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看破今世的。不过他们的“看破”,并非完全明白了财产的实义,只不过在某些因缘的触动下,知道财富不会真正带来快乐,从而放弃了对它的追求。既然世间人尚能如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就更不应该耽著财产了。(那天有个人说:“别人跟我讲钱的过失,我就是想不通。钱是真正的如意宝,有了它,吃饭也可以,坐车也可以……现在什么都要靠钱,所以钱是赐予一切悉地的如意宝!”)当然在佛教中,修行人的生活应不堕两边,既不堕于极其穷苦的边,也不堕于极其奢侈的边,这即是所谓的中道。因此,我们平时要经常发愿:“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
关于财富的过患,米拉日巴尊者还说:“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中被吝啬结束缚,不舍用于善方面,乃为着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诱饵,魔之财富我不求。”
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因财富而快乐,认为它可以满足一切,别人对你也极其羡慕:“啊,这个人有钱了,买房子、买车了!”(现在城市里的人,整天就这样互相攀比。)此时你纵然拥有再多钱财,对它的希求也不知餍足。
到了中间,因为有了一定的财富,就会被吝啬之结所束缚,舍不得用于上供下施,这些财富便成了着魔的根源,结果一旦怨敌等违缘出现,自己所积累的财产,全部会被他人享用。其实,稍微有点钱的人,有功德的善法做得很少,没意义的事情却做得很多。在他身边,总围绕着一大群人享用他的财物,贪心也一天比一天大,而他自己所享用的,反而少得可怜。
最后,因为贪得无厌,甚至希求敌人的财物,钱财反成了断送性命的恶魔。因此,我们应当斩断这一轮回的诱饵,不要去希求魔王的财富。
以前阿底峡尊者刚来藏地时,僧人们为了表示尊重,就身穿华服,佩戴珠宝饰品去迎接。尊者一见这些人,急忙将头蒙起来。在旁的弟子大惑不解,请教尊者其中缘故。尊者回答:“藏地的魔鬼来接我了!”僧人们听后十分惭愧,赶紧将身上的华丽饰品拿掉,换上出家的三衣恭敬迎请,尊者才欢喜地接受。
阿底峡尊者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害怕一颗珊瑚、玛瑙,而是怕出家人太看重金银财宝了。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常将财富喻为毒药、猛火、魔障,以警示修行人切莫希求,否则,它就会像怨敌的利刃般刺入你心。因此,我们沉溺在轮回中的众生,千万不要受财富的诱惑,不然,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其实一个人修行好不好,跟财产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财产不多,至少会有时间去修行,否则,成天忙于打理财富,根本不会希求解脱。我就接触过许多富裕的居士,他们善根倒不错,很想弘扬佛法或认真修行,但由于钱太多了,琐事也多,以致白天一直盘算,晚上睡都睡不着。甚至闭关修“人身难得”时,虽然眼睛闭着,心里却在琢磨:“我这笔钱怎么处理?今年公司会赚多少?下个月轿车怎么保养?……”想的全是财产方面的事情。相比之下,那些住在山洞或山林里的修行人,相续中除了佛法和解脱,几乎没有世间俗事,真的非常随喜。
所以,财富特别多的人,修行相当困难。听说有个富人去清净地方闭关,结果在21天里,根本不是在山洞修行,而是用三个手机一直在指挥。山洞里他都是这样的话,那下来后就更不用说了。这样“行持善法”,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善根,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可见,修行人的财产多了,精力肯定会分散的。
寂天菩萨也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财富的积聚、守护、耗散过程中,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痛苦,以此应知,财产是一切祸害的根源。那些因贪爱金钱而散乱的人,在他们心里,佛陀也显不出来,殊胜禅定也显不出来,一闭上眼就是人民币“哗啦哗啦”响,从来没有佛法的境界,如此一来,解脱之日势必遥遥无期。(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福报吧,即生中生活不是很困难,也不是很富裕,刚好具足修行的顺缘。我就很随喜这里的个别道友,吃得也不错,也没有过多积累,每个月的钱刚刚好。是吧?)
要知道,一个人拥有多少财产,就会有与之同等的痛苦。诚如《亲友书》所言[3],龙王有多少具宝珠的蛇头,就会遭受多少热沙之苦。少而言之,哪怕你只拥有一匹马,也会担心它被敌抢走、被贼偷走、草料不足,整天顾虑重重,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那么同样的道理,拥有一只羊会有一只羊的苦楚,甚至仅仅有一条茶叶,也必定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
因此,一个人的痛苦程度,往往跟财产多少成正比。假如财产只有一条茶叶,痛苦则不会太大,但如果是一幢房子、一辆轿车,甚至一架飞机,那就完全不同了。美国很多富人都有私家飞机,但事实上,他们内心的痛苦比飞机还大。以前法王去美国弘法时,就坐过一架私人飞机。这飞机是一对老夫妻的,他们的财产很不错,女儿跟一个活佛成家了。对于这飞机,那个老人天天唠叨:“我的飞机如何如何……”他妻子一听就有点烦:“你已经老了,头发都白了,还总说这些!”“不说那怎么办?你看我们的车、我们的飞机……”据说两人整天为此吵架。
可见,世间人的生活压力特别大。如果你有一辆普通轿车,维修和保养的花费不多,平时操心得也不厉害;但如果你的车是一百多万,那被刮伤了一点点,就要花好多钱去修,再加上加油费、过路费等,一个月下来需要不少钱。除了轿车以外,现在人还喜欢买最高级的房子。然而,房子越高级,各方面开销就越多,自己压力也越大。遗憾的是,现在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觉得痛苦越大,就越快乐,实在特别颠倒!
与之相比,真正的修行人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他们唯一重视的,是内心的自在、安乐。以前华智仁波切和两位上师——如来芽尊者、晋美·陈雷沃热(菩提金刚)一起在外云游。他们衣着褴褛,沿路化缘,显得像乞丐一样。一次,一户牧民的家人死了,因地处偏僻,请不到其他出家人,见他们穿着僧衣,就请他们到家里做超度。
到了死者家中,三位尊者开始准备超度所需之物。这时他家的年轻姑娘回来了,看见在灶前做食子的华智仁波切,心想:“我家真是可怜,竟然叫这些乞丐来超度。”于是狠狠踢了他一脚,生气地说:“滚出去!”对于姑娘的恶言暴行,尊者只是笑了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继续做他的食子。
做完之后,他们以慈悲心念超度仪轨。完毕时,亡人梵净穴开顶,出现了往生的瑞相。家人见此情景特别高兴,供养他们三匹马、一头牦牛。华智仁波切说:“我们不需要任何供养,有三匹马就会有三匹马的烦恼。”主人突然意识到这三位僧人非同寻常,忙追问他们的姓名。尊者向他们介绍了两位上师的尊名,但对自己却只字未提。(这些在《华智仁波切略传》中有,方便时你们看一下。)
从尊者一生的行持来看,他不仅教诫他人要知足少欲,自己也做到了“头陀行”。其实,知足少欲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化,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有句话就说得很好,他说:“我强烈向往着俭朴的生活……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作为世间的科学家,他能有这样的认识,并让自己生活尽量简朴,的确很不简单。
最近,奥地利也有位富商,把3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201万元)的巨额财产,全部拱手捐给了社会,自己则搬进山里一座小木屋,过起非常清贫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逐渐意识到财富不再使他快乐。这些世间人,并没有受过知足少欲的佛法教育,但他们以自己的智慧观察后,认清了财富的真面目,诚如美国总统华盛顿所言:“钱财和名声带给人的只有痛苦,不是快乐。”所以,最终舍弃了所拥有的一切。
然而,现在城市里大多数人,还没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百分之百相信:物质越丰富,生活越奢侈,人就会越幸福。假如跟他讲起钱的过失,他就会认为是在诽谤“如意宝”——“你说钱不好?不要说、不要说。这是钱啊,一百块哦!”他们并不知道,一个人若清贫如洗,就不会有仇敌的骚扰,不论去哪里都无牵无挂,门开着就可以,出去多少天也无所谓。如云:“若无财产远离敌。”有了这样的境界,才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缁门崇行录》中记载,唐朝有位玄朗禅师,他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四十多年只穿一件七条僧衣,一辈子就只有一个坐卧具。若不是为了查阅经典,他绝不随便点蜡烛;若不是要礼佛拜佛,绝不随便走动一步;平时除了念经、诵咒,没有一句多余的闲话。
《窍诀宝藏论》也讲过[4],我们的身口意若能断除一切非法,所作所为都围绕着佛法,不造世间无义之业,那该有多好!可是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他们说话80%无有意义,甚至在造恶业;行为80%没有功德,甚至非常颠倒;分别念80%为胡思乱想,不是外散就是内收。所以,凡夫人该改的毛病太多了,不要认为自己修了几天,就能马上成就了。常有人抱怨:“我已经皈依一百天了,怎么还没开悟?”这种想法非常幼稚,修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我虽不敢说自己修行很好,但长期以来,这方面还是有点经验,就像一个老师,教学二三十年后,对学生的心态会比较熟悉。因此,刚出家、刚皈依的人,心特别急,很想马上成就,我也能理解。但你们不能太过了——“昨晚我一直念金刚萨埵心咒,但今早起来想了想,好像没什么梦相,也没见到金刚萨埵,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业力太深重,还是行为不如法?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指点一下?”不能太着急哦!
总而言之,怨憎会苦非常多,说都说不…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