定義,還有很多解釋方法[1]。

  那什麼時候能斷除這種痛苦呢?只有證悟了空性,完全通達人我、法我不存在,那時候所有的痛苦將銷聲匿迹,一絲一毫也不可得。而在此之前,不管你轉生于輪回何處,都難免要遭受此種痛苦。就算轉生爲叁善趣衆生,也常會遇到憎惡的對境,那墮入地獄、旁生、餓鬼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要想遠離這種痛苦,證悟空性非常重要。

  《宗鏡錄》中雲:“若未了無生,于所生之處,無非是怨,無非是苦。”假如沒有徹底通達無生空性之理,不論投生到六趣中的哪一道,在那個環境裏所感受到的,無非是怨恨,無非是痛苦。常有人抱怨:“這裏的環境太複雜了,我要去個清淨的地方。”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了解輪回的真相。倘若你清楚輪回的實際狀況,那自然會知道,無論到哪裏去,都有不合意的對境出現。如果過于執著這些,自己就會萬分痛苦,而唯有對它的本性有所認識,才會明白特別不值得爲這些苦惱。

  有一本書裏說:“十年前我極執著的事情,今天想來覺得可笑;今天我所執著的事情,十年後再回憶時也將如此。所以,我們在每一階段所貪執的東西,都要先去了解它的本性。”的確,這說得很有道理。然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在執著的當下並不覺悟,只有多年後再回顧時,才會恍然大悟、後悔不已。

  據有些老年人講,他們在“文革”期間當過紅衛兵,現在想來,那時的行爲特別瘋狂,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那樣做。我們雖然不一定有這樣的經曆,但有些行爲的性質其實也一樣,比如,自己童年時對玩具執著,年輕時對感情、名利、財色執著,到如今才懂得此舉特別愚癡,完全是在作繭自縛、自尋煩惱。此外,現在許多人對身體、外境等特別貪執,並且認爲理應如此,其實再過一段時間,隨著歲月的流逝,你的心態會不斷變化,尤其是若了達無生之義,回想起往昔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就會明白以前的一切有多可笑。

  因此,要了解人類的痛苦,觀察生活很重要。現在很多人因沒有掌握生活的規律,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內心深處就極其苦惱,甚至將自己推入絕望的深淵。其實這沒有必要。就算你不能完全證悟空性,只要對無常法、人類曆史稍有涉獵,再加上自己的人生經驗,用智慧一分析也會知道:世人特別貪著的事物,實際上無一不是虛妄。當然,尚未了達諸法實相之前,我們對苦樂的執著也不可能抛棄。而只有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才不會如此耽著“我”和“苦”,也不會隨業力趨入叁惡趣。

  這些道理,作爲佛教徒一定要了解。但光是了解還不行,還要逐字逐句進行思維,從中得到一種感悟,這即是所謂的“修”。許多人常說自己不想聞思,只想實修。其實脫離了聞思的實修很危險,聞思基礎都沒有的話,你到底該怎麼樣修?有人認爲,“修”是什麼都不執著,每天就閉著眼睛打坐;還有人認爲,“修”不需要經過前面的任何次第,直接把密宗或禅宗中最甚深的部分拿出來觀想即可。當然,對極個別利根者來講,這也並非完全不可行,但就大多數人的根基而言,還是需要次第性的修持。

  這一點,從世間的學習就看得出來。我們在學校讀書,要先讀小學,再讀中學,進而讀大學,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就跨入大學校門。出世間的修行也是如此,除非你是利根者,有超勝的五根[2],依靠上師簡單的竅訣,當下便有頓悟的可能。但如果你通過詳細觀察,發現自己並非這種根基,那麼最適合的修行之路,應該是先從理論下手,對此慢慢了解之後,再去實地修持每一個道理,如此內心才能漸漸改變,煩惱也會日益減少。

  以前大多數的高僧大德,其實也是依靠這種次第一步步修持,最終認識了心的本性。所以,現在正在講“共同加行”時,大家要好好觀修六道衆生的痛苦。尤其是人類之苦,佛陀在經典中講述得特別廣,大德們在論典中也描述得很細致。可作爲後學者,我們有沒有如實去思維、去修持?每個人反觀自心就知道了。

  庚五、怨憎會苦:

  再來看看怨憎會苦是怎樣的情形:很多人非常執著自己的財産,爲了防止它被怨敵打劫,因而白天守護、夜間巡邏。

  比如說,近年來阿根廷社會治安惡化,人人自危,爲防止強盜入室搶劫,許多人都在房子的圍牆上安裝了電網,感覺就像監獄一樣。雖然他們不願意這樣做,但形勢逼人、迫于無奈,只能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漢地很多城市也是如此,爲了保護財産、甚至生命,家家不得不裝上防盜窗、防盜門,否則根本沒有安全感。所以,深入思維便會了知,財産的本質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有了財産,痛苦自然而然就會降臨。

  華智仁波切講的“怨憎會苦”,主要是闡述財産的過失。雖說從廣義而言,遭遇任何麻煩、苦惱等不悅意對境,都是怨憎會苦,但此處著重講的是財産。因爲作爲修行人理應知足少欲,而財産卻能給自己帶來極大障礙。

  許多人爲了養家糊口,一輩子忙忙碌碌,沒有機會修行,可是到了最後,自己的財産會意想不到地落入仇人手中。譬如,白天土匪會明目張膽地搶奪,晚上盜賊偷偷摸摸地竊取,甚至自己所擁有的牛羊,也會被豺狼等猛獸吃掉,最終一無所有。

  大城市裏就更可怕了。據一則新聞報道:2009年12月,一女人准備在自助銀行存款時,旁邊突然出現一個男子,用槍對著她說:“把錢給我,不然就殺了你!”她一下子就懵了,在極度恐怖中,只好將身上的一萬多塊錢給了他。當時是晚上8點左右,那男子得了錢後,迅速就消失不見了。可見,現在的社會很不安全,許多人的金錢、房屋、車輛等財産,隨時都可能被盜賊洗劫一空。

  那天我家來了個老鄉,他在色達某單位做門衛。他說最近一個月裏,小小的色達縣,就有十五家被盜。有的是門被撬了,有的是窗被毀了,多則被偷了七八萬塊錢,少則也丟了一些小東西。這些治安問題,足以說明現在人的貪心越來越大,道德素質日益下滑。即使人們想盡辦法,安裝各種防盜措施,但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盜賊以更先進的工具輕而易舉就能攻破。

  所以,現在的社會真的很可怕。不觀察的話不覺得,但只要詳細去觀察,就會發現人們內在的悲心、利他心、知足少欲等精神財富越來越少,對外在的奢望、希求、惡意越來越厲害。這樣一來,即使公安局等部門每年招的人再多,也無法力挽狂瀾,甚至有時他們自己也貪汙,變成了壞人。

  相比之下,我們山裏的修行人,除了簡單的衣食以外,沒有其他俗世的目標。也許在世人眼裏,這種生活很痛苦,但實際上我們精神上的快樂,遠遠超過大城市裏的大富翁。所以,道友們修行時要多反觀自心:“在這個世間上,我活著的目標是什麼?旁人的所作所爲又是爲了什麼?我應當選擇和堅持什麼?……”用自己的智慧觀察之後,相信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其實,無論你擁有多少財産,都免不了遭受最初積累、中間守護、最後增長等無盡痛苦。誠如佛陀親自授記的怙主龍猛所言:“積財守財增財皆爲苦,應知財爲無邊禍根源。”現在許多人日日夜夜絞盡腦汁,希望通過白手起家,有朝一日能變成富翁,這種願望固然美好,可是真正成功的卻屈指可數(積財);即使中間有了點財産,也要拼命去守護,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偷了(守財);光是守護還不夠,還想在此基礎賺更多的錢,並將其作爲一生幸福的保證(增財)。因此,爲了這些財産,人們始終非常辛苦,根本不了解它無有實義,是一切禍害、痛苦的根源。

  曾有一個美國人叫富勒,他就是從零開始,積累了大量財富和資産。30歲時,他已掙了100萬美元。但他覺得自己的事業才剛開始,下一步的目標是要成爲千萬富翁。然而,隨著財富的不斷增加,他不但沒有感到絲毫快樂,反而身體一天天垮下去了,家庭和婚姻也岌岌可危。于是他再再反思後,決定變賣家産,把所得收入捐給教堂、學校和慈善機構。而且他還跟妻子一起,爲那些無家可歸的貧民修建“人類家園”。目前,“人類家園”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萬多套房子,爲超過30萬人提供了住房。富勒雖放棄了所有的財産,但他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可見,世間人中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