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三节课

  

第五十三节课

  

思考题

  213、什么是怨憎会苦?何时才能断除这种痛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214、《前行》中讲的“怨憎会苦”,主要是从哪个侧面分析的?为什么?你遇到过这种“怨憎会苦”吗?

  215、财富在初、中、后分别有什么过患?你对“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烦恼”这句话如何理解?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人类之苦”已介绍了变苦、苦苦、行苦三大根本苦,及八个支分苦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今天继续讲第五个——怨憎会苦。

  什么是怨憎会苦呢?指所憎恶的人或事,欲其远离,而反*聚。比如,想见的爱人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相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这些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日益远离,令心产生强烈忧苦,这就是轮回的本性。《大毗婆沙论》亦云:“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意即不可爱的对境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叫怨憎会苦。当然,怨憎会苦的定义,还有很多解释方法[1]。

  那什么时候能断除这种痛苦呢?只有证悟了空性,完全通达人我、法我不存在,那时候所有的痛苦将销声匿迹,一丝一毫也不可得。而在此之前,不管你转生于轮回何处,都难免要遭受此种痛苦。就算转生为三善趣众生,也常会遇到憎恶的对境,那堕入地狱、旁生、饿鬼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要想远离这种痛苦,证悟空性非常重要。

  《宗镜录》中云:“若未了无生,于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假如没有彻底通达无生空性之理,不论投生到六趣中的哪一道,在那个环境里所感受到的,无非是怨恨,无非是痛苦。常有人抱怨:“这里的环境太复杂了,我要去个清净的地方。”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了解轮回的真相。倘若你清楚轮回的实际状况,那自然会知道,无论到哪里去,都有不合意的对境出现。如果过于执著这些,自己就会万分痛苦,而唯有对它的本性有所认识,才会明白特别不值得为这些苦恼。

  有一本书里说:“十年前我极执著的事情,今天想来觉得可笑;今天我所执著的事情,十年后再回忆时也将如此。所以,我们在每一阶段所贪执的东西,都要先去了解它的本性。”的确,这说得很有道理。然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在执著的当下并不觉悟,只有多年后再回顾时,才会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据有些老年人讲,他们在“文革”期间当过红卫兵,现在想来,那时的行为特别疯狂,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我们虽然不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但有些行为的性质其实也一样,比如,自己童年时对玩具执著,年轻时对感情、名利、财色执著,到如今才懂得此举特别愚痴,完全是在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此外,现在许多人对身体、外境等特别贪执,并且认为理应如此,其实再过一段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你的心态会不断变化,尤其是若了达无生之义,回想起往昔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会明白以前的一切有多可笑。

  因此,要了解人类的痛苦,观察生活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因没有掌握生活的规律,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内心深处就极其苦恼,甚至将自己推入绝望的深渊。其实这没有必要。就算你不能完全证悟空性,只要对无常法、人类历史稍有涉猎,再加上自己的人生经验,用智慧一分析也会知道:世人特别贪著的事物,实际上无一不是虚妄。当然,尚未了达诸法实相之前,我们对苦乐的执著也不可能抛弃。而只有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才不会如此耽著“我”和“苦”,也不会随业力趋入三恶趣。

  这些道理,作为佛教徒一定要了解。但光是了解还不行,还要逐字逐句进行思维,从中得到一种感悟,这即是所谓的“修”。许多人常说自己不想闻思,只想实修。其实脱离了闻思的实修很危险,闻思基础都没有的话,你到底该怎么样修?有人认为,“修”是什么都不执著,每天就闭着眼睛打坐;还有人认为,“修”不需要经过前面的任何次第,直接把密宗或禅宗中最甚深的部分拿出来观想即可。当然,对极个别利根者来讲,这也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就大多数人的根基而言,还是需要次第性的修持。

  这一点,从世间的学习就看得出来。我们在学校读书,要先读小学,再读中学,进而读大学,不可能一步登天,直接就跨入大学校门。出世间的修行也是如此,除非你是利根者,有超胜的五根[2],依靠上师简单的窍诀,当下便有顿悟的可能。但如果你通过详细观察,发现自己并非这种根基,那么最适合的修行之路,应该是先从理论下手,对此慢慢了解之后,再去实地修持每一个道理,如此内心才能渐渐改变,烦恼也会日益减少。

  以前大多数的高僧大德,其实也是依靠这种次第一步步修持,最终认识了心的本性。所以,现在正在讲“共同加行”时,大家要好好观修六道众生的痛苦。尤其是人类之苦,佛陀在经典中讲述得特别广,大德们在论典中也描述得很细致。可作为后学者,我们有没有如实去思维、去修持?每个人反观自心就知道了。

  庚五、怨憎会苦:

  再来看看怨憎会苦是怎样的情形:很多人非常执著自己的财产,为了防止它被怨敌打劫,因而白天守护、夜间巡逻。

  比如说,近年来阿根廷社会治安恶化,人人自危,为防止强盗入室抢劫,许多人都在房子的围墙上安装了电网,感觉就像监狱一样。虽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但形势逼人、迫于无奈,只能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汉地很多城市也是如此,为了保护财产、甚至生命,家家不得不装上防盗窗、防盗门,否则根本没有安全感。所以,深入思维便会了知,财产的本质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有了财产,痛苦自然而然就会降临。

  华智仁波切讲的“怨憎会苦”,主要是阐述财产的过失。虽说从广义而言,遭遇任何麻烦、苦恼等不悦意对境,都是怨憎会苦,但此处着重讲的是财产。因为作为修行人理应知足少欲,而财产却能给自己带来极大障碍。

  许多人为了养家糊口,一辈子忙忙碌碌,没有机会修行,可是到了最后,自己的财产会意想不到地落入仇人手中。譬如,白天土匪会明目张胆地抢夺,晚上盗贼偷偷摸摸地窃取,甚至自己所拥有的牛羊,也会被豺狼等猛兽吃掉,最终一无所有。

  大城市里就更可怕了。据一则新闻报道:2009年12月,一女人准备在自助银行存款时,旁边突然出现一个男子,用枪对着她说:“把钱给我,不然就杀了你!”她一下子就懵了,在极度恐怖中,只好将身上的一万多块钱给了他。当时是晚上8点左右,那男子得了钱后,迅速就消失不见了。可见,现在的社会很不安全,许多人的金钱、房屋、车辆等财产,随时都可能被盗贼洗劫一空。

  那天我家来了个老乡,他在色达某单位做门卫。他说最近一个月里,小小的色达县,就有十五家被盗。有的是门被撬了,有的是窗被毁了,多则被偷了七八万块钱,少则也丢了一些小东西。这些治安问题,足以说明现在人的贪心越来越大,道德素质日益下滑。即使人们想尽办法,安装各种防盗措施,但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贼以更先进的工具轻而易举就能攻破。

  所以,现在的社会真的很可怕。不观察的话不觉得,但只要详细去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内在的悲心、利他心、知足少欲等精神财富越来越少,对外在的奢望、希求、恶意越来越厉害。这样一来,即使公安局等部门每年招的人再多,也无法力挽狂澜,甚至有时他们自己也贪污,变成了坏人。

  相比之下,我们山里的修行人,除了简单的衣食以外,没有其他俗世的目标。也许在世人眼里,这种生活很痛苦,但实际上我们精神上的快乐,远远超过大城市里的大富翁。所以,道友们修行时要多反观自心:“在这个世间上,我活着的目标是什么?旁人的所作所为又是为了什么?我应当选择和坚持什么?……”用自己的智慧观察之后,相信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实,无论你拥有多少财产,都免不了遭受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后增长等无尽痛苦。诚如佛陀亲自授记的怙主龙猛所言:“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现在许多人日日夜夜绞尽脑汁,希望通过白手起家,有朝一日能变成富翁,这种愿望固然美好,可是真正成功的却屈指可数(积财);即使中间有了点财产,也要拼命去守护,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偷了(守财);光是守护还不够,还想在此基础赚更多的钱,并将其作为一生幸福的保证(增财)。因此,为了这些财产,人们始终非常辛苦,根本不了解它无有实义,是一切祸害、痛苦的根源。

  曾有一个美国人叫富勒,他就是从零开始,积累了大量财富和资产。30岁时,他已挣了100万美元。但他觉得自己的事业才刚开始,下一步的目标是要成为千万富翁。然而,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他不但没有感到丝毫快乐,反而身体一天天垮下去了,家庭和婚姻也岌岌可危。于是他再再反思后,决定变卖家产,把所得收入捐给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而且他还跟妻子一起,为那些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富勒虽放弃了所有的财产,但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可见,世间人中也…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