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P5

  ..續本文上一頁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雲何入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禅定?……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雜阿含926經])

  

  伏的意思是能摧伏,不起執著之念,修遍的行者不執著于他所修的地水火風青黃赤白虛空與光明遍,修四無色界的行者不執著于他所修的四無色界,不起此世他世日月等想,也不執著于定境的一切見聞覺識;爲什麼呢

   修到遍時 “ 我” 已消失,觀修者只有心知道而已,所要做的只要把 "心"(我慢)也摧伏就行了。若是執著于這些定境,在死前仍未證阿羅漢的話,將會生到與他所修的定相應的色界天去,在那繼續修到證果涅槃爲止。

  

  禅定有五項利益:

  第一;是現法樂住,任何有修到定的行者包括證悟的聖人都樂于入定。

  

  第二;是觀禅的利益,修定是要使心能夠清淨,明亮和銳利。因此能用于觀禅,以便觀照究竟名色法的真相,以及它們生起的因緣,這樣修行的人才會證悟聖道。

  

  第叁;是增上生的利益,修禅定的人若是能在死時都維持禅那,那有可能生到梵天界去,不再生在欲界,並在梵天界解脫。

  

  第四;是獲得神通,若修定的業處是十遍,要是修到八定(八勝處或八除入,八解脫,色及無色界定),會得到一種或多種神通。

  

  第五;能入滅盡定,滅盡定是第九出世間定,修定的人要在每一禅那出定後觀該禅的名法是無常,苦和無我,一直到無所有處,出定後發四個願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一兩個剎那後就入滅盡定,入滅盡定者心與心生色法都不生起,只有業生色,時節生色與食生色生起。

  

  以諸行的次第止息來看,初禅時,一切的世間言論,誦念佛號,咒說皆已止息;二禅時,世俗的喜悅也止息;叁禅時,世俗的樂受也止息;四禅時,一切世俗的苦樂受都沒有了,心念已經住于一境,無諸亂想,而且身體的呼吸也止息了。

  

  修行者若要證悟,一定要修觀,才可以放下對身體與心識的執著。

  

  佛陀接著爲這一節作結論:é諸比丘!此等名爲苦滅道聖谛。û

  

  觀智

  

  佛又說 :é如是,于內法,觀法而住,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著,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聖谛觀法而住。û

  

  這個部分是對四谛法觀禅的開示,從知苦到尋找苦因,求離苦和滅苦,以及離苦和滅苦之道。從內觀,從外觀,從內外一起觀,觀知苦,找苦因,滅苦和滅苦道如何生起,以及它的結束。經過長期觀察的結果,智慧若是通過觀禅所起的或是由憶念所起的,只知道所觀照的是“法”。這樣在證悟時,一切的執著也就舍棄了。

  

  在[中阿含.聖道經]中,佛說道:「雲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雲何正(解脫)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智也。是爲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诃成就十支。

  

  雲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爲學者成就八支。雲何漏盡阿羅诃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诃成就十支。」

  

  故此叁果聖人以下的學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盡阿羅漢則成就十支,即無學八正道加無學正解脫與無學正(解脫)智。

  

  修習成果

  

  最後佛陀開示修四念處的成果:

  「諸比丘!任何人,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這是指修習此法七年可證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不還來)。

  

  接著佛說:「諸比丘!不用說七年[4],諸比丘!任何人,于六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 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六年,諸比丘!任何人,于五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五年。諸比丘!任何人,于四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四年。諸比丘!任何人,于叁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叁年。諸比丘!任何人,于二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二年,諸比丘!任何人,于一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一年,諸比丘!任何人,于七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七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六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六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五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五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四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四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叁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叁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二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二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一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一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半月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

  不用說半月間,諸比丘!任何人,于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û 這一段佛陀勉勵修行人精進修習四念處法。

  

  接著佛說:é如敘述:諸比丘!此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爲此而說此經。世尊如是說已,彼隨喜之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這一段,佛陀重複開始所說的這是唯一的修行道路,即是四念處法。在[相應部.念處相應]裏有一經從另一角度談到證悟的方法,它與四念處相應,這裏引來參考:[5]

  

  「依食集起,而身集(組合)起,依食滅壞,而身滅壞。

  依觸集起,而受集起,依觸滅壞,而受滅壞。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身、受、心、法的生起,乃是因爲集法,若斷除它的集法,則身、受、心、法就滅壞,不再生起,就寂靜了。身的生起是因爲四食的生起,受的生起是因爲觸的生起,心的生起是因爲名色的生起,法的生起是因爲心作意的生起。

  

  

  注釋:

  [1][大般涅槃經],[長部]十六經。

  [2][大般涅槃經],[長部]十六經。

  [3][相應部]卷一。

  [4]原文不明,依[正念之道]經文。

  [5][相應部]念處相應,不死品四十二經。

  

  參考資料∶

  1.[清淨道論],覺音尊者,第十六說根谛品

  2.[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大般涅槃經],

  3.[正念之道],帕奧禅師

  4.[南傳大藏經],[中部1經]

  5.[大藏經],[中阿含.分別聖谛經],[中阿含.聖道經],[長阿含.種德經],[中阿含.嗏帝經]

  6.[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谛相應10經];[相應部.念處相應],[相應部.道相應40-90,161-180經],[相應部.因緣相應15經]

  7.[自說]

  8.[大藏經],[雜阿含105,254,617,926經]

  9.[大義釋]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願衆生安樂!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