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是非常自在的。比如,后唐有位保福禅师,有一天他对众弟子说:“近来我感觉气力不继,想来大概时限已至。”弟子们听后,顿时躁动起来。有的说:“师父身体仍然很健康,请您不必多虑!”有的说:“为了教导我们,请您长久住世!”有的说:“您要加倍保重身体,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一时之间,寺中充满了喧哗之声。正在众说不一时,突然一位弟子说:“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由他去便好!”禅师听后哈哈大笑,满意地说:“我心里要讲的话,什么时候被你偷听去了?”说完便安详圆寂了。可见,成就者不受烦恼的束缚,死亡何时降临,都是无所畏惧的。
但作为凡夫人,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死亡今天不会临头。一旦死亡来临,除了正法以外,再没有其他可仰仗的对象了。因此,如颂云:“念法始从母胎生,初生之时忆死法。”我们对佛法必须要时时忆念、观修,而这种教育,最好是从母胎中开始。
现在社会很重视胎教,那什么是胎教呢?就是孩子入胎以后,母亲以自己的行为所实施的教育。现在大多数胎教,都是听些柔和的音乐、去些悦意的环境等,意义非常浅。其实真正有意义的胎教,应该是母亲在怀孕后,常去寺院、常做善事,这些外在的行善因缘,才会对胎儿有利。此外,孩子降生之后,还应从小培养他死亡无常的观念,并让他知道:对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老是幼,死亡都可能突然降临,所以自己诞生到这个世界以后,必须要做善事、积福德,修持对命终有益的正法。
《杂阿含经》中也讲过:“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衰老和死亡,定将毁坏我们的身体及所感受的一切,死时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布施等功德才能相伴左右,成为前往后世的资粮。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当我们死亡的时候,唯有功德才可以救护。寂天论师也曾感叹道:“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不过这一点,现在世间人真的不懂,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整日忙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耽搁了最有意义的修行。在他们眼里,最有意义的修行,无关紧要;而毫无意义的琐事,却视为一生至关重要的大事。他们从来不忆念死亡无常,一直在扶亲灭敌、醉生梦死中虚度时光,整日为了住宅、财产等奔波忙碌,为了亲戚朋友,以贪嗔痴蹉跎岁月、浪费光阴,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法句经》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偈颂:“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勤力,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意即我们的生命在日夜灭尽,无常也在不断出现,故应抓住机会精进修行,认清世间的一切无有实义,不值得追求,千万不要被它迷惑,从冥入冥,堕入黑暗的深渊。
因此,现在大家有了闻法的机会,务必要明白善知识的开导比什么都重要。就像一个没上过学的孩子,倘若任其发展,可能他一生都是文盲,但如果有人送他去学校,对他来讲是最有意义的。同样,我们处在这个迷茫的世界中,不学佛的话,最终就会像文盲般地离开人间,可是如今遇到了佛法的光明,让我们懂得取舍,能辨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此时为了生生世世的大安乐,一定要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
若能如此,一旦我们面对死亡,反省一生时会觉得:“过去我虽然造了不少恶业,但在后半生中,还是修持过一些善法,该醒悟的时候已经醒悟了,所以现在离开也无所谓,什么时候走都很快乐。”这就是修行人的境界——对世间一切看得很淡,得也可以,失也可以,名声、地位都放得下。这样一来,当自己离开人间时,因为积累了许多解脱善法,对来世的去处也会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以上所讲的道理,大家应当反反复复地深思熟虑,这就是所谓的观修。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过,观修共同加行特别重要,希望每个人都牢记在心!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提到了三种致病的因素:1、四大诸根因素:人体本身的体质造成的问题。2、饮食时节因素:饮食造成的问题。3、四季时令因素:环境造成的问题。
2. 如《佛说善恶因果经》云:“短命者从杀生中来为人。”
3.《法句譬喻经》云:“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糜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天帝释取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火*霍]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秽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士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譬五河流福来如是,功德渐满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热,若欲鞭人责其价数,得物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诬,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抂,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考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也;时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时贤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身,虽更生死,不可得免。”
4.详见《上师心滴》之《正行光明藏讲义》。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二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