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看破今世的。不過他們的“看破”,並非完全明白了財産的實義,只不過在某些因緣的觸動下,知道財富不會真正帶來快樂,從而放棄了對它的追求。既然世間人尚能如此,我們作爲修行人,就更不應該耽著財産了。(那天有個人說:“別人跟我講錢的過失,我就是想不通。錢是真正的如意寶,有了它,吃飯也可以,坐車也可以……現在什麼都要靠錢,所以錢是賜予一切悉地的如意寶!”)當然在佛教中,修行人的生活應不墮兩邊,既不墮于極其窮苦的邊,也不墮于極其奢侈的邊,這即是所謂的中道。因此,我們平時要經常發願:“不生過富家,不轉貧窮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關于財富的過患,米拉日巴尊者還說:“財初自樂他羨慕,雖有許多不知足;中被吝啬結束縛,不舍用于善方面,乃爲著魔之根源,自己積累他人用;最後財爲送命魔,希求敵財刺痛心。應斷輪回之誘餌,魔之財富我不求。”

  意思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會因財富而快樂,認爲它可以滿足一切,別人對你也極其羨慕:“啊,這個人有錢了,買房子、買車了!”(現在城市裏的人,整天就這樣互相攀比。)此時你縱然擁有再多錢財,對它的希求也不知餍足。

  到了中間,因爲有了一定的財富,就會被吝啬之結所束縛,舍不得用于上供下施,這些財富便成了著魔的根源,結果一旦怨敵等違緣出現,自己所積累的財産,全部會被他人享用。其實,稍微有點錢的人,有功德的善法做得很少,沒意義的事情卻做得很多。在他身邊,總圍繞著一大群人享用他的財物,貪心也一天比一天大,而他自己所享用的,反而少得可憐。

  最後,因爲貪得無厭,甚至希求敵人的財物,錢財反成了斷送性命的惡魔。因此,我們應當斬斷這一輪回的誘餌,不要去希求魔王的財富。

  以前阿底峽尊者剛來藏地時,僧人們爲了表示尊重,就身穿華服,佩戴珠寶飾品去迎接。尊者一見這些人,急忙將頭蒙起來。在旁的弟子大惑不解,請教尊者其中緣故。尊者回答:“藏地的魔鬼來接我了!”僧人們聽後十分慚愧,趕緊將身上的華麗飾品拿掉,換上出家的叁衣恭敬迎請,尊者才歡喜地接受。

  阿底峽尊者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害怕一顆珊瑚、瑪瑙,而是怕出家人太看重金銀財寶了。佛陀在諸多經典中,常將財富喻爲毒藥、猛火、魔障,以警示修行人切莫希求,否則,它就會像怨敵的利刃般刺入你心。因此,我們沈溺在輪回中的衆生,千萬不要受財富的誘惑,不然,自己將永無出頭之日。

  其實一個人修行好不好,跟財産也有很大關系。如果你財産不多,至少會有時間去修行,否則,成天忙于打理財富,根本不會希求解脫。我就接觸過許多富裕的居士,他們善根倒不錯,很想弘揚佛法或認真修行,但由于錢太多了,瑣事也多,以致白天一直盤算,晚上睡都睡不著。甚至閉關修“人身難得”時,雖然眼睛閉著,心裏卻在琢磨:“我這筆錢怎麼處理?今年公司會賺多少?下個月轎車怎麼保養?……”想的全是財産方面的事情。相比之下,那些住在山洞或山林裏的修行人,相續中除了佛法和解脫,幾乎沒有世間俗事,真的非常隨喜。

  所以,財富特別多的人,修行相當困難。聽說有個富人去清淨地方閉關,結果在21天裏,根本不是在山洞修行,而是用叁個手機一直在指揮。山洞裏他都是這樣的話,那下來後就更不用說了。這樣“行持善法”,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善根,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可見,修行人的財産多了,精力肯定會分散的。

  寂天菩薩也說:“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財富的積聚、守護、耗散過程中,充滿著無邊無際的痛苦,以此應知,財産是一切禍害的根源。那些因貪愛金錢而散亂的人,在他們心裏,佛陀也顯不出來,殊勝禅定也顯不出來,一閉上眼就是人民幣“嘩啦嘩啦”響,從來沒有佛法的境界,如此一來,解脫之日勢必遙遙無期。(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福報吧,即生中生活不是很困難,也不是很富裕,剛好具足修行的順緣。我就很隨喜這裏的個別道友,吃得也不錯,也沒有過多積累,每個月的錢剛剛好。是吧?)

  要知道,一個人擁有多少財産,就會有與之同等的痛苦。誠如《親友書》所言[3],龍王有多少具寶珠的蛇頭,就會遭受多少熱沙之苦。少而言之,哪怕你只擁有一匹馬,也會擔心它被敵搶走、被賊偷走、草料不足,整天顧慮重重,給自己增添許多煩惱。那麼同樣的道理,擁有一只羊會有一只羊的苦楚,甚至僅僅有一條茶葉,也必定會有一條茶葉的痛苦。

  因此,一個人的痛苦程度,往往跟財産多少成正比。假如財産只有一條茶葉,痛苦則不會太大,但如果是一幢房子、一輛轎車,甚至一架飛機,那就完全不同了。美國很多富人都有私家飛機,但事實上,他們內心的痛苦比飛機還大。以前法王去美國弘法時,就坐過一架私人飛機。這飛機是一對老夫妻的,他們的財産很不錯,女兒跟一個活佛成家了。對于這飛機,那個老人天天唠叨:“我的飛機如何如何……”他妻子一聽就有點煩:“你已經老了,頭發都白了,還總說這些!”“不說那怎麼辦?你看我們的車、我們的飛機……”據說兩人整天爲此吵架。

  可見,世間人的生活壓力特別大。如果你有一輛普通轎車,維修和保養的花費不多,平時操心得也不厲害;但如果你的車是一百多萬,那被刮傷了一點點,就要花好多錢去修,再加上加油費、過路費等,一個月下來需要不少錢。除了轎車以外,現在人還喜歡買最高級的房子。然而,房子越高級,各方面開銷就越多,自己壓力也越大。遺憾的是,現在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覺得痛苦越大,就越快樂,實在特別顛倒!

  與之相比,真正的修行人對生活沒有太多要求,他們唯一重視的,是內心的自在、安樂。以前華智仁波切和兩位上師——如來芽尊者、晉美·陳雷沃熱(菩提金剛)一起在外雲遊。他們衣著褴褛,沿路化緣,顯得像乞丐一樣。一次,一戶牧民的家人死了,因地處偏僻,請不到其他出家人,見他們穿著僧衣,就請他們到家裏做超度。

  到了死者家中,叁位尊者開始准備超度所需之物。這時他家的年輕姑娘回來了,看見在竈前做食子的華智仁波切,心想:“我家真是可憐,竟然叫這些乞丐來超度。”于是狠狠踢了他一腳,生氣地說:“滾出去!”對于姑娘的惡言暴行,尊者只是笑了笑,好像什麼也沒發生,繼續做他的食子。

  做完之後,他們以慈悲心念超度儀軌。完畢時,亡人梵淨穴開頂,出現了往生的瑞相。家人見此情景特別高興,供養他們叁匹馬、一頭牦牛。華智仁波切說:“我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叁匹馬就會有叁匹馬的煩惱。”主人突然意識到這叁位僧人非同尋常,忙追問他們的姓名。尊者向他們介紹了兩位上師的尊名,但對自己卻只字未提。(這些在《華智仁波切略傳》中有,方便時你們看一下。)

  從尊者一生的行持來看,他不僅教誡他人要知足少欲,自己也做到了“頭陀行”。其實,知足少欲誰都會說,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應追隨前輩大德的足迹,讓自己的生活簡單化,以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有句話就說得很好,他說:“我強烈向往著儉樸的生活……我也相信,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作爲世間的科學家,他能有這樣的認識,並讓自己生活盡量簡樸,的確很不簡單。

  最近,奧地利也有位富商,把3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201萬元)的巨額財産,全部拱手捐給了社會,自己則搬進山裏一座小木屋,過起非常清貧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他逐漸意識到財富不再使他快樂。這些世間人,並沒有受過知足少欲的佛法教育,但他們以自己的智慧觀察後,認清了財富的真面目,誠如美國總統華盛頓所言:“錢財和名聲帶給人的只有痛苦,不是快樂。”所以,最終舍棄了所擁有的一切。

  然而,現在城市裏大多數人,還沒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百分之百相信:物質越豐富,生活越奢侈,人就會越幸福。假如跟他講起錢的過失,他就會認爲是在誹謗“如意寶”——“你說錢不好?不要說、不要說。這是錢啊,一百塊哦!”他們並不知道,一個人若清貧如洗,就不會有仇敵的騷擾,不論去哪裏都無牽無挂,門開著就可以,出去多少天也無所謂。如雲:“若無財産遠離敵。”有了這樣的境界,才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缁門崇行錄》中記載,唐朝有位玄朗禅師,他住在一個小屋子裏,四十多年只穿一件七條僧衣,一輩子就只有一個坐臥具。若不是爲了查閱經典,他絕不隨便點蠟燭;若不是要禮佛拜佛,絕不隨便走動一步;平時除了念經、誦咒,沒有一句多余的閑話。

  《竅訣寶藏論》也講過[4],我們的身口意若能斷除一切非法,所作所爲都圍繞著佛法,不造世間無義之業,那該有多好!可是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他們說話80%無有意義,甚至在造惡業;行爲80%沒有功德,甚至非常顛倒;分別念80%爲胡思亂想,不是外散就是內收。所以,凡夫人該改的毛病太多了,不要認爲自己修了幾天,就能馬上成就了。常有人抱怨:“我已經皈依一百天了,怎麼還沒開悟?”這種想法非常幼稚,修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千萬不能急于求成。

  我雖不敢說自己修行很好,但長期以來,這方面還是有點經驗,就像一個老師,教學二叁十年後,對學生的心態會比較熟悉。因此,剛出家、剛皈依的人,心特別急,很想馬上成就,我也能理解。但你們不能太過了——“昨晚我一直念金剛薩埵心咒,但今早起來想了想,好像沒什麼夢相,也沒見到金剛薩埵,這是什麼原因?是我業力太深重,還是行爲不如法?上師您可不可以給我指點一下?”不能太著急哦!

  

  總而言之,怨憎會苦非常多,說都說不…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